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中国经济走势预测

时间:2022-10-20 01:16:59

2007中国经济走势预测

2007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势头不会根本改变。宏观调控应重点关注和着力解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增幅过猛导致的流动性泛滥,以及房价、股价等资产价格涨幅过高等问题。在宏观政策上应适度收紧,防止经济大起大落。

2007年我国经济仍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的繁荣阶段,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同时,2007年是党的十七大召开的一年,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持续、平稳、较快的增长。

一、经济增长稳中趋缓,GDP增幅9.5%左右

从经济增长因素看,2007年国际国内的环境仍然有利于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首先,虽然国际石油价格继续高位波动,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趋紧,世界经济增速会有所放缓,但2007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稳定增长。据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预测,2007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9%左右,低于2005年0.2个百分点,仍高于1990~2006年平均4%的增长速度;世界贸易量增长率达到7%左右,增长势头良好;跨国直接投资继续回升,并购规模明显扩大,并重点转向控制战略产业和市场;世界经济发展总体上有利于我国保持对外贸易的继续增长和稳定外商投资规模。同时,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区域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各国普遍看好我国经济发展前景,发展对华关系、加强对华合作的意愿不断增强,有利于我国掌握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主动权。当然,全球经济失衡的矛盾仍很突出、石油价格继续高位徘徊、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等,也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挑战。但总的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仍是机遇大于挑战。

其次,我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逐步改善。近年来,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为主要内容农村综合改革取得进展,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成效,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进展平稳,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取得进展,这些改革将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再次,我国仍处于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升级带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升级引导的内生经济增长活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形成了城镇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企业自主投资能力提升、就业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的良性循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提高,中期内煤电油运的瓶颈制约基本消除。同时,我国将继续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实行稳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政策的协调配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合理控制投资增长,提高消费水平,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状况。当然,我国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农民和低收入阶层收入增长受到多种因素制约,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没有形成;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突出,贸易摩擦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过大,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的任务非常艰巨;国际石油和其它初级产品价格高位波动等。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的影响,2007年中国经济将承接2003年以来的发展势头,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国民经济有望增长9.5%~10%,虽然低于潜在经济水平,但仍处于经济增长周期中的繁荣阶段。

二、投资增速平稳回落,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

2003年以来,虽然中央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控制力度不减,但各地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冲动依然十分强烈。2006年,投资增速总体上仍然偏快,剔除物价因素后,实际投资增长速度达到23%左右,和前几年基本相当。违规新上项目问题严重,2006年对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清理表明,违规项目占25%左右。

2007年,投资反弹压力仍然较大。首先,投资在建规模偏大,2006年在建项目投资规模达到30多万亿元,相当于三年的工作量;其次,投资扩张的内在机制尚未改变,有的地方继续将投资增长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个别地方把大项目与政绩考核挂钩,各地为十七大召开营造良好气氛也会加大投资;再次,资金来源相对宽松。近几年,企业效益好转,工业企业利润大幅度增长,企业投资资金十分宽裕。外汇储备增长较快,人民币外汇占款过多,也会增加货币供给水平,信贷资金充裕。

但总的看,2007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将在快速增长中呈现平稳回落的态势,一是中央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力度不减,国家将继续把控制新开工项目作为投资调控的重点,坚持严把土地和信贷两个闸门,严格环保、技术和安全等市场准入门槛,防止投资需求再度反弹。二是部分加工工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存在,利润增速不高,必然降低企业投资意愿,约束部分行业的投资扩张;三是随着贸易摩擦加剧和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外商向我国的转移加工产业的步伐放慢,对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综合多种因素,2007年,全社会投资增长22%,比2006年回落5个百分点。 国家将继续合理引导投资方向,巩固和加强农业地位,加强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促进服务业全面发展。

三、消费需求平稳增长,消费结构继续升级

积极扩大内需、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和基本立足点,是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必然要求。

