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当·精炼·精巧

时间:2022-10-20 01:38:12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本质是对话,有效的对话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阅读教学应以既成性文本为话题,师生在“思考”这面旗帜下借助语言文字围绕话题展开活动。在实施教学对话的过程中,如果对对话的实质认识不清,对文本的把握不能到位,出现盲从或机械的现象,教学效果就会难如人意。阅读教学中实现有效对话,关键在于凸显“三精”。

一、 对话的目标指向要“精当

对话是为教学服务的,对话目标要依据教学目标而定。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对话”话题和形式,实施对话的目标指向都一定要“精当”。所设置的对话目标,一要充分体现本篇课文所承载的教学目标,这是实施对话的出发点和归宿;二要充分考虑到对话的本质特点,把预设和生成有机统一起来,既保证知识、情感、价值观的三维基本目标能顺利达成,又充分考虑对话灵动的生成性。教师要不断恰当地调整和充实新的目标,要让对话富有生命的活力和激情,有“新的意外收获”,使学生得到有效的认知发展。同时,要关注课程标准里的年段目标,它是培养阅读素养的起点,能帮助我们锁定本节课需要达成的阅读目标。如第一学段要求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第二学段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第三学段则要求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比如,一二年级的课文,可经常带着学生感受构词的方式,比如花花绿绿,又香又甜,金灿灿,研究研究。可以听听词语的声音,比如,哗啦啦,淅淅沥沥,沙沙沙。可以闻闻词语的气味,比如,清香四溢,香飘万里。三四年级的课文,可以找找文中表达上特殊的句式、句群,比如排比句、比喻句、拟人句的训练。还可找找各种组段的方式,如总分结构,并列结构,转折结构,因果结构,用例子说明一个观点等,都可以依据这些切入点进行阅读教学。五六年级的切入点主要集中在谋篇布局,表现手段等,需要教师整体进行把握,选择好其中一个突破口。

二、 对话的话题选择要“精练”

一节课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必须有“中心话题”这个灵魂作为主导。教师对“中心话题”的选择一定耍做到“精练”,切不可过多、过碎、过杂,不仅要充分体现教学的中心目标,而且要把握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

1. 以文题为切入点 抓住内涵丰富的“题眼”,从解题入手,可管窥全文内容。如学习《最佳路径》,设计的“中心话题”是:“最佳路径”是谁设计的?为什么他设计的路径是“最佳路径”?又如《黄山奇松》,教学时,抓住“奇”这个重点词,可设计连锁式的提问:为什么是“奇”松?“奇”表现在哪里?这几问意在为学生指引思路。再如《我们爱你啊,中国》,“爱”是题眼,又是中心词,可这样引导选择:① 从题目看,这篇课文写什么?② 作者要表达什么感情?③ 我爱中国的哪些方面?此问意在提契全文,是下一环节学习的重点。

2. 以关键词为切入点 很多课文中有重点同,实为“文眼”所在。教学时可以从重点词语突破,能收到“一花引来百花开”的效果。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开头有这样一句话:“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其中“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即是“文眼”。可这样选择话题:① 西沙群岛是一个什么样的地力?(可爱的地方) ② 为什么说西沙群岛是个可爱的地方?(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③ 从哪些地方看出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为学生指明下一环节的阅读重点。

3. 以中心句为切入点 有些文章往往用一些句子揭示中心,学习时可从这些句子人手,以点带面,统顾全篇。如《詹天佑》的中心句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教学时可这样安排:① 初读,捕捉中心句;② 细读,扩展中心句;③ 品读,体会中心句。

4. 以过渡段为切八点 有些课文结构严谨缜密,教学时可从过渡段切人,双向扩展。例如《轮椅上的霍金》,有一个显著过渡段: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在于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教学时,可从这个过渡段切人,分三步组织教学:① 解题设疑.切人中心;② 双向推进,理解内容;③ 读议首尾,明确中心。

选择的“中心话题”凝炼了教学的中心目标,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和智慧生成的空间,既能满足学生的“探奇”心理需求,又能实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愿望,就能为实施师生有效的对话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对话的点拨引导耍“精巧

有了对话的“中心话题”,并不等于有了“成功的课堂”。如何引入话题,如何呈现话题,如何组织、引导、点拨话题的讨论,这些都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时机,适时点拨,在“精巧”上下功夫。比如,一位教师在组织学习《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时进行如下引导点拨。

师:小女孩和爱因斯坦第一次相遇时,爱因斯坦给了她什么样的印象?认真读读这一部分,说说你的看法。

(话题指向明晰,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和思考讨论,回答:不修边幅、衣衫不整、显得很搞笑)

师:而小女孩父亲心中的爱因斯坦又是怎样的?(出示句子,指导学生读出兴奋之情。)

师:那么,爱因斯坦到底伟大不伟大呢?请同学们认真地默读课文.划一划关键的语句,写一写自己的看法。

接着,教师先让认为爱因斯坦不伟大的同学发言。 (一些学生发言时,班级中绝大部分学生纷纷举手表示不同意见。教师及时维持了对话的秩序,让这部分学生把理由说完,再进行下一环节。)

师:认为爱因斯坦伟大的同学请举手,说说他到底伟大在哪里?

(师生对话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点拨学生抓文中关键的词句体会,并在此基础上适时板书: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有童心、关爱孩子。)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学生在上一环节中。已经充分体会到,爱因斯坦之所以平时不修边幅、衣衫不整,是因为他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

在整个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铺设,抓住了“爱因斯坦到底伟大不伟大?”这一中心话题,在学生思想的矛盾处、困惑处创设对话的情境,精巧地利用学生理解的差异和分歧,因势利导,引导争鸣。并且抓住了文中关键的词句,适时引导,巧妙点拨,引导学生在有感情的读、思、议、悟中,产生强烈的思维碰撞,深化了对人物品质的认识,提高了对话的质量。

最后值得重视的是,教师在点拨引导时要精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当然也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的主人。在实施对话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学生放在主要的位置,要“精心”地处理好师生的关系,切不可越俎代庖。要想方设法把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能说的自己说,能做的自己做,能写的自己写,能解决的自己解决。要善于接受学生个性化表达,允许学生出错,因为出错的地方往往是最易产生智慧生成的地方。

(作者单位:昆山开发区晨曦小学)

上一篇:一点一滴,留下成长的足迹 下一篇:语文课怎样培养学生大胆发言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