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发现”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10-20 07:57:21

“引导—发现”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教师执教生涯中不懈努力的目标。新课程改革及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教师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及观念更新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我作为 “引导—发现”语文教学法的参与者,通过多年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浅说如下。

“引导—发现”教学法是以教师的“引导”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积极性,以学生的“发现”为目的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也就是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让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并获得新知识的一个过程。它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认识、探索客观事物的引导者。在“引导—发现”教学法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教材为主线,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尝试、发现、体验、探究、讨论等形式发现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引导—发现”教学法的整个教学过程可分为四个环节:创设情境探究学结提高拓展巩固。

1.创设情境:教师要在备好课的前提下,依据教材内容设置相应的问题或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进而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语文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它强调对知识的探究和思考。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唯一的听众》这课时,我是这样进行引导的:

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根据课文首尾两段的内容,提出一些探究的问题呢?

生:为什么作者在之前是个音乐方面的,但后来,就能当着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

师:你的意思是说,为什么作者能有这么大的进步?这个问题提得好。

生:在作者拉小提琴的时候,为什么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而且那个“耳聋”打了引号。

师:对呀,“耳聋”这个词打了引号。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你们说,这位老人是真正的耳聋吗?

全体学生:不是。

师:对啊。那你们要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生:为什么那位老人要说自己耳聋?

师:非常好!接着说,你们还想探究什么?

生:那位老人都给了作者怎样的帮助,使他从一个“音乐”变成了 “小提琴演奏家”?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也就是说,这位唯一的听众,她不曾给过作者拉小提琴技巧的指导,也不曾给他讲解过拉琴的窍门。那么,她是怎么帮助作者的呢?是怎样做唯一的听众的呢?她为什么要称自己耳聋呢?好,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细读课文。

2.探究学习:这一环节是“引导—发现”教学法的核心部分。我把发现问题、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有的问题较难,需要讨论的问题就应让学生讨论,需要探究的问题就要探究,探究可能是实验操作,也可能是资料分析,还可能是知识的综合应用。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围绕目标探究,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促使学生能围绕目标进行探究,解决问题。

3.总结提高:探究结束后,要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学过的内容、梳理思维过程、总结概括出所学的知识。比如《亡羊补牢》一课结束后,我在让学生总结归纳前,先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学了这课你懂得了什么?生活中、学习上有没有犯亡羊补牢的错误?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当学生思考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共同提高。

4.拓展巩固:通过相关练习,实现知识的迁移。例如:通过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学生就能进一步了解环保的重大意义,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觉保护环境的行动。

“引导—发现”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多年的实验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该教学法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创设问题情境,能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能大大集中学习注意力;学生在学习探究中,动脑、动口,讨论总结,并把自己发现获取的知识通过语言交流质疑问难,达成共识,不但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探索信心和合作精神;通过拓展巩固,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使其充分认识到知识的价值,这不但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得到及时反馈,以便教学中查漏补缺。

“引导—发现”教学法需要教师熟知课文、认真备课,能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愉悦、快乐的氛围中轻松学习、总结提高,同时,教师布置的拓展巩固也要富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这样,我们就能在教学中事半功倍。

上一篇:初中化学演示实验对学生能力形成的重要性 下一篇:再论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