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新课程教学探究

时间:2022-10-20 06:03:41

中学美术新课程教学探究

摘 要:以综合性和活动化为运行特征的美术综合活动校本课程,将更有效地促进学校美术教育的深入开展,并将产生更高的教育效益。

关键词:美术应试教育; 美术新课程改革; 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36-001

随着美术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的教育观念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但强大的应试教育压力,学校、家长的习惯思维方式并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因而,在实践中素质教育与美术应试教育矛盾地并行,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经验和提法。追求形式化的美术课堂教学,导致课堂教学有“为探索而探索”或“将探究学习绝对化”倾向。

在义务教育中,美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主渠道。目前,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仍然以绘画性为目的,这种指导思想与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目标相颉颃。美术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实验操作,然而由于学生人数问题,影响了新课程目标的落实。具体而言,以绘画性为目的的教学方法,缺乏对对象本质特征的分析和审美概念的表述,其结果必然是:整体上成为被动刻板的模式,审美教育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脱节;有碍于创造想象和视觉记忆发展及中学生个性、意愿、情感的表达;更缺乏审美教育的现代意识,其结果仅极少数学生或凭天资或家庭因素保持着美术的兴趣,而大部分学生收效甚微。

美术课是中学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它的整体性和特殊性,其任务不是注重受教育者的短期行为和局部把握,而是注重在对受教育者的心灵从无社会特征的人塑造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个体品质高尚的世纪新人。这意味着它本身的伦理、知识、审美特征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紧密联系,最终使受教育的人格趋向真诚、善良、美好。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教育部最新推出的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美术课程改革方向就是课程的综合探索。综合美术课的目的在于学科的有效整合,过程的最佳互动,使学生在一种广泛的文化背景中整体感受艺术、学习艺术,提高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与素养。如何完成美术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美的规律,并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一中心任务,使之成为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有机因素。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最高目标。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为发展理性认识的内容,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临摹教学是必要的。我们承认模仿是人的本能,何况国内大量的印刷品印刷技术有限,明暗、色彩等方面与原作比欠准确,也无法达到临摹的目的。教师与学生共同成为教学主体,既验证了同学们的辨别能力,开阔了视野;又提高了同学们思维想象力。可以断言,一种成功的教育方法,就是教学生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基本规律,形成改造自然的能力,其中想象力就是最可贵的能力。要培养创造力,就必须培养想象力。想象是创造的先声。审美能力的提高,受教育者不仅要有具体的个别的事实、概念,表象的识别和记忆,而且要启发学生能识记一般的事实、要领和表象。要能从认识事物的本质出发,让那些在临摹作品中遇到的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的内容、形式、色彩、形状、比例、空间、透视,与写生、命题画、图案、手工制作等作业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审美意识,证实审美是通过视、听、形、色、味等心理构建过程,养成感受美的直觉。

在平时一系列的美术综合活动的实施研究后,激发了学生对美术活动的积极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综合性和活动化为运行特征的美术综合活动校本课程,将更有效地促进学校美术教育的深入开展,并将产生更高的教育效益。在美术综合活动中,学生能愉快地活动,感知、质疑、探究,自主活动能力明显提高;沟通、商议、评价,相互合作能力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情感得到充分发展。

美术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新的认识层面,即对问题的思考不是建立在零碎的事实片段上,而是建立在一种具有系统关系的结构层面上。这种认识的层面,就像一幅画中,要求我们注意的不是一棵树、一片云、一块石头,而是注意整个画面的大的结构关系,并分析出这种结构关系。认识这种结构关系之后,我们可以运用它进行其他的创作活动,我们甚至可以替换其中的具体的物体和事物,但却保存这种结构关系。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我们自觉不自觉地会遵循一些模式,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学习新知-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教师辅导-小结。另外,我们所熟悉的欣赏课教学模式有美国学者费德门所设计的模式:描述-分析-解释-评价,这一类美术教学模式适用于大多数的课堂教学活动,因而具有较为普遍的效益。美术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是多样的,包括:讲述、示范、演示、练习、指导、讨论、思考、答疑、辅导、展示、反馈、评价、体验、探究、交流、氛围营造等。美术教学的组织方式也是多样的,可以通过要素的选择和时量的分配加以体现。针对大多数美术课,我们可以通过将其抽象化、结构化,设计成这样一个教学模式:激发兴趣-文化引申-方法学习-作品展示。

美术教学要从教师感兴趣改变为激发学生感兴趣。兴趣的激发策略可用激趣、启趣、诱趣、导趣、评趣等方法。教学以审美为主线。课堂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主动参与审美,培养审美的态度、情感和习惯,掌握有效的欣赏方法和学习方法。学习方法不应是教师传授的,而应是学生个体和群体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发现、习得的;美术能力是在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中反复历练、逐渐生成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人。

新课程倡导下的美术教学是自主探索体验的过程,发挥表现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突出艺术学科综合,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营造出一个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将美术应用于生活,美化生活,增添生活情趣。

参考文献:

尹少淳著.[M]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浅析水粉画观察方法 下一篇:中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