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行统一,德育树新风

时间:2022-10-20 03:28:42

【摘要】小学生的思维从认知向行为转化,而情感是重要的参与因素。在班主任工作中,只有遵循小学生知、情、行三个环节的辩证统一、和谐发展的规律,才能实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关键词】知;情;行;德育

德育是现代大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基本任务之一,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德育处于首要位置。我从长期的班主任工作工作经验中强烈意识到,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树立德育工作的良好新风尚。

心理学告诉我们,知、情、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一般地说,“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因此,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是树立德育工作新风尚的法宝。下面我谈谈自己对德育工作中知、情、行统一的几点浅见:

一、晓之以理,把好认知先导关口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养成习惯,必须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把好认知先导关口,做到“晓之以理”。

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有限,对许多是非对错的辨别可能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对学生在道德认识上对他们“晓之以理”,“说理”、“明道”,做到理透解惑、道彰傅人,从而达到启锁开心、教诲育人的目的。为此,我们教师自己要在政治和人德上不断自我冶炼,既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又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才能在教育中高屋建瓴,使学生信之,服之,明之,悦之,使“晓之以理”水到渠成。

对学生“晓之以理”,我们就要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要了解他们的学习成绩、基础程度、兴趣爱好、弱点缺点、思想状态,以及家庭背景,父母情况,目前在学习、生活中都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然后灵活机变的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或疏通诱导,或直言理论;或感性启迪,或理性证辨;或委婉谲谏,或坦率相陈。不拘一格,灵活多变。但不论何种方式,都要讲求论理的艺术,使之不不火,不急不躁,如春风化雨,冰溶冻解。

二、动之以情,做好情感中介工作

所谓动之以情,就是要求在和学生思想感情上的沟通。我们必须从根本上端正对学生的态度,对学生怀有深厚的感情,这样动之以情才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要建立这种真挚感情,就要关怀他们,体贴他们,密切联系他们,尊重信任他们,热情帮助他们,真诚爱护他们。

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动情。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

我们知道,单纯地对学生说教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同样单纯地采用感化而不伴之以说理,也难以使学生产生有原则、有深度的道德情感。“知之深,爱之切”正是这个道理,因此,班主任应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使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也就是说,认知越丰富,明理越深刻,情感就会越深厚。

情感的另一特点是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摇动情感发展的动力。所以情感教育要从实践开始,在实践中,以行育情,越实践,学生的情感就越深,反过来,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实践,从而形成自觉行为。

三、导之以行,养成良好道德习惯

有了知、情的基础,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就容易多了,但教师的引导仍然非常重要,必不可少。

一方面,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教师的言行举止,点点滴滴学生都看在眼里,印在心中,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自觉做到衣冠整洁、谈吐文明、举止规范,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学生的行为,起到“导之以行”的作用,培养学生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另一方面,我们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还要帮助他们学会“怎么做”,才能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标准,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于学生好的道德行为或取得的进步大加赞赏,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还可以使学生道德行为变得容易实现,形成比较稳定的态度和行为倾向,而且还能够加强道德行为的自觉性、概括性和稳定性。要在学生道德行为缺乏毅力和不能抵抗诱惑时,应给学生予以帮助,使其积极地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排除各种干扰,实现道德目的。

总之,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急于求成。需要对学生始终如一的爱心、耐心、细心,需要教师对学生持之以恒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只有如此“知、情、行统一”,才能实现“德育树新风”。

上一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说课的探索 下一篇:浅谈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