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路径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步伐

时间:2022-10-20 05:51:30

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路径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步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决策,是中央对新时期文化建设理论和发展方向的新表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战略全局高度,确立了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精神,最重要的是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路径,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让公共文化服务迸发出巨大的活力。

近年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从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河南的战略布局出发,围绕“四个河南”的目标定位,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着力点,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服务为核心,以保障有效供给为抓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整体推进、科学发展、全面提升的良好态势。一是文化事业投入大幅增长,文化民生“软实力”发展有了“硬措施”。2011年,省委、省政府将“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列入“十项民生工程”。全省4300多个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文化站建设,整体面貌得到显著改善。177个市县文化馆中,仅二级以上的文化馆,就由2007年的21个达到今天的64个,增速204%。二是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网络正由“小文化”实现“大跨越”。我省 “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民间艺术之乡”、 “全国文化先进社区”、 “省级文化先进县”达到83个。以2787个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为骨干的省、市、县、乡镇、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三是文化惠民工程取得丰硕成果,公共文化权益的“饿汉子”有了“米袋子”。各级公益惠民演出活动日益红火,仅2015年就达到近1.8万场,受众达4500多万人次。四是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全面开展,文化服务的“高门槛”实现“无障碍”。自2011年起,全省2380个公共文化馆(站)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一年免费接待观众8860万人次。五是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活动影响广泛,群众文化活动由“随意溜”走向“品牌化”。“春满中原”节假系列、“品味中原”、“公益无限”惠民系列等品牌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主题品牌文化活动的“示范性”、常规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性”、地方节庆文化活动的“独特性”日益彰显。全省2100多个社会文化团队,9万名文化志愿者与广大群众在“永不落幕的舞台”建设中,组织开展各种广场文化活动3万多场,释放出绚丽缤纷的文化激情。

但不可讳言的是,仍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错位:由于缺少大格局支撑,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依然短缺;由于缺少大蓝图规划,部分公共文化设施依然闲置;由于缺少大思路实施、服务内容依然老化、效率依然低下;由于缺少大目标引领,群众参与热情依然不高;由于缺少大盘子布局, 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依然很缺;由于缺少大环境支持,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依然杯水车薪……这些问题迫在眉睫、亟待解决。只有认真学习落实指出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精神实质,坚持创新发展,靠创新塑造增长新动力、打造发展新引擎,才能在开拓思路、创新举措、积极努力、奋发有为的基础上,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依赖规模扩张转向提高质量效益,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转型升级提供坚实支撑和强劲动力。

一、创新发展思路,彰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民生幸福的重要保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正确方向,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人民群众既是公共文化的服务对象,更是公共文化的参与主体,中心地位不可撼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核心,应该贯穿于文化建设全过程,贯穿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各个环节,这个方向不能动摇。因此,在整体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中,着眼均等化发展需要,加大投入,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作为社会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短板;丰富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品质,夯实文化发展基础,以文化的力量,凝聚核心价值、巩固共同理想、提升整个国家的文化实力和竞争力。而这些任务的推展,需要公共文化事业费用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当前,据了解,我省的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收入比重仅为0.4%,远低于教育、科技、卫生经费所占比重;人均文化事业费仅为教育的1/36、卫生的1/11、科技的1/8.5。建议各级领导采取必要措施,推动逐步加大公共文化资源支出在财政支出的比重,向基层和农村倾斜,尽快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二、创新供给手段,夯实公共文化服务贴近群众需求的“适用性”。

伴随文化传播手段的日益多样化,人民群众的文化接受习惯也呈现新的特点。一方面,随着各级对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的力度不断加大,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加,参与文化的热情显著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产品的供给精品力作匮乏,多样化的文化供给不足、剧节目陈旧,缺乏吸引力;有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台下观(听)众没有台上演员(服务人员)多的现象。加之基层公共文化活动数量稀少、内容单一、相当一部分文化活动的招式仍停留在 “跳方拔河扭秧歌,龙灯旱船放烟火”上,与群众期待的文化需求存在不少差距;带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与群众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部分群众甚而滋生了浓厚的文化虚无主义,表现出文化素质不高、情趣低下,陈规陋习、烧香拜佛、封建迷信、铺张挥霍、享乐至上等陋有抬头之势。面对这些严酷的现实,我们必须立足基层特别是农村的具体实际,改变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中的主观倾向和陈旧思维。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让人民群众普遍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在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同时,积极探索“生产方以需定产、供给方菜单提供、受益方自主选择”的文化产品供给新模式,逐步实行“集中配送、连锁服务、流动服务”等多样化的服务方式,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群众主体地位,切实解决目前公共文化产品与群众需求脱节的问题,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形成文化项目“群众点单、政府端菜”的局面。

