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改革中新型师生关系

时间:2022-10-20 11:45:02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新型师生关系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教学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而更多的是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感受、领悟、思考的“体验课程”。这意味着,教学就不仅仅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遵循的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教学活动中,形成教师为主学生为次、教师为主动学生为被动的管理关系。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课堂上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为此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树立教育平等民主思想

平等民主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石。“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智力发育迟缓、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缺陷和过错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不体罚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嘲笑学生。同时,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赞赏每―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的善意,赞赏每―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二、构建关爱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的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我们教师必须关注,用“心”施教,不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的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同样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我们教师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体验到成就感。学生只有在愉快的情绪情感的心理体验和和谐的氛围中,才能更有效地发展思维,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接受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有意创设适宜的情境,努力达到情境交融的最高境界。

三、要有法律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一方面,在学校教学活动中法制意识淡薄,认识不到学生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屡屡发生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师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比较混乱,学生权利经常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许多教师没有把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个人权利的“社会人”来对待,经常有意无意地侵犯学生的个人权利。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筹划一切,包办代替。这从表面上看是教师事事关心,实质上是忽视学生的独立性,不让学生履行自己的义务。不论是侵犯学生权利还是包办代替,都不是恰当的,所以教师一定要提高法制意识,明确师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学生在教育系统中既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并承担着一定的法律责任,是一个法律上的责权主体,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伦理责任和享受特定的伦理权利。

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关系,即一种具有道德纯洁性的特殊社会关系。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更新管理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面向新时代,努力创建民主、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关系,真正使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上一篇:探究活动为自主学习搭建平台 下一篇:巧妙设疑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