积极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时间:2022-10-20 08:56:03

积极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利率作为重要的资金价格,其市场化会对经济。金融的方方面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利率是经济金融中最为重要和敏感的元素。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金融改革持续深化;社会对于转变利率形成机制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标志着未来一段时期,国内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可能更趋加快,关于利率市场化的讨论甚至争议也将愈发激烈。笔者在金融行业从业近三十年,见证和参与了中国金融体系改革发展的历史变迁,我认为,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体系逐步走向成熟的里程碑和必备条件,要坚定不移的推进利率市场化,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到基础性作用。同时,利率市场化又是中国金融市场嬗变所必须经历的一次重大考验,分寸火候的把握极其关键,必须审慎设计,稳妥安排,避免对经济和金融的正常运行造成过大的冲击。

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

利率市场化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助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提升金融产业竞争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利率市场化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利率反映的是最重要的市场资源――资金的价格,利率的市场化将驱使投融资主体根据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进行定价,从而使市场在资金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实现资金流向和配置的不断优化。

开放的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特征。国际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是开放式市场经济国家的必然过程,对于已经加入WTO的我国,利率市场化是商品市场。服务市场和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要求。

健康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利率市场化将会增强银行和企业的利率敏感性,健全和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从而有利于中央银行通过市场化手段实施干预和调控,增强货币政策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提升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

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是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助力器。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下,资金价格由市场供需确定,利率更能有效传达和反映供需双方的意愿,市场化利率的形成过程也就成为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过程。“十二五”期间是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攻坚时期,借助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国家的产业政策能够更为显著地影响行业和企业的融资成本,更为迅速地改变市场和微观企业的运行预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利率市场化是推进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和提升金融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是允许商业银行根据资金市场供求和资产负债结构自主调节存贷款利率,银行会更为有效地评估客户的整体风险状况,自主、灵活确定资金的价格,寻求合理的风险回报,这将有助于打破商业银行对保护利差的依赖,强化市场竞争,促使商业银行发展非信贷业务,不断提升风险管理和定价能力,有助于金融服务水平的改善和整体竞争实力的提升。并且,市场化利率在同一市场具有统一性,有助于减少社会资金的体外循环,进一步规范民间融资行为。

不应将利率市场化等同于收窄银行利差

目前,一般公众甚至部分学术界人士对银行业利差水平的认识存在着偏颇,很多人认为由于没有实现利率市场化,中国银行业依靠高利差就可以轻松赚取巨额利润。基于这种先入为主的认识,部分人士建议在未来的货币政策调控中,可以通过不对称加息的方式压低银行业的利差水平,以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为准确衡量我国利差水平的高低,我们选取了两个最为主要的利差指标:存贷款名义利差与净利息收益率(NlM)。通过对这两个指标的历史分析和国际对比,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首先,近几年来,中国银行业的利差已经大幅收窄。2007年以来,央行数次调整法定存贷款基准利率,名义存贷款利差逐步缩小,一年期存贷款名义利差由3.6%下降了0.54个百分点至3.06%,年均下降0.14个百分点(见图)。受名义存贷利差收窄影响,商业银行整体NIM随之同向波动,已经由2008年的2.96%降A2009年的2.25%,下降了71个BP,2009年三季度后,NIM有所回稳,目前已回到2.45%的水平,但仍比2008年低51个BP。

其次,在与国际市场的横向比较中,中国的利差处于较低水平。根据2005年至2010年部分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世界最大经济体美国、老牌金融大国英国、同属金砖四国的印度及金融市场高度开放的我国香港特区)的存贷利差数据(见表1),我国存贷利差总体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10年末,美国存贷利差水平最低,为2.90%;我国存贷利差处于次低水平。仅高于美国,为3.06%,较平均水平低0.69个百分点。

受名义存贷款利差较低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益率(NlM)在国际同业的比较中也处于较低水平(见表2)。2010年,8家国际大型商业银行NlM的平均水平达到2.92%,高出工、中、建平均水平0.59个百分点。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中国银行业的利差水平甚至低于一些已经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国家。因此,对于中国而言,推进利率市场化绝不等于就是要压缩银行的利差水平,澄清了认识误区,对于正确评估利率市场化对经济主体的影响程度以及科学规划利率市场化的路径和速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政策层面要创造平稳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和环境

当前中国金融业总体仍存在 “两高”特点,一是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来源的比例过高(70%以上),二是贷款资产占银行总资产比例过高。在这种格局没有得到较大转变的背景下,如果没有把握好利率市场化的节奏和次序,激进推动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的整体利润就可能出现陡然下降,特别是那些高度依赖贷款利差收入的银行将难以承受冲击,从而危及经济和金融的安全稳定。为此,政策层面应首先创造相关的条件和环境,以缓解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j中击,具体包括:

加大综合经营推进力度,逐步放宽银行的业务和产品经营范围,帮助银行建立多元化的收入来源结构。利率市场化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存贷款利差的缩小和利率风险的加大,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商业银行多元化的资产和收入结构有助于熨平利率波动带来的冲击,确保业务稳定有序的开展。因此,综合经营是商业银行实施经营转型、应对利率市场化的主要途径和手段。这也是其他国家推进和实施利率市场化的一个重要经验。例如,德国

综合化经营较为成熟,商业银行通过其他收入成功弥补了市场利率波动对其盈利能力的冲击;而美国综合经营启动较晚,商业银行业务结构单一,导致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大量小银行倒闭,并爆发了储蓄贷款协会危机。

因此,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快推进,政策层面也要加大放开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力度。一方面,在科学、审慎评估各类业务的风险以及潜在协同效应的基础上,对不同业务制定差异化的开放政策。另一方面,综合经营的试点应从占有国内金融业主体、辐射能力更强,风险控制水平更好的大型商业银行做起。

创造有利于金融创新的政策和市场氛围,激发商业银行的活力。在次贷危机中,背离实体经济需要和摆脱监管规制的金融创新,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成为积聚风险和引爆危机的重要原因。尽管如此,并不能改变金融创新作为资源配置优化的重要路径和经济金融发展的不竭动力的规律。与欧美市场“创新过度”相反。国内金融创新的供给相对于需求而言是严重短缺的。创新不足不仅束缚了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和活力,也不利于其顺利应对利率市场化的考验。

目前,政策层应当为金融创新提供更大的空间,鼓励银行业通过金融创新探索和发展既较少受利率波动影响又较少占用资本的非利差型产品,培植新的利润增长点,逐步减少对存贷利差收入的依赖。特别是要进一步放宽对资产证券化的限制,将商业银行信贷及其他资产盘活。

保持商业银行适度的利差水平,避免一味缩小利差,维护金融安全稳定。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积极实施经营转型,收入结构多元化的程度有所上升,但与国际商业银行相比,非利息收入占比仍处于较低水平(见表3)。目前,如果继续收窄存贷利差不仅会大幅收缩银行业的盈利空间,抑制银行业竞争力的提升,甚至会威胁到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一方面,存贷利差过分压缩后,中小型金融机构由于业务结构、资产结构和收入结构较为单一,经营的不确定性会显著增强,为躲避生存危机,这些机构可能会加大价格杠杆竞争力度,金融市场正常的竞争秩序就会遭到破坏:另一方面,如果过快、过大幅度提高存款利率和压低贷款利率,企业和个人会将货币增量仅用于金融资产的投机性需求,由于缺乏应有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这不仅会影响金融产业的利润高低。更与经济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密切攸关。

上一篇:赢在经济萧条时 下一篇:输入性通胀显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