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2-10-20 05:03:26

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的思考

一、职业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管理人员无法适应高校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管理人员职业化的核心是是管理者具备必要的素质和能力,能够胜任其所担负的职责。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高校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无法满足高校管理工作的需要,主要体现在,第一、没有掌握系统的管理学知识,不具备基本的管理决策能力;第二、不懂教育,不了解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基本理念;第三、不熟悉业务,缺乏部门岗位要求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第四、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创新能力和务实精神。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问题往往导致高校管理工作本末倒置、效率低下,无法满足高校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需要,同时,直接制约了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的建设。

2.政策机制的问题。高校普遍存在的“双肩挑”是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这里的“双肩挑”,是指高校中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同时担任管理岗位的管理干部。“双肩挑”意味着管理者同时扮演着被管理者的角色,容易造成教学科研资源分配不公,出现等问题,影响高校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高校管理人员的职业化。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重业务,轻行政”,即重教学科研人员,轻管理人员。高校重视教学科研人员的发展,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提高教师待遇,鼓励深造进修,力争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本是无可厚非。但是,高校对于管理人员的福利待遇、个人发展等方面的投入和重视不够普遍存在,造成管理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和管理职业规划,不利于管理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二、职业化的实现途径

1.提高职业认同度、发挥主观能动性。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是社会分工和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和要求。高校管理人员应当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自己的管理服务角色,将个人的职业发展与高校的宏观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对管理工作的重视度,形成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同时,管理人员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认识高校管理的特殊性,结合自身岗位的特点和要求,提高管理业务能力,树立服务意识。

2.建立健全职业化准入制度。高校管理作为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必须有严格的准入制度,而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准入制度则是推进职业化建设的重要前提。高校管理工作职业资格应该成为从事高校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之一。通过职业准入制度,建立一套涵盖职业培训、职业资格认定、职业双向选择市场和职业后勤服务机构为一体的高校管理人员从业就业和发展体系。高校和具备从业资格的人员可以通过这套体系实现双向选择、择优录取,充分利用相关的人力资源,提高高校管理人员素质和职业化的水平。

3.完善高校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制度。为了促进高校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高校应建立完善高校管理人员在职培训制度,帮助其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具体而言,高校应该结合不同管理部门和岗位的特点,制定管理人员培训计划,建立科学规范的在职培训体系,并将培训考核成绩作为管理人员晋升的依据。其次,高校还应支持管理人员的个人发展需要,通过学费减免等方式鼓励管理人员尤其青年管理人员积极攻读在职学位,提高管理队伍素质。

4.建立健全高校管理人员的激励考核机制。完善的激励考核机制是为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加其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促进学校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完善的激励机制应当坚持民主、公正的原则,坚持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落实管理人员的福利待遇,增强职级评定的激励作用,建立体现岗位绩效的薪酬机制。

三、小结

管理人员的考核机制应当将工作绩效和服务质量作为评价管理工作的主要依据。针对不同岗位的性质,高校应将教师、学生等管理服务的评价和态度,作为考量管理人员工作表现的指标,建立全面、科学、公正的考核方式,并将考核的结果作为管理人员职务晋升、工资待遇的依据。

作者:章臣 单位:武汉大学国际交流部

上一篇:高校管理实验室建设的对策 下一篇:高校管理中的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