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时间:2022-10-20 01:22:51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摘要: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巧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收获真知,独立思考,要让学生经历从数学的具体情境到数学的抽象的过程,要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培养 学生 逻辑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249

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的教育目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善于思考以及乐于思考的关键。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这是小学教师共同关注、亟待解决且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具体应该如何做呢?以下是在实际工作中总结的一些方法,希望与所有奋战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们共勉!

1 使学生经历从数学的具体情境到数学的抽象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本的编排是从一个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这使学生在经历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像描绘现实世界的过程后,建立了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到抽象的逻辑思维。如在小学数学的课本中,从具体的图像到抽象的数字“1、2”等,从一道道具体的计算题提炼出来的计算法则等。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1 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将教材中给出的研究对象分别研究每一个组成部分,再将研究的结果进行联系起来研究。如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中,学生在认识数字4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4个梨放在两个盘子里,从而得到三种分法:1和3;2和2;3和1。由此可以得出4可以分成1和3、2和2。同时,教师还要知道学生认识4还可以分成4个1。这种分析与综合的方法不但在认识数的时候可以应用,在小学数学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等教学中也可以应用。

1.2 归纳的方法

在小学数学的教材中,很多运算定律、法则都是经过归纳的出来的。如加法结合律就是通过枚举整数中的几个“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另一个加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另一个加数,但和不变。”的例子推导概括出来的。这样的推理在教师在教学学生不同的知识点中可以经常开展训练,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有理有据有序的思维模式。

1.3 分类与比较的方法

分类和比较的方法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占了很大的应用比重。在小学生开始学习数学的时候,教师会请小学生比较大小、长短、多少。在这个基础上,教师会根据教材的安排让学生将相同属性的事物归类,或者把相同属性的数字归类,如整数、小数以及分数。

所谓的”比”就是比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抓住”比”一字,能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及比较能力。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与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将相近、相似的知识区别开来,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进而帮助学生巩固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利教材、教辅资料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尽可能多地让他们通过观察及比较来找出两道题的共同之处与差异。比较与分类是初步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基本方法!

1.4 概括与抽象的方法

在10以内的加法题的教学中,学生在刚开始计算的时候是依靠数的组成进行计算的。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步抽象概括出规律,学生的计算就灵活多了。当学生真正掌握这些特定的规律之后,学会使用抽象与概括的方法,机械记忆就会被相应的理解记忆替代,思维能力就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飞跃。

2 在教学中,教师要巧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收获真知,独立思考

2.1 教师巧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这个阶段的孩子活泼好动,更关注动态、形象且直接的事物。更能在这样的事物上集中精力!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恰当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直观形象而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如在可能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直观模拟、做游戏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孩子兴趣之后,正常的教学活动将无比顺畅!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拿出装有红球和黑球的袋子,让学生从其中摸一个球,让学生猜测,或者分组操作。学生产生了操作和演示的兴趣,带着问题在具体的操作中独立思考,充分感受到不确定的事件发生可能性,从而归纳出正确的规律。

2.2 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师要因地制宜,及时在教学中改变以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余地,鼓励学生不断质疑。当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3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3.1 数学语言的提升会帮助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逻辑思维是需要语言表达的。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观察、归纳以及推理等教学活动,体验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的时候,需要学生用富有条理性的数学语言来准确地表达出来。如在统计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统计表归纳出相应的规律并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3.2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感知以形成认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度以及广度。

总之,在小学数学中,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就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通过变换角度教会学生思考问题,发现新方法,通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一定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逻辑思维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明亮.刍议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3).

[2]张孝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J].山东教育科研,1997,(3).

[3]李蓉.挖掘“简单”背后的“复杂”――一年级“用数学”的教学思考与实践[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6).

[4]卢稚贤.兴趣让学生主动学好数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6).

作者简介:张指标(1962-),男,吉林通榆人,吉林省通榆县蒙古族学校,吉林通榆 137200

上一篇:让生活化的教学走进数学课堂 下一篇:浅述高中地理的教学现状及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