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研究视角下的文化意象翻译研究新思路

时间:2022-10-20 06:16:32

界面研究视角下的文化意象翻译研究新思路

摘 要: 文化意象形象生动、寓意丰富,是文化翻译中不断面临的重难点。多数论文都是结合具体某个(或几个)译本探讨其中的文化意象翻译策略和方法;探讨译者如何提高双语能力和文化素养,从而有效促进文化意象的译介;探讨译者所遵循的翻译规范,抑或对其文化意象翻译效果进行评估,而对有关文化意象在译介过程中动态经历的描写和在异域文化中接受因素的探讨少之又少。界面研究时下兴起,其作为多学科、跨学科、复式学科的一种研究视角,可以为文化意象错综复杂的接受过程研究提供启示和思路。

关键词: 文化意象 翻译 界面研究

文化意象是指在特定的文化情景中在读者的脑海里间接地触发对某一事物的联想(宋海云,2004:1)。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文化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文化意象的处理一直是翻译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文化意象的翻译研究自然成了翻译学不断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文化意象的翻译研究状况

通过CNKI查阅最近十年的硕博毕业论文,发现国内有关文化意象翻译的研究做过不少,相关成果达60篇左右,与文化意象相关的各类学术期刊文章更是数不胜数。笔者发现,大多数论文都是从不同理论角度出发,结合具体某个(或几个)译本探讨其中的文化意象翻译策略和方法;探讨译者如何提高双语能力和文化素养,从而有效促进文化意象的译介;探讨译者所遵循的翻译规范,抑或对其文化意象翻译效果进行评估,且研究对象几乎都是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中向英美文化系统介推的各类文化意象。

文化意象的翻译研究成果颇丰,但是研究思路略显老化,研究方法缺乏创新。值得注意的是,有关文化意象在译介过程中的实际动态经历的探讨比较欠缺。例如,有哪些因素影响文化意象在异域文化体系中的传递,在其译介过程中,与异域文化体系发生了怎样的碰撞,最终在目的语文化体系中得到了何种程度的接受,以及如何被接受。这些研究可以为文化意象在不同文化中的接受提供最直接的案例和启示,却研究得很少。因此,有关文化意象的翻译研究,尤其是接受过程研究及其描写还不够充分,研究视角亟待拓展。

二、界面研究视角

2012年,首届中国外语界面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外语学院召开,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界面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标志着我国外语学界对界面研究的极大热情。此次大会开阔了界面研究的视野,明确了界面研究的方向,同时也为外语界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视野。

不少学者对界面研究这一新的研究范式发表了见解。有学者认为,界面研究是一种语言研究的方法论。所谓界面研究,就是对两个界相交的面进行的研究。“面”只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其实质是指研究时的切入点和角度(张俊凌,2012:158)。另有学者说道,界面研究是一种视角、一种方法,还可以是一种路径。就研究范围而言,界面研究可以是多学科、复式学科、交叉学科、跨学科或者超学科。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来探讨同一个问题,就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得到新的启发(张俊凌,2012:158)。有人提出,界面研究是一个方法论问题,宏观层次上,主要是不同理论范式之间的相互借鉴,或者是不同研究途径的相互结合;微观层次上,仍然是对学科内的本体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应用层次上,是将某一学科的理论方法或工具运用到其他学科的研究中,产生或形成新的学科领域(张俊凌,2012:158)。总而言之,以界面研究这一新的研究方法论作指导,必将从研究的方向和方法上提供更多的思路与启示,为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相互交融、相互借鉴打开新局面。翻译学科,自身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必将受益于界面研究。

三、界面研究视角下的文化意象翻译研究

界面研究提供了宽阔的研究视域,文化意象翻译研究在界面研究视角下必将取得新进展和新突破。

文化意象在各民族文化中比比皆是。纵观各文化意象的翻译“命运”,有的“改头换面”;有的“销声匿迹”;有的在传递过程中努力挣扎,稍可“抛头露面”;有的一路顺风,成功进入异国他乡,大红大紫。文化意象可谓“高低贵贱”,命运各有不同。到底是什么因素阻碍或促进了文化意象在译介过程中的传播?在各种翻译策略的努力下,文化意象的传递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在异域彼岸得到了哪种程度的接受?文化意象各种程度的接受,反过来在文化纵横网络中能带来何种翻译意义?怎样的文化意象翻译才算是有效的尝试?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文化意象的译介有何差异?在当代翻译媒介的多元时代,文化意象通过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影视等传播,会达到何种不同的效果?这些现象背后的成因很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些课题的开展,除了对文本内的探讨外,无疑需要尝试与其他学科结合,在譬如社会学、心理学、历史、文化、传媒等学科的关照下,进行文本外的一些界面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地认清文化意象的翻译和接受,才能为文化意象在不同文化体系中的译介提供启示,才有可能对文化意象译介方式的有效性做出预测和判断。

四、结语

有关我国经典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翻译方法、译者能力等方面的探讨比较充分。然而,文化意象在异域文化体系中的传递和接受取决于原语文化体系与目的语文化体系的角力。文化意象复杂的动态接受经历亟待充分认识,界面研究的兴起必然为其提供新视角、新思路,从而推进对文化意象的翻译研究。

参考文献:

[1]宋海云.论中国文化意象的翻译[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

[2]张俊凌.界面研究的方法、意义与发展[J].外国语文,2012(3):158.

上一篇: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下一篇:学习兴趣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