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抢夺罪转化为抢劫罪的条件及法律适用

时间:2022-10-20 03:55:18

浅析抢夺罪转化为抢劫罪的条件及法律适用

[关键词]抢夺罪;抢劫罪;条件;法律适用

《刑法》第267条第2款规定的: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本法第263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即以抢劫罪论处)。立法者的意见是,携带凶器抢夺较一般单纯的抢夺犯罪社会危害性大,如此规定可达到从重打击之效。但 “凶器”范围如何界定,“携带”的认定标准如何,还有依照第263条处罚可能导致的轻罪重罚问题等等,实在是值得研究,以下是本人的一些浅见。

一、携带凶器抢夺以抢劫罪论处的理论依据

抢夺罪与抢劫罪虽同为财产性犯罪,均侵犯了他人财产所有权,但犯罪手段的不同导致犯罪客体的不同,社会危害程度也有所差异,刑法对两罪规定了不同的刑罚,对严重危害人身安全的抢劫犯罪,更规定了最高可判处极刑的刑罚。根据刑法规定,犯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毁灭了证据而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以抢劫罪论处,这是一种称为转化型抢劫罪。适用本规定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犯盗窃、诈骗、抢夺罪,指实施了盗窃、诈骗、抢夺行为,数额即使没有达到数额较大也可适用本规定。

(2)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这里的当场,指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现场或者刚一离开现场就被人发觉追捕的过程。这里的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是指犯罪分子对抓捕他的人实施足以危及身体健康或生命安全的行为,或者以将要实施这种行为相威胁。

(3)实施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目的是为了抗拒抓捕或毁灭罪证。

行为人明知财产所有权人或者保管人对其抢夺财物的意图有所察觉,有所防备,但是行为人利用了当时的客观条件,如在偏僻无人的地方,无人敢出来干预等,仍然公然用强力夺走或拿走被害人财物,但是未对被害人的身体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这些夺取财物的行为就是“乘人不备”,由于行为人主观上有夺取财物的故意及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目的,客观上实施的是“公然抢夺”,但是并未侵犯他人人身的行为,仍然应当以抢夺罪论处。

值得一提的是新《刑法》在第267条第2款作出新规定: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本法第263条的规定(即抢劫罪)定罪处罚。要使携带凶器抢夺行为具有抢劫罪的本质特征,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把握:

1.行为人携带凶器的人身危险性。对行为人实施抢夺行为时携带凶器的心理原因分析有三种可能:一是携带凶器意欲抢劫,在作案时临时变意为抢夺;二是犯罪本意即为抢夺,携带凶器为了防备他人追赶抓捕时行凶所用;三是行为人的犯罪故意较为模糊,目的是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但犯罪手段不明确,到作案时根据情况能抢则抢,能夺财则夺财,且不排除盗窃的可能性,而携带凶器也有两种准备,或是实施抢劫时所用,或是被他人发现、追捕时使用,目的亦可推定为对他人进行人身强制并占有财物。从这个意义上讲,行为人抢夺前携带凶器的行为具有抢劫犯罪的人身危害性,即具有采取人身强制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犯罪意图。而从犯罪的主观要件上讲,行为人主观上的这种犯罪故意与抢劫罪的主观故意无实质区别。我们要注意不能片面地将抢劫犯罪的故意理解为首先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强制方法,然后劫取被害人的财物,还应包括盗窃、诈骗、抢夺犯罪后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毁灭证据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转化型抢劫犯罪故意。如果行为人未携带凶器实施盗窃、诈骗、抢夺等犯罪,执法人员很难判断其在主观上事先是否有抗拒抓捕的故意,只有当行为人犯盗窃、诈骗、或抢夺犯罪被发现后,其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而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犯罪故意才能认定。而携带凶器的情形则不同,从行为人的客观行为,即携带凶器的行为可以认定行为人或者有实施抢劫犯罪的故意,或者有使用凶器抗拒抓捕的故意。无论是哪一种情形,均可以认定,行为人携带凶器抢夺的,事先有抢劫犯罪的准备。

