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升级的思考

时间:2022-10-20 06:34:07

温州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升级的思考

摘 要:买菜难、买菜贵,这是老百姓热议的民生话题,更是政府部门要重视并予以解决的“菜篮子工程”上的难题。温州正处在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应破难攻坚,乘势而上,推进温州农批市场改拆建工作,助推温州新型城镇化,真正实现温州农批市场转型升级。

关键词:国有企业;菜篮子;民生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6-0128-02

买菜难、买菜贵,这是老百姓热议的民生话题,更是政府部门要重视并予以解决的“菜篮子工程”上的难题。温州正处在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应破难攻坚,乘势而上,推进温州农批市场改拆建工作,助推温州新型城镇化,真正实现温州农批市场转型升级。

1 温州农批市场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我市农批市场主要包括温州菜篮子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肉品批发市场、江南水产批发市场、锦绣农贸市场等。目前,肉联厂、锦绣农贸市场、江南水产批发市场、肉品批发市场等多个市场及单位因面临旧城改造及城市规划调整而亟待拆迁。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市民对农批市场发展需求与农批市场自身短板形成强烈的对比。

1.1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导致业务发展空间严重受限

当前温州各级批发市场仍处在“低、散、小”的状态,下属过半单位位于市中心老城区,亟待拆迁。虽然瓯海区娄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土地面积已达440亩,但由于原地块用途已经规划饱和,现状的菜篮子市场包括蔬菜、水果、水产交易区在内,已将目前娄桥街道征用的440亩土地全部利用,土地功能重新调整难度较大,且其他业务要综合纳入该块用地也显得十分紧张局促。

1.2 市场配套设施投入不足,导致发展基础不牢固

从历史因素往前看,以往农批市场各项业务均停留于传统办理方式,所属市场交易方式与结算方式以手工作业为主,不能适应现代化流通服务体系。从宏观的竞争环境往后看,目前企业各类市场与全国大型农批市场发展比较,科技力量严重滞后,基础配套设施档次低下。这一问题导致企业难以扩大经济辐射力和区域影响力,创新力与可持续发展力不足。与国内先进的深圳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广州白云山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等相比,菜篮子市场的总体档次不高,表现在市场形象、基础设施、管理模式、配套服务等方面,影响了市场区域辐射力的提升,以及菜篮子集团作为温州农副产品一级批发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此外,菜篮子市场交易总体上还是“现金、现场、现货”的手工交易为主,无法适应现代化流通服务体系的要求。信息化建设滞后,电子结算交易还需全面铺开。摊位出租交易模式仍占主导,市场管理难以介入对买卖双方的有效监管,并易滋生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等行为。

1.3 履行食品安全治理和平抑物价职能存在诸多问题

“菜篮子”是国计民生之必须,“菜篮子”的质量好坏和数量多少,直接影响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社会安定。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蔬菜基地面积逐年递减,生产供应能力不强,城区蔬菜自给率不高;随着环境意识的增强,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受到一定的限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菜篮子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现状问题是我市农批市场的食品安全治理能力不足。一是食品检测能力仍然很薄弱,设施设备不足,不能有效防范“毒食品”进入市场销售环节,特别是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等食品安全问题;二是市场摊位个私食品安全问题极其严重,不仅危害消费者的健康,也影响企业品牌的形象与市场份额;三是我市生猪屠宰及肉食市场管理方面不规范,在生猪“私屠滥宰”管理领域缺乏政府主导的长效机制,对我们的定点屠宰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与此同时,近年来,周期性供应失衡、市场信息不对称、物流成本等问题愈发显现,国内严峻的通胀压力和居高不下的物价水平,使菜篮子商品购销成本急骤上升,源头菜农生产积极性持续低迷,导致市场交易量有所下降;价格波动变化不稳定,让企业难以掌控市场等。这些都为菜篮子市场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2 升级思路与举措

2.1 极打造农批市场转型发展平台

2.1.1 现代农贸城工程建设

结合温州菜篮子集团娄桥440亩用地的市场现状功能布局、急需搬迁市场及招商引资情况,全面推进菜篮子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创新市场建设理念,打造大型、高档次、综合服务功能强劲、配套设施齐全的现代农贸城。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就地重建、兼顾安置”的原则,滚动开发,分期推进。现代农贸城工程分一、二期建设,一期工程、二期A工程在“十二五”期间完成,二期B工程列入“十三五”规划项目。近期在二期交易场所维持现有业务的基础上,继续加强一期工程即副食品交易分区、酒店建设,并启动二期工程的前期研究和准备工作。在一期工程整体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启动完成二期A工程即水果水产交易分区建设,并完成二期B工程的前期研究和准备工作。远期在二期A整体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基础上,启动并建成二期B工程即蔬菜交易分区及相关设施。根据现代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发展特点,结合市场现状条件和农贸城建设情况等因素,确定整体交易市场功能区、冷库配套功能区、商务服务功能区等三大功能区。统筹安排蔬菜、水果、水产、肉类、粮油、副食品等的交易市场、配送中心、检测室、监控室、电子商务区等,并在交易市场建筑顶层安排停车场,建筑中安排车道、转盘、连廊等,实现交易市场各层之间、各建筑之间实现交汇互通。按照交易商品安排,将交易市场功能区分为三大功能分区,即蔬菜交易分区、水果水产肉品交易分区和副食品交易分区。现代农贸城建成后将成为温州市“十二五”期间的农批市场的核心功能区。

