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等教育文化发展角度创建高校和谐校园

时间:2022-10-20 12:03:26

从高等教育文化发展角度创建高校和谐校园

摘 要:高等教育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文化传承、文化批判和文化创新等功能。高校校园文化是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形态,按照其性质可以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维度,是这四个层面综合构成的复杂系统。本文通过说明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来分析高校校园文化的四个维度,最后提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方法。

关键词:高等教育,文化发展,和谐校园文化

一、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概述

(一)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文化传承,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文化功能之一[1]。高等教育在文化的传承上,主要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选择来实现的。具体来说就是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精神整理、继承、传播和发扬,而对于所不需要的糟粕剔除、摒弃。它把需要继承和发扬的文化作为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濡化于年轻一代大学生的身心,使其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而高等教育又是高层次教育,它选择的文化代表了社会文化的较高层次,对社会发展起着导向作用。

(二)高等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所谓文化批判,就是按照其最高的价值目标和理想,对社会现实的文化状况进行分析,做出肯定性和否定性的评价,促进价值观念的转型[1]。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价值观念的转变,即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物质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向充满人文理性的价值观转变。但是当前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鱼目混杂,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发挥文化选择和文化批判功能,进行价值甄别与分析,选择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价值观来教育学生,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价值理想与目标,培养他们的价值判断和分析能力。

(三)高等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高等教育对文化的创新,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对文化的反作用上[2]。在高等学校中,集中了一大批学有所长的专家学者,学科领域齐全,科研力量集中,有利于开展基础理论、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所以大学是科学研究一个重要的生力军。因此在大学中科学研究是主要职能之一,是高等教育直接创造新文化的起点和特有途径。高等教育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开展创新教育造就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二、和谐校园文化的基本要素

(一)精神文化

大学是自由的,超越的,是远离尘世和功禄的,以追求真理和至善之境。精神文化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高校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独特气质和价值规范体系,也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不仅可以保证大学培养出合格人才、促进高校建设发展,同时也是高校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内在动力,是建设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社会和创新型社会的重要保证。

(二)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和载体,也是精神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它指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积累的智慧、制定的制度与精神的物化体现。高校的物质文化包含的范围十分广泛,如学科队伍、师资力量、专业设置、人文景观、教学设施和各种办学条件等有形事物。校园的整体布局、学科专业的建设等物质文化建设都承载着高校长久积淀的校园文化内涵。校园物质文化对师生具有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制度文化

高校制度文化是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体现高校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机制。它是高校在办学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综合, 也是大学存在与发展的规则和规范,它具有强烈的规范性、组织性和秩序性。和谐校园的建设需要构建科学的、民主的、人文的学校管理制度文化。通过制度的形式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起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提升境界的作用。

(四)行为文化

校园行为文化是指高校师生员工在教育实践、学习生活和文化活动中所表现的动态行为、精神状态和文化属性。是指培养师生员工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文明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它一方面直接体现了校园文化,另一方面则是校园文化表现的重要载体。在大学校园,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校园行为文化能体现人的健康情感,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完美结合,能够增强人们对美的追求,坚定生活信心,提高审美修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能够开拓人的思维,开发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增强想象力,有利于培养开拓型、创新型人才。

三、创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策略

(一)培养充满特色、兼容并包的校园精神文化

首先,一所地方高校的校园精神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无时无刻不断地渗透到校园文化的行为主体与各种表现载体中,以其特有的凝聚、激励、导向和塑造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3]。因此创新办学理念、突出特色办学,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十分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至关重要,要在学生的培养和教育的各个环节上,弘扬科学精神,树立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办学理念。其次,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包容各种学术思想流派竞相争鸣,互相交流。要树立宽容的态度对待文化的多元化,在大力发展精英文化的同时吸收大众文化和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使大学精神更富有时代性和全球性。

(二)构建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校园物质文化

首先,学科体系的建立至关重要[4]。符合高校办学特点的学科体系和专业结构设置,可以成为推动高校全方位发展的学科基础。切实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从被动灌输转变为以学生为本、遵循科学发展规律的新型教育体系,这样良好的人文环境,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此外,高校的优势学科可以引领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建设一支学风优良、富有竞争实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教师科研队伍,发挥相关学科带头人、重点实验室、重点人文教育基地的作用,给予重点学科物质和科研条件方面的重点扶持。其次,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师管理方面,学校要为他们搭建民主公平的发展平台。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让教师创造的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创造的成果得到承认。

(三)树立以人为本、民主和谐的制度文化

首先,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以人为本、学术为先的思想[5]。学校与企业有重要区别,要有效地把握好院校内部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要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积极推进高校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形成高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管理机制;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建立灵活的、具有活力的科研、教学、干部人事制度管理模式。其次,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在制定学校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应主动让师生员工一起参与,这样不但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性,而且也增强了建设的民主性。做到合理适度的宣传,让大家对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有充分了解和认同,并自觉参与和维护。

(四)引导科学理性、多元高效的校园行为文化

首先,加强理性为主导的、高效的学术交流。学校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虽分有不同的院系、专业,但通过各学科之间联合举办知识竞赛或学科交流等活动可以打破学科传统界限,让学术自由交流,这样可以促使边缘学科的、交叉学科的产生,更加丰富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要创建优良文明的校园风气。校风是一所高校各种因素的综合体现,是学校长期办学中形成的、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的和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思想作风和行为倾向,是校园精神的集中体现,是高校师生员工思想道德素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方法的综合反映。和谐校园必定是以优良校风陶冶学生性情,塑造师生人格的。

参考文献:

[1]施鲁莎.关于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0,4

[2]魏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构建大学和谐校园[J].社会科学家,2010,1

[3]石丽敏.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教育探索,2010,8

[4]王春明,冯霞.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8,7

[5]黄建华.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策略探析[J].探索,2009,3

作者简介:赵光宇(1988¬―)女,陕西西安人。现就读于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

曹乐艳(1988¬―)女,陕西临潼人。现就读于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

上一篇:浅谈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 下一篇:对当前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