2.行为人在客观上表现出意欲排除妨碍或实施人身强制的行为。行为人虽携带凶器准备在作案时使用,但在某种具体情况下,始终未拿出凶器,只是将凶器带在身上。这种情况下,行为人所携带的凶器根本不可能为外界所感知,行人为的人身危险性也并未表现出使用暴力排除犯罪妨碍或实施人身强制的倾向,即在这种抢夺过程中根本看不出抢劫犯罪所必备的人身强制特征,所以也不能以抢劫罪定罪处罚。而携带凶器也只有在被外界感知的情况下,行为人才表现出暴力性或抢劫罪的人身强制性。由于携带凶器抢夺毕竟只是实施抢夺行为,很难确定被害人身心是否受到实际的强制,但行为人却可表现出暴力性。这种暴力性在行为人携带凶器被外界所能感知的情况下就暴露出来,从而被执法人员所认定。可以说携带凶器抢夺对被害人造成了实质的人身安全方面的侵害,而是因为这种行为表现出了与抢劫行为相当的社会危险性,其潜在的社会危害也就远远大于一般单纯性的抢夺犯罪。

综上,携带凶器抢夺因为具有了与抢劫犯罪相当的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从而被刑法规定为抢劫犯罪,也就是充分运用刑罚威慑力的结果,有其一定意义上的立法根据。

二、要严格掌握“携带凶器”的概念

携带凶器抢夺被规定为抢劫犯罪,只是因为它具有与抢劫犯罪相当的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特别是实际的社会危害毕竟与较典型的抢劫犯罪为小,在适用必须严格掌握,防止这一规定的滥用,以致混淆抢夺罪与抢劫罪的界限。这要从以下两点来把握:

1.对“携带”一词要严格掌握。携带凶器抢夺只有在行为人携带凶器确被外界感知的情况下,才具备了抢劫犯罪的强制性和暴力性特征,才能表现出行为人意图使用暴力占有财物的犯罪倾向。至于被害人实际上是否看到了凶器可以不论,这里所强调的是行为人具有了使用凶器的意图,并在客观上能够被外界所感知。简而言之,“携带”就是行为人手持凶器或拔出凶器的情形。

2.对凶器的范围要严格掌握。犯罪人携带凶器是指犯罪人在抢夺他人财物时持有凶器的情形。犯罪人虽带有凶器,但未在作案时显露,即不被外界所感知的情形,不能认定为抢劫罪。当然,在处理这类带有凶器的抢夺行为时应与一般的抢夺行为有所区别。特别是行为人若是在公共场所或公共交通工具上随身带有枪支、管制刀具等物品,并实施了抢夺犯罪的,应认定其构成了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及危害公共安全和抢夺罪,实行数罪并罚。

三、对携带凶器抢夺认定为抢劫在具体处罚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依照《刑法》第263条对携带凶器抢夺的犯罪处罚,特别是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时,对该条规定的八种情形不能生搬硬套,对入户抢劫、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抢劫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等情形,因抢夺行为的特殊性,一般不可能适用。而在适用其他四种情形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抢劫数额较巨大”的规定,不能将携带凶器抢夺数额巨大的标准与典型抢劫数额巨大的标准等同,对携带凶器抢夺数额巨大的标准可参照抢夺数额巨大的标准。

2.携带凶器抢夺犯罪一般不会造成被害人重伤、死亡等后果,但若因行为人的抢夺行为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可适用该条第五项,对携带枪支抢夺以抢劫罪论处的,一般不能直接适用《刑法》第263条第7项持枪抢劫,对犯罪人处以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刑罚。如果对携带枪支抢夺,亦认定为持枪抢劫并处以重罚,就是把持枪抢夺与持枪抢劫相等同,把社会危害程度差别较大的两种行为处以相同的刑罚,显然是违背罪刑相当原则的。

3.对携带凶器抢夺军用物资或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应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适用第263条第8项。若抢夺的虽是军用物资或抢险、救灾物资,但数额很小、危害不大,一般不宜适用8项处罚,可对抢夺以上特定物资且达到抢夺犯罪“数额较大”的标准的情形,适用第8项处罚,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收稿日期:2010-09-01

上一篇:试论防卫限度的司法认定 下一篇:对提高民行抗诉案件改判率及完善途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