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亲历体验 数学信息的收集处理与整合

时间:2022-10-20 07:33:02

如何引导学生亲历体验 数学信息的收集处理与整合

亲历体验数学信息的获取、处理和整合过程,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亲历数学信息的获取、处理与整合,不但有助于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并能够逐步掌握学习数学的一般方法。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做法。

一、亲历体验信息收集的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标要求:“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最终能够自己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开展课前调查、收集与将要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的体验性数学活动,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学“温度(生活中的负数)”这一内容时,我课前就布置学生根据自身家庭的条件用不同的方式调查:全国六大城市及本地的第二天的气温。在第二天的课堂反馈时汇报调查结果及调查方法时,发现学生能够用不同的方式收集到北京、上海、杭州、拉萨、西安、海南等各大城市及本地的当日气温,而且还发现大部分学生通过这样的调查活动自己学会了温度的表示方法,特别是零下温度的读写法,以及能够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所调查的六大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同一时间气温分布的大概规律,这样通过课前信息的收集,大大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二、亲历体验信息处理的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不失为课堂教学中信息处理及问题解决的一种好的策略。而小学生的自主探究,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体验中处理信息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料,从学生感兴趣的实情、实景、实物、实事入手,采用讲故事、做游戏、表演、模拟生活情景、比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处理信息的欲望。因为在情境中学数学,才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才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想方设法地创设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数学情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如,在教学北师大第九册《分饼(真分数和假分数)》时,我利用主题图创设了两个故事情境——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分饼的故事(同时课件出示图片)。情境一:唐僧师徒四人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有一天,猪八戒化缘得到了3张同样大的饼,要平均分给师徒4个人吃,该怎么分才公平呢?每人分到了多少张饼呢?学生在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等数学体验活动中理解了真分数。情境二:可是猪八戒吃了一张饼的四分之三还是没有吃饱,就让悟空再弄几张饼来,结果悟空又弄来9张饼,这下9张饼要平均分给4个人,该怎么分?每人分到了多少张饼呢?学生在画、剪、拼等数学体验活动中理解了假分数和带分数。这样的设计旨在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真分数、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与带分数”的意义,也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中,引发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为探究后面的新知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也作好了铺垫。

2.引导学生在复杂多样的探索体验中处理信息

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但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用身体去亲身经历,用心灵去感悟、体验,所以教师要有这样的理念——数学课堂就是要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知识建构的机会,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分析和探索交流等处理信息的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强化,从而实现有效学习。如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考虑到“千米”这个概念非常抽象,我先是出示了一些刚参加完学校运动会的同学的照片,让学生说说在刚刚结束的校运动会中跑100米、200米、800米的感受,特别是让刚参加完800米竞赛活动的同学说说他们自己当时的感受。这些同学就争着发言,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好像又在经历一次这样的考验,一个个讲得绘声绘色。这时我说:“尽管你们在运动会上跑得很累了,但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跑1000米?”大家欢呼雀跃起来,我带着学生们走出教室在操场上跑了1千米。通过这一数学活动,学生亲身体验、感悟到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亲历体验信息整合的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更熟练地运用,而学以致用,是数学学习的最高目的,因此要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价值所在,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要促使学生把所学知识掌握得更熟练、更透彻;要让学生在各种数学活动中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培养学生整合数学信息的能力。如,在《圆的认识》这一课的应用环节中,我让学生用所学的圆的特征这一知识解释生活现象。(1)篝火晚会上,人们总会自然而然地围成一个圈,这是为什么?(2)公路上行驶的汽车的轮子为什么都采用圆形的?车轴为什么都装在车轮的中心?(3)为什么餐桌经常设计成圆形?看到这些问题学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尽管刚开始答案不那么到位,但在师生讨论中最终也能够达成一致——这几种现象中人们都应用了“圆心到圆上的距离都相等”这一数学知识。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及价值,接下来我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学会解决这些问题,如“在操场上画一个圆来做游戏”“在黑板上找出一个圆的圆心”等问题,学生解决起来就比较得心应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总之,让学生亲历体验信息的收集、处理与整合的过程,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 福建省永安市东门小学)

上一篇:如何构建小班幼儿喜欢的生态文学课堂 下一篇:抚慰受伤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