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巧?精妙?精准?精当

时间:2022-08-07 08:55:51

生态、高效的语文课堂是返璞归真的本色教学,应摒弃一切不需要的奢华和作秀。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要实现语文课堂的生态、高效,教学设计是关键。那么,应怎样进行教学设计呢?笔者以为主要应做到“四精”,即:导入设计要“精巧”,教学过程设计要“精妙”,主问题设计要“精准”,学生活动设计要“精当”。

一、导入设计要“精巧”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这样,好的开头对成功至关重要。正如语文教育前辈于漪老师所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语文课的导入设计不可忽视,更不可马虎了事。精巧的导入设计能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文本,进入有效的阅读状态,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教授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时,笔者从学生熟知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句名言引入,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注重人物的性格分析,迅速理解小说的主旨。当然,课堂的导入设计也未必要引导学生迅速地进入文本,精巧的课堂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最终实现阅读教学的高效性。如教授《给我的孩子们》,笔者用多媒体展示作者丰子恺的几幅漫画,让学生迅速进入活泼有序、宽松和谐、平等互动的学习氛围之中,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设计要“精妙”

课堂教学是流程,流程的科学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现今的情况往往是:为了上好一节课,很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会绞尽脑汁搜集许多资料,点点面面考虑很多,恨不得把所有好的设计都用上,设置了许多教学环节,学生在这个环节还来不及回味便匆匆地进入下一个环节,整个课堂教学成了赶场子的表演。学生所有的学习行为都被限制在一个又一个周密详尽的教学环节之中,上课成为教师演示教案的过程。然而,这样的面面俱到浮光掠影、头绪诸多,容易造成教学没有重点,不能落到实处,学生印象不深刻。

教学过程设计要立主脑——围绕、指向教学内容的核心点,减头绪——化零为整、化繁为简、不枝不蔓、环环相扣,这样的课堂设计才能高屋建瓴、纲举目张,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教授《甜甜的泥土》一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过程:1.用几个动词将线索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2.用多种形式读课文,品味词语、句子,由此分析王小亮的形象,感受人物的内心。3.结合文章的内容想象,假如你是王小亮的同学,你会为王小亮送什么礼物?写出理由。整个教学过程简洁明晰,以发展语言、运用语言为主线,把复述、朗读、感悟、想象巧妙整合,使学生充分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也就真正实现了教学的高效。

三、主问题设计要“精准”

语文文本分析的课堂,往往需要设计主问题。“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是指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核心提问或问题。主问题设计的好处是可以简化头绪,减少课堂教学中大量的无效提问,让学生真正占有时间、解决问题,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其次,它可以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品读,起到“一线串珠解全文”的作用,彻底改变以往那种肢解课文、一讲到底、“碎问碎答”的弊端。因此,主问题的设计也不可随意,要在认真分析文本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力求“精准”。如教授陆蠡的散文《囚绿记》,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我扣住标题设计了两个主问题:1.“我”为什么要“囚绿”?2.为什么最后“我”让“绿囚”恢复了自由?课堂上学生由解读标题切入文本,以点带面,轻松高效地完成了对整篇课文的解读。可见精准的主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避免提问的泛滥和枝蔓,高效地读出文本的真意。

四、学生活动设计要“精当”

在倡导以学生为主的今天,许多教师的课堂都过于注重活动的丰富和形式的热闹,是谈不上“精当”的。还有很多教师把“学生活动”等同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把“分组活动”“角色扮演”当成了体现新《课标》精神的一个重要标志。于是,每一节课都形成了一种模式,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就是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发表意见,教师鼓励学生。课堂看似热热闹闹、笑声融融、掌声阵阵,实际上却华而不实。这表面的活跃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深思:是不是每一个问题都需要学生分组讨论呢?我认为,学生一个人无法解决、而为理解文本又必须解决的问题,才是需要讨论的问题。如教授《背影》“父亲爬月台”一节,有教师乐此不疲地让一位男生表演父亲爬月台的一幕。殊不知,父爱如山,学生怎么能表现出来?作为“观众”的学生又如何能从他假意的表演中真实地感受到父亲的伟大之处呢?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与情感体验,表演不具有真情实意,不能激起“观众”的情感涟漪,此类活动便只能流于形式。我认为,这篇课文最值得进行探究的“精当”的学生活动应设计如下:为什么父亲的背影令作者不能忘记?因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既是理解文章写法的关键,也是把握文章情感的关键,实在是不可不知、不可不晓啊。

上一篇:换个角度话评改 下一篇:散文的结构美与中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