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过快未必利好

时间:2022-10-20 01:27:42

经济转型过快未必利好

目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已成战略大势,但根据时下中国的国情,经济转型应渐进式逐步实施,不可操之过急,转型过快未必利好。

转型

眼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已成中国经济强身健体的根本之策,由出口导向型转为依靠内需消费型,企业也随之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型。于是各地一哄而起,争先恐后搞转型。

全国各地力促消费,为低收入人群增加工资,广发消费券促旺市场消费,五年内工资倍增计划也已浮出水面。

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珠三角腾笼换鸟,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限制低端产品,以创新为先导,大搞产业升级换代。

广东佛山市长陈云贤表示,“首先是调整第一、第二产业的比例,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其次过去我们高科技产业、新兴产业比重少,我们有意识招商引资;佛山的企业过去大多位于产业链的末端,贴牌生产多,自创品牌少,我们有意识带动企业进行转变;同时引导企业自身对产品结构进行了调整,比如过去做鞋的广东昭信集团,一转身生产LED发光二极管,产品出口全世界。”

进入新世纪,长三角一体化向纵深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带来发展方式的转变,使长三角从制造中心向创新中心、服务中心迈进,从而更加有力地带动东部地区和长江流域发展。近几年,长三角以上海世博会为契机,为长三角城市群提供一个发展相关产业、打造城市形象、树立城市品牌的舞台。借此“东风”,长三角城市群在“把世界带回长三角,让长三角融入世界”的过程中进一步加速转型升级。

转型之下,劳动密集型企业减少,高新技术企业增多,是件好事,也是中国经济的希望。但转型“”也带来一些弊端,操作上太急了,替中小企业考虑得少了,应多给一点时间。大多数企业还没准备好,突然喊撤,自然会乱了方寸。

珠三角的一些老板表示,操之过急很容易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不少外资企业负责人置员工和供应商的利益于不顾,放弃工厂卷款潜逃,最终为这些企业“买单”的往往是当地政府。

诸多客观条件制约

转型是好事,但中国的实际国情提醒切勿激进搞转型,转型受到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转型需要过渡期,需要缓冲的时间。

扩内需需要时日。自从四万亿投资促内需战略举措实施以来,内需市场立竿见影,但四万亿投资大多投向铁路、大飞机、高速公路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民间内需消费还不太旺。主要是房价上涨过快,抑制了消费者购房冲动,老百姓捂着钱包观望市场,目前房价虽有所回落,但有价无市。地方政府发放消费券促内需的措施也只能见一时之效,消费补贴政策只不过把一部分消费者未来的消费前移,转变为当前的消费。从长远来看,中、低收入者受补贴政策激发的消费热潮很可能预示着未来某一阶段的消费低谷。

出口拉动型经济一时难以改变。在出口、投资和消费三驾马车中,目前出口仍承担驾辕的重任。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验表明,外贸对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对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外贸依存度从1978年的9.7%,上升至上个世纪80年代的20%至30%和90年代的30%至40%,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进入新世纪,中国外贸依存度从2000年的43.9%上升至2008年的60%,开始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目前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和长三角还主要依靠出口提振国民经济。

中国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消化。经济转型,企业升级,势必要淘汰大量初级劳动力。而中国目前劳动大军中,知识素质还比较低,不能适应经济快速转型。近年来,珠三角地区出现“用工荒”其实是结构性短缺,缺少初级以上层次的熟练工,于是出现“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矛盾。如果经济转型过快,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大量被淘汰,那么大批工人也将失业,而中国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消化,这样就给本来就很严峻的就业形势又增添压力。

渐进式转型

中国经济成就为渐进式转轨提供范式。选择激进式改革路径所面临的使命是尽量减少社会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降低以至于消除社会政治震荡,避免大规模的经济滑坡与宏观经济混乱,尽力维持整个过渡过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目前中国经济正在复苏过程中,任何过激的政策刺激都会影响经济平稳发展。转型也是如此,不能走激进的路线,而只能走渐进的路线。

转型关系到各方利益集团的切身利益,比如中小企业的生存问题、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依靠出口创汇的地方政府财源问题等等,牵一发而动全身。

目前中国“世界工厂”渐行渐远,许多外企向东南亚地区迁徙。有鉴于此,中国政府要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千方百计将“见异思迁”的外企留在中国,向中国的中西部地区转移,“肥水不落外人田”,让劳动密集性产业继续为中国经济作贡献。

今年4月,在西安召开的第一届东西部合作论坛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杜鹰透露,国家将出台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意见,在财政税收、土地利用、配套建设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东部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 转移。

同时要建立劳动力培训制度,加快劳动力素质更新换代,为经济转型作劳动力储备。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农民工的现状是: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5.5%,其中未受过任何培训的占45.3%,接受过简单的、不超过15天培训的占25%,接受过正规培训的就更少,仅占13.1%。因此,要加快培训农民工,要将政府主导型的培训模式改变为“市场主导型+政府引导型”的培训模式,尽量避免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发生脱节。FIC

上一篇:外企移情东南亚 下一篇:国务院参事支招海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