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

时间:2022-10-20 06:15:22

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

【内容摘要】在创新思维与引导教育中,教师认为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探索、探究而获取知识,采用“引导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认识上的一次飞跃,这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课堂教学;引导;创新思维;飞跃;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创新教育。物理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战场,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自觉、主动地完成认识上的一次飞跃,积极、愉快地实现认识上和行动上的飞跃,同时注意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将有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这样才能促进基础教学向纵深发展。

首先,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完成课标规定的知识系统。在创新教育的实践中,存在着许多困惑或误区:把创新教育误认为非知识教育,把创新教育误认为非考试教育,把创新教育误认为非升学教育,把创新教育局限于课外活动,还有人认为上活动课、减少主课时、不打百分而改为“即时评语”等就是创新教育。众所周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环节和过程承载着学生的认知和提升的全过程,也就是说,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引导,离不开课堂教学与检验。所以,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必须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认识上和思维上的飞跃,心理上和行动上的飞跃。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活动,它除了认识的主体(学生)和认识的客体(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外,还有教师在起作用,也就是说,教学过程是一个“三位一体”的问题。在这一认识活动中,学生要认识客体,须经过磨合与飞跃。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加工的材料既来源于外界物理环境,又来源于学生原有的物理认知结构,以思维加工为中介的物理环境与物理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使物理认知结构重新组合,最终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把学生当作容纳知识的机器,采用“填鸭式”教学,因此,培养的学生大多缺乏创新意识。而在创新教育中,教师认为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知识,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使其自觉、主动地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第二、教师应秉承构建适合创新教育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教师应保护学生理解的自由,容许学生对物理环境、物理认知结构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而不应将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从而浇灭了那些刚刚燃起来的“创新的火花”。为此,需破除教学上的“师道尊严,一言堂,不容置疑”的观点,正确对待学生在探索中片面、甚至是有些错误的意见和想法,避免扼杀他们的创新欲望。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与时间,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参与欲望,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教师除了为学生营造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外,还要克服喜欢“循规蹈矩”、歧视“思维怪异”学生的倾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发展创新性思维。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抛弃应试教育那种“重死记、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效果”的学习习惯,养成善于发问、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习惯。为此,在教学中要做到: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看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看;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做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创新、自己去做;写、算、说等活动都是如此。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主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诱导、点拨,长此坚持,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形成,创新能力就会得以发展。

第三、教师还应引导和注重物理学科知识的研究方法与学习方法。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综合法、类比法、假说法、理想化方法等。事实上,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每一现象的发现、每一概念的提出、每一规律的论证都离不开这些方法。伽利略利用著名的理想斜面实验发现了惯性定律的实质;惠更斯把光的传播同人们熟知的声音的传播相类比,创立了光的波动说;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时,大量地使用了假说法等。我们可将这些方法灵活机动地运用到物理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够掌握方法,从而培养其创新能力。如同登珠穆朗玛峰一样,我们不仅使学生明确登顶后的考察结果,更要使学生明确如何进行筹划、建立大本营、设立突击营地、选择线路,并掌握前人失败的原因,使学生在“三维空间”学习知识和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看似浪费时间,实质上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大有益处。加强概念、规律间的逻辑体系,就是要弄清各个基本概念和规律在一个整体中是以何种方式结合起来的,并在知识体系中占据什么地位。这样,知识就容易被理解、提取和再现,也容易向应用和学习新知识中迁移,创新能力自然得以发展。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形成了物理概念、掌握了物理规律。但是,物理学习的思维加工活动并未结束,还应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分析、解决物理问题,仍然是物理环境与物理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一方面,解决问题需要从认知结构中提取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另一方面,解决问题将巩固、深化、活化在第一次飞跃中已形成的概念、规律,并有可能进一步丰富认知结构的内容,形成新的认知结构。通过解决问题,学生灵活地把理性认识运用于实际,思维从抽象上升为具体,使知识从弄懂到会用,对物理环境做出可观察到的反应。。

在创新教育和思维中,教师通过拓宽思维、多角度、数题一解、一题数解使学生积极愉悦地解决物理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新的疑难问题面前,往往从容不迫,思维兴奋,解决问题的路子宽,按照一定的规律去实现预期的目标,这样,创新不再“高不可攀”,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从而发展创新能力。

【参考书目】

1.《中学物理教学天地》杂志,陕西师大出版社,2011年合订本。

2.《21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读本,专接本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曼哈顿上空的“鹰” 下一篇:加强优秀生管理教育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