三、创新协调机制,彰显公共文化设施共建共享的“保障性”。

我省公共文化设施一直实行的是以部门为主导的自上而下 “条条”建设模式。现有设施中,不只文化系统有场馆,工青妇科教等系统的场馆也为数不少。以郑州市为例,属于文化系统的各种场馆站146个,而其他各种体育馆就有212个;如果把分散在广电、体育、民政、宣传、组织、共青团、工会、妇联、科协学校等多个部门的公共文化实施放在一起,总数相当可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文化资源不足与文化资源闲置并存;面对许多 “闲得很”的文化场所设施,群众只能望而兴叹。加快建立新的公共文化服务协调机制,就可以加强相同或相近领域的跨部门、跨领域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促进共建共享和有效利用,切实解决当前公共文化资源分散、服务效益不高的问题。建议在全省层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负责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大事项的协商和部署,整体规划未来的公共文化建设任务,统筹整合跨部门、跨领域的现有公共文化资源,全部纳入为民服务的管理和使用。

四、创新组织激励机制,调动各阶层人士、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在各级政府主导下完成的;但是政府是有限政府,政府的财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也无法满足体量日趋庞大的多元文化需求。除了基本的公共文化产品外,大量的文化需求,需要撬动社会力量来生产和供给,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证明:哪里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做得好,那里就有一支过硬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哪里的文化生活搞得好,那里就有一批热心服务群众的文化能人。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稳步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空前高涨,文化领域的非营利组织和志愿工作者不断涌现;尤其中央财政对免费开放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单位、人群进一步扩大,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但是扩大了多少、扩大的是什么人群、收获怎么样,缺乏一个全面、系统、公开、公平、透明的第三方绩效评估。目前,财政投入不足与投入方式不合理并存,成为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瓶颈。许多单位调动文化志愿者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方法,基本靠参与者个人“利他、无偿、自愿”的高度文化自觉、高涨文化热情和高尚文化奉献。83岁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王素君,是河南公益无限艺术团的发起人之一,三年时间参加文化志愿活动累计投入8万多元。素雅青年豫剧团三年时间不要国家一分钱为群众演出480多场,公益无偿演出120多场。洛阳市宜阳县高村乡26位退休教师、工人、农民戏迷组成的农村文化志愿团队坚持为敬老院孤寡老人、农村留守人员无偿演出,仅2015年就演出68场。如果我们满足于这种只讲个人奉献、连交通、食宿都是自掏腰包的行动,不采取积极措施、激励、保护文化志愿者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就会使一些志愿者望而却步。总人口少于我省人口600万的山东省,注册文化志愿者人数已达23万,是我省的256%。建议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积极改进投入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方法,加强对民办文化机构、团体和文化志愿者的支持力度,打破体制界限,在资金扶持、队伍培训、行业评估等各方面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努力形成多元互补、广泛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格局。

五、创新培训方法,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人才保障的“稳定性”。

我省是一亿人口的大省,而现有公共文化服务人员不足2万人。这些社会文化工作者不仅要承担全省人民的公共文化服务,还要承担外来流动人口的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员数量明显不够;就是这些数量较少的专业队伍,受年龄偏大、观念不新、知识陈旧、业务素质和能力的制约,很难适应新时期公共文化建设的开展。此外,乡村(社区)配备的文化工作人员都是村(居)委工作人员兼职,没有配备专职人员,还普遍存在着学历职称偏低、年龄老化等情况。现有人员队伍数量、质量、结构都无法适应文化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用乡镇干部的话说:现在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员如同“白头麻雀--缺得很”。加强文化队伍的素质培训和发展壮大,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重要举措。一是要采取措施鼓励、引导更多的文艺院团文艺工作者、志愿者、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从事文化服务工作,培养大学生到公共文化服务的第一线就业,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从业者的整体素质,优化从业人员的组织结构。二是要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通过高校开设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省市县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研究基地、行政学院代训专业人才等方法,加快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才保障。

六、创新传播渠道,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推广的“现代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通讯技术等现代科技正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抓住机遇,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是我们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整合当地优秀文化资源,大力开发特色数字文化产品;依托“三网融合”技术,大力发展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网络剧场、“公共电子阅览室”等新兴文化服务平台,搭建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努力构建数字化的现代公共文化供给网络。进而,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现代文化传播体系,为群众打造便捷的“云端的文化生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创新永远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让我们在这个公共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以时不我待的紧迫、锲而不舍的定力、奋发有为的进取,扎扎实实推进创新发展,不断探索创新服务路径,为加快河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造更多生机勃勃的增长点。

上一篇:美国缓刑制度的建立 下一篇:守望乡村里的一室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