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问题成为科学探究的新起点

时间:2022-10-20 02:15:06

让问题成为科学探究的新起点

【摘要】让孩学生多提问和提高质量的问题是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的起点。本文以小学科学教学为例,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如何引到学生会问等方面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学生的"问题"心理、以及教师的施教策略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 提问 科学探究 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29-02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探究源于问题,有问题才会引发探究活动。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 一旦学生发现了某种问题,便是他们对知识学习和研究的开始。所以,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探究活动的出发点,为学生主动投入到了科学课的探究学习之中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如果学生不会提问、教师不善于引出问题并组织筛选,那么就可能出现因问题指向不明、探究主题不定而使研究难以深入的局面,因此,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

一 、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生他们对未知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对身边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设疑、激疑,引导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去观察、去发现、去提出一个又一个"为什么",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索动机和求知欲望。让学生从不想提问、不会提问到学会提问、善于提问。这需要教师进行有目的地培养和训练。

首先, 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导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并学会从多角度去深入体验,认真思考,促使学生面对司空见惯的事物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社会调查,问题讨论会等方法,给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

其次, 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要重点突出事物的矛盾,造成一定的思维障碍,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第三 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由此来培养学生可贵的问题意识。

二、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教学活动中,我尝试着让学生在以下几种途径中提出问题:

(一) 让孩子在经历教学材料准备过程中提出问题。

在科学教学活动中,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知识点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就是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科学教学活动中要让孩子学会自己发现问题。科学课是科学实验活动贯穿始终的探究课,少不了各种实验探究材料。有些有形的结构材料可以由教师提供给孩子,但是科学探究中更多的材料必须由孩子从生活环境中自行收集,因此教师要在课前布置孩子自行准备下节科学课所需的材料。在布置学生准备材料时,不妨再给学生一个小小的任务:把准备材料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写在"问题卡"上,跟材料一并带回课堂。"问题卡"的任务促使学生不仅仅为准备材料而准备,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提问的意识,让他们感悟到"其实问题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细心就能发现问题",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自己的问题意识,培养了提问的能力。

如在:"各种各样的叶"教学时,课前布置学生带各种各样的树叶,同时还让学生上交"问题卡"。问题卡上有关树叶的问题很多:

1、树叶为什么很多都是绿色的

2、为什么秋天会落叶

3、为什么秋天叶子会变黄颜色

4、为什么松树,仙人掌的叶子像针一样

……

又如:在动物单元教学"蚂蚁"这课时,课前让学生自己寻访蚂蚁。现在很多学生不需要我提醒,他们就习惯在寻访蚂蚁的过程中记录下问题在"问题卡"上。在他们上交的问题卡上,有诸如此类的问题:

1、为什么蚂蚁找到食物后,同伴会跟着来

2、快下雨了,蚂蚁为什么成群结队的搬家

3、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

4、蚂蚁和蚂蚁之间为什么用头上的触角打架

……

可见,在课前组织学生准备材料的过程时,培养他们提问的习惯,无疑是课堂探究的一首前奏曲!可以把许多有价值的问题直接带入我们的科学课堂。

(二) 在学生观察实践中提出问题。

新教学理念下的科学课提倡要让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亲历亲为。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往往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在教学《用纸造一座桥》一课时开展了"造纸桥"的实践活动,要求孩子们发挥想象,在规定的时间里用薄而柔软的报纸和其它相关材料,设计并建造一座桥。孩子们通过相互合作,一座座有创意、造型各异的桥就呈现在我的眼前。孩子们基本上都能考虑纸桥的承重能力,但作品形式以水平的桥居多,同时各种桥的设计还存在不少问题。在随后的展示作品活动中,先让孩子们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述,提出设计建造中遇到的问题,其他小组补充评价,指出作品中的缺点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交流中,孩子提出以下一些问题,如:"平桥虽然实用,但跨度小不利于桥下行人来往和车辆的行驶,跨度大抗弯曲能力又低,怎么办?"、"造型美观的斜拉桥,承重能力又不如拱桥,如何安装斜拉钢索?"、"如何用现有的材料建造出造型美观、承重能力大的桥呢?"……

诸如此类的问题自然而然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这时让学生用这些发现继续进行桥的改造,再与先前的比较,学生的成就感得到了满足!全班同学在一系列活动中,不但初步了解了桥的结构,更为重要的是在比较设疑中改进了自己的桥,使得活动达到了高潮。正如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

学生在观察、实践活动中提出的初始疑问,有时不一定能找到答案。许多问题在成人看来显得很幼稚,不成其为问题,但从儿童的眼光来看确实是充满童心童趣的问题,很有探究的价值;有些问题很难找到答案,甚至连科学家还没有解决。但小学生在亲历过程中善于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本身是十分有价值的,因为只有儿童头脑中有了疑问,才会促使他们去思考、去探究、去想方设法解决问题。

(三) 在课堂交流时提出问题。

学生在科学课堂这一阵地中充当的是主体角色,因而教师留给他们汇报自己的研究方案,展示探究成果的时间也要很多。教师要抓住机遇,鼓励学生对别人的研究方案或者探究成果有意见分歧时敢于质疑并予以反驳。

教学《怎样放得更大》探究活动的猜想环节"怎么把物体放得更大?"中,一个孩子思考后提出了"猜想";"改变放大镜与肉眼和物体之间的距离能把物体放得更大"。各小组纷纷讨论后发表自己的"猜想";"难道改变距离能使物体又变大了,假如我要使物体变得更大,这样的办法还行吗?""不同直径的放大镜放大物体的本领是不同的,放大镜越大看到的物体越大。但是我们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放大镜,就算有拿在手里也太笨重了,怎么办?""虽然我们不可能制造超大放大镜,但是我们可以试试用多个一样直径的放大镜重叠在一起观察物体,或许能使物体在放大镜下看上去更大更清楚吧。"……在不断地质疑中,把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变量逐步明朗化了。孩子在交流中提出问题,在不断否定和超越自我中完成了自我完善探究的过程,努力提出高于自身水平的问题。因此教师要鼓励孩子敢于提出问题,即使他的问题是错误的,教师也要首先肯定他勇于思考的勇气和胆量。

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所学内容初步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过程,其中必然伴随着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推理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就是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科学教学中,问题的产生只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走好第一步至关重要,对以后的科学探究活动、猜想、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铺下了前进的道路。教师应积极努力的为学生创设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运用多种途径,不断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出新世纪有创新精神的新人。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邓泽华,戴素兰著.《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9月

3.司成勇著.《学会提问-"学问"教学的理论研究与模式建构》.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

4.温兰君.对新课程教学行为的再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6年6月

上一篇:绿大地案再起波澜 造假股蜕变受质疑 下一篇:“分层式”促园本教研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