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教学中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0-20 06:56:30

浅谈小学教学中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把握艺术形象,产生阅读激情。教师从教材本身出发,发掘教材的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理解、探索,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受到美的感染,美的熏陶,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理解中体会形象美;在阅读想象中丰富意境美;在反复朗读中体验情感美。

【关键词】 阅读;培养;体念;审美;能力

语文教育工作者,是做一个技艺高超的教书匠,还是做一位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教书匠无需动情,正如庖丁解牛,技艺可谓炉火纯青,却不必对砧板上的牛动丝毫真情。而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则不然,它不仅要求教师技艺娴熟,更需要丰富、深刻的情感、思想和人生经历,需要更深厚的艺术功底,更深厚的文学素养。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作品时,学生就会受到这种情感的震撼从而产生共鸣,通过文学语言把握艺术形象,具体地认识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貌的本质,体会思想感情,从而产生阅读激情,因为语文课堂呼唤激情。小学语文学科形式和内涵都蕴藏了自然美、社会美、人文美、形象美、意境美、情感美等内容,有许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生动精美的优美词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审美内容及形式,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感悟,由领会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从教材本身出发,发掘教材的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理解、探索,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受到美的感染,美的熏陶,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理解美,探索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揭示出生活中的真、善、美和识别假、丑、恶,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所以只有以学生为认知主体的情感与作者在文中涌动的情融合为一体时才会产生碰撞的火花,才会取得认识与理解的最佳效果。

一、在理解中体会形象美

只有理解的知识,才能深刻地把握作品的形象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课文塑造的形象引导学生从多方面理解、探索就能通过形象反映出人物的品质美、心灵美。只有深入理解,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少年闰土》中“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与“素不知道这一切”少爷们的两种形象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把握住少年闰土“知道海边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与少爷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进行比较,学生便会发现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而少爷们只不过是一群孤陋寡闻、见识少的公子哥。通过强烈的形象对比,在学生心目中,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样优秀的形象还很多,有伟人,有凡人,有古代的,有现代的,精彩纷呈,各具特色,而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过对比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在阅读想象中丰富意境美

小学语文教材从拼音教学到看图识字;从看图学词学句到看图学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景物、人物等获取感性的认识,直观地感受或体验到图中的美。除此之外,教师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若我就是作者,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作品的境界,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作品的诗情画意。如表现大自然美的课文《鸟的天堂》,“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生动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如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投影庐山瀑布的画面,让学生面对画面,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的翅膀,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对错都没有关系,然后教师梳理:巍峨的庐山,瀑布从天而降,白白的银帘挂在山间……一幅气势磅礴的美丽画卷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想象之中,由此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领会诗中的意境美。这样,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山河的美丽壮观,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在反复朗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中,而引起的情感共鸣,是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反复朗读又是体验情感的重要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的能力,有机地让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自读,学生首先自读课文,学生第一次读课文,都有新奇感,兴趣高,印象特深,初步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这是我在搞一次课题研究的问卷调查得到的信息:一名学生这样说,老师,我们有时候在阅读时,被作品的情感感动得想流泪了,可是,你又提出了一个问题,我只好又思考,结果因为感动了一半,所以忘记流眼泪了。这就说明自读时就要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己领悟。二是范读,范读可以引发学生情感,老师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共鸣。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实情感。如《火烧圆明园》一课,通过介绍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为的愤恨。让学生自读,教师范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如“不可估量、瑰宝、精华、化为灰烬”等重点词句进行轻、重、缓、急的朗读后,学生的情感就能很快地与作者情感同步,从而让学生受到歌颂祖国灿烂文化和痛斥侵略者的暴行的情感熏陶,引读圆明园的建筑特点,让学生感悟到作者谋篇布局的用意,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是多么勤劳而富有智慧。

语文是一门艺术,艺术需要激情,而没有激情又如何能创造艺术的高潮呢?我常常想起一位友人,他阅读文学作品时常饮酒,无需菜肴,每自陶醉。我现在才明白:他是在营造阅读激情,品作品意境、语言、意蕴的美。作为教师,就应该在美文与学生间架起情感的桥梁,用情感营造语文课堂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沉醉其中,受益无穷。

上一篇:例谈高中物理习题的设计 下一篇:治大国如烹小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