2007年消费需求保持较快增长的有利因素较多。首先,农民收入连续三年保持较快增长,农村消费结构稳步升级。2006年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4年和2005年增长6.8%和6.2%的基础上增长6%,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对于改变农民收入预期,扩大消费支出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农村以家用电器为主的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已由沿海扩展到越来越多的内陆地区。其次,城市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中等收入阶层消费呈现增加趋势。2006年,公务员工资结构调整将提高公职人员收入水平,有利于扩大中等群体的收入,挖掘他们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的潜力。再次,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有助于扩大即期消费。国家财政支出更加注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教育乱收费、看病难、看病贵等出台了较为严厉的制止措施,推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制,完善义务教育政策。随着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居民对未来预期不断看好,消费需求将不断释放。

2007年消费增长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一是受房地产价格高企和调控政策影响,住房消费继续受到抑制。二是由于农资价格上涨、国家对种粮农民补贴的增收效应减弱等影响,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预计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3%,实际增长11%左右,服务性消费回升。

四、出口增速回落,贸易顺差仍然较大

从出口看,世界经济和世界贸易增速减慢,给我国出口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庞大的外汇储备和较大贸易顺差将成为我国外贸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更加严峻,人民币汇率机制调整及人民币升值将影响2007年出口的增长。限制“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的措施也会对我国出口产生抑制作用。但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不断升级,出口产品竞争力明显提升。此外,近几年投资形成了国内庞大的加工生产能力,国内市场竞争明显加剧,迫使企业努力扩大出口。2007年,我国出口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从进口看,能源、原材料、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总体短缺的格局将带动进口增长逐步回升,人民币升值会增加对进口产品的需求。综合分析,2007全年进、出口增长速度将达到15%左右,贸易顺差约1500 亿美元,净出口对GDP 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

五、社会总供求关系基本平衡,物价水平小幅上涨

价格总水平的变动是社会总供求平衡状况变化的反映。社会总供求平衡状况变化通常用实际经济增长率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差率来反映。2002年以来,我国潜在经济增长速度与实际经济增长速度基本一致,因此我国没有出现1988~1989年和1992~1993年那样的需求拉动型大幅度通货膨胀。由于我国的生产要素没有在各个部门得到有效均衡的配置,在总体经济供求基本平衡的情况下,一些部门产能过剩的同时伴随着另外一些部门需求过剩,表现为粮食、自然资源、房地产、服务业价格上升,制造业产品价格稳中有降。但总的看,2003年以来我国的总体价格上涨比较温和,属于成本推动型和结构型物价上涨。

2007年,我国经济总体上将呈现出潜在生产能力大于实际经济增长速度的格局,总体价格水平不会大幅度回升,也不会出现通货紧缩的局面。首先,虽然2006年粮食产量达到9800亿斤以上,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但国际粮价稳中趋升和国内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会对市场粮价形成一定支撑,粮食价格会基本稳定。其次,国家将不断完善资源性产品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价格机制,理顺土地、石油、天燃气、煤炭、电力、淡水等资源性产品价格,这会增加其下游产品的生产成本,抬高部分生产资料产品的价格。再次,服务价格仍将是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我国一些重要的服务价格如教育、文化、旅游、医疗等属于政府控制价格或政府指导价格,其价格上涨的压力并未充分释放。另外,银行体系货币流动性过剩会拉动价格上涨。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货币现象,今年以来,由于外汇储备增长较快,外汇占款被动投放人民币较多,广义货币供应量保持在17%左右的较快增幅。根据货币供应量与名义收入和价格的关系,当前货币供用量对2007年的价格上涨形成支撑。预计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5%左右,涨幅与2006年基本持平。

六、就业压力持续不减,经济增长对就业带动作用增强

近年来,国家始终把就业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2006年,一个百分点GDP增长拉动就业约100万人,就业弹性明显提高。2007年劳动力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短缺这两种现象会同时并存,就业总量压力持续不减。2007年全国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口约2500万人,全国城镇新增劳动力12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390万人,中职毕业生270万人,当年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210万人,复转军人50余万人,农转非人员260万人,而且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向城镇转移的规模将不断增加,对我国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估计2007年新增就业岗位约为1000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约200万人,城镇失业人员总量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将达到4.4%。

(本刊资料组提供)

上一篇:2007软件行业投资策略 下一篇:巴曙松:2007中国金融改革六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