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时间:2022-10-20 02:58:58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摘 要: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素质教育,也就是精神世界层次上的素质教育。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应重视美育的挖掘,使我们能运用美的规律来观照语文学习,按照语文的美的规律来创造语文,并最终使中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满寻美的乐趣。

关键词:审美感知力; 审美想象力; 审美创造力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教学的现状是“专业压倒一切”思想严重,普遍存在“重专业、轻基础”的现象,尤其轻视文化基础课。语文课往往更被视为可有可无的“副业”,存在“重认知、轻创造;重能力、轻习惯;重工具性、轻人文性;重知识灌输、轻情感熏陶”的倾向。因此在语文课的开设上有很大的随意性,如教学内容、课时安排都较随意。而实际上,语文学科不仅是训练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生活情趣、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人文应用学科。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素质教育,也就是精神世界层次上的素质教育。

语文教育是一种美的事业,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审美中获得知识,美的具体性、情感性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去感受美,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鉴别生活中的真、善、美。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人文教育功能和内蕴丰厚的艺术魅力是学生精神生活、情感培养和智力发展的动力。可以说,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语文具有其独有的语文美,如汉语言的音乐美;汉字的形美、意美;文章的结构美、意蕴美;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美等等。

那么,如何让学生较好地接受这些美呢?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包含众多美的因素,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应重视美育的挖掘,使我们能运用美的规律来观照语文学习,按照语文的美的规律来创造语文,并最终使中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满寻美的乐趣。

首先,中职学生入学第一学期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学生由初中升入中专,由少年期进入青年期,其心理趋向是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第一学期正是这样一个过渡衔接的阶段。在语文学习上,我们要求学生把握内容,既要消化课文中所涉及的知识,还要变作者的认识为自己的认识。这就需要学生学会从整体上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从木见林、窥斑见豹。从教材而言,新教材既注意与初中衔接,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又为第二学期的文学鉴赏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此时,要变初中阶段较为浅显文章的学习为对内涵丰富作品的领悟,思维也由浅入深,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审美对象和更深入的审美活动,并对其感性认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感性认识的发生离不开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

只有在中职学生入学新学期突出审美感知力的培养,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揣测、琢磨,才会在头脑中储存下大量的表象,作品里、意象中蕴涵着的美逐渐地渗透到了学生的心中,净化了他们的心灵,提升了他们的人格。感性认识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积累了初步的审美经验,学生才会具有审美想象的原料,才能在审美想象的工厂中加工生产出五彩缤纷的精神产品,并为下一学期的文学作品鉴赏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第一学年第二学期重点培养审美能力。第二学期是承前启后的阶段,既是把审美感受引向深入,又是为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做好铺垫,加强审美想象力成为第二学期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第二学期是在入学新学期基础上的提高,学生通过一学期的语文学习,日常性情感逐渐发展为审美性情感,他们能对作品所隐含的情感和意味在审美感受中达到直觉性的把握。在全面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拓展、丰富意象的需要。从教材方面看,以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为主,选读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主要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这些作品大部分部都是文学作品,而且以诗歌、散文、小说为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个模糊性、多义性的集合体,且大都十分讲究含蓄,常常是纸短意长写而不满,或弦外有音、或思想深刻,在行文中形成了若干空白和契入点,极具有限中富含无限的艺术效果。这就为集中进行审美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应利用新教材与初中衔接的优势及现代和古代散文为主体的教材资源,着力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体味文章意义、意境和情味上,逐步优化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同时强调意象各特点间的内在联系,要求学生整体地体味意象,领悟贯通整体的内在血脉,从而深入其中,舍形得神吸收精髓。

最后,第二学年重点培养中职学生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随着知识面的拓宽和基础的扎实,二年级学生的思维具有了充分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内省性,其辩证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日趋成熟,智能发展上出体现出渐次向以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为主的方向。而且在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想象的共同作用下,学生对作品的深入认识达到了审美理解,逐步能从美学的意义上去体味和认识作品。学生作为鉴赏的主体越来越需要把握作品的精髓、需要赋予对象以不落俗套的内涵。如果缺乏一种深层的抽象思考的自觉性,就无法满足这一需要。换言之,没有学生理性思维的注入,作品还只是独立于学生以外的事物,对作品的理解和诠释便无从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想象、鉴赏评价的同时启发了思维,学生在感性基础上得到了理性的提炼,并不断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尽力捕捉新鲜而独特的情思,于一连串原储存表象的分解与重组中创造出新的意象。虽不如原文意象丰富,却可能生发出新的认识。学生也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活动中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获得了审美的愉悦。因此发展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是教学的终点目标。

参考文献

[1] 梁少梅.在语文教学中对职中生进行审美教育.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6

[2] 梁京.职业技术学校大语文教育初探.职教通讯,2003.2

[3] 肖英琦.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22.4

[4] 刘征.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当代经济,2007.10

[5] 王艳海.谈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新科教,2009.12

[6] 李小琴.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新课程(教师版),2010.7

[7] 郝云杰.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5

上一篇: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有效途径 下一篇:高中政治课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