2.1.2 发展现代冷链物流

依托菜篮子集团现有基础,积极向大型冷链物流企业拓展,加快各类保鲜、冷藏、冷冻、预冷、运输、查验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在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选址建设30万平方米的大型现代冷链物流中心,包括冷库、装卸月台、制氨车间、物流托运、冻品交易市场、公共配套用房等功能。在现代农贸城二期A建设总面积12 000 m2以上的配套冷库。在温州各县(市、区)加快规划布局一批生鲜农产品低温配送和处理中心。联合供应产地,建设经济适用的农产品预冷设施;配备节能、环保的长短途冷链运输车辆,推广全程温度监控设备;完善与冷链物流相配套的查验与检测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应用快速准确的检测设备和试剂。至2020年,菜篮子市场50%以上的果蔬品进入冷链系统。

2.2 菜篮子产业链延伸工程

以农批市场为核心,延伸菜篮子产业链,形成“生产供应——流通交易——加工体系”一条龙的现代产业体系,确保市场供应、产品质量与价格稳定。

2.2.1 生产基地联系

加强菜篮子市场与各类生产基地建立以“订单”为纽带的产销协作机制。加强与市外主要农副产品产地联络,建立长期动态供应信息数据库,根据本地消费需求优化产地结构、调整供应量。配合温州市农业部门,投入3亿元,新建3万亩市级“菜篮子”蔬菜基地,并按城市常住人口人均0.05亩的标准落实保障型、应急型蔬菜生产基地,确保“菜篮子”主要产品市场供应不断档、不脱销。至2016年,蔬菜总体自给率达到65%以上,绿叶蔬菜生产能力基本实现全自给。与温州一批现代农业园区、规模化养殖基地、水产健康养殖场建立长效联络机制,增加农副产品生产的标准化供应。与温州山区、海岛县加强联系,共同发展山区海岛畜牧业,增加肉、蛋、奶、水产等产品产量。加快“菜篮子”产品标准制(修)订和推广应用,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2.2.2 流通网络建设

突出以菜篮子一级批发市场为龙头的流通网络建设。扩大“农超对接”范围,发展一批生鲜农产品连锁超市及直接采购基地,建设一批农产品“农超对接”项目。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公共营销活动,搭建销售平台。支持温州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走出去”建立稳定的“菜篮子”基地,并将“菜篮子”产品运回温州销售。积极探索建立“平价菜进社区”、“定时定点菜场”、“社区菜店”以及在农贸市场开辟本地“菜篮子”产品直销区等途径,减少流通环节,方便居民购买。加强与“菜篮子”产品优势区域核心生产基地产地批发市场联系,将菜篮子市场的流通网络向温州市内外的交通枢纽地、物流节点延伸,参股、合作开发或引入台资、外资共建大型冷藏物流中心、鲜活农产品配送中心、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等,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积极发展连锁经营、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现代农产品流通业态。

2.2.3 方式转型工程

推进以收取交易服务费为主的经营模式加快转型,强化市场交易的有效监管,营造公平、公正、自由的交易环境。开拓经营思路,加强网络交易市场、电话购销、代办购销等方式研究与引进,提供多元化的市场经营方式。逐步改变摊位出租、收取摊位费的传统经营模式,进行以计收交易服务费为主的经营模式改革。打破市场垄断格局,将交易市场向全国的供货商和各类经营者开放、自由入场交易,规范市场秩序和有效控制物价。以市场经济为杠杆,公开、合理地设置交易费收取标准,对市场急需引入商品、诚信经营户等特殊对象给予减免交易费政策,打造诚信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近期采用派遣司秤员入场提供免费司秤服务的方式,掌控计量秤,合理收取交易费,市场作为第三方角色介入交易过程和议价监督,为交易双方提高公平交易环境;远期随着市场信息化的进一步建设,逐步建设电子结算交易平台,全面实现以现代化电子结算交易方式收取交易费。

2.2.4 食品安全治理

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市场食品安全检测中心的投入力度,针对不同商品设置检测室,从基础设施、硬件设备、检测技术等方面提升检测范围与水平。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工作流程,实行精细化的检验检测管理,提高食品安全检测高效性和准确性。建立自检、抽查和送检三结合的流通环节食品质量检测制度,不断加大对流通领域食品质量的监测力度。二是建立食品安全追踪制度。建立商品入市、交易和经营者的追踪制度,突出交易商品源头、交易过程和交易后续工作的追踪控管。构筑入市管理防线,加强经营主体资格审核,2012年底实现经营户持证率达100%,三是强化入市食品质量监测,推行“索证索票”和“一票通”制度,把关经营主体和商品准入。构筑交易监管防线,加强生产领域、配送领域、流通领域经常性的流动检测,强化退市管理,追踪食品交易全过程。构筑信用监管防线,建立健全信用分类监管体系,完善食品经营者信用档案,按照“分类监管、分级问责、黄牌警示”的管理模式,对不同信用等级的经营户进行信用追踪。

参考文献:

[1] 刘辉.浙江专业市场转型升级中的地方政府作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上一篇:全新思维:隐喻营销拓展新市场 下一篇:电力建设工程中的土建施工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