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丝:一朵永远开放的美丽雏菊

时间:2022-10-08 03:41:11

[摘 要] 电影《圆威尔家的苔丝》已拍摄三十余年,美丽纯净的苔丝姑娘,犹如一朵芬芳自然的雏菊,依然清新、淡雅、依然在蓝天下傲然独立!在今天媚权、媚钱、媚俗的社会里,在今天对女人贞洁不太注重的多元文化时代语境中,重温电影《苔丝》美丽端庄的艺术形象,她的勤劳善良、淳朴自尊、为了捍卫贞洁的反抗叛逆,都会让我们继续感慨与震撼。苔丝因穷困而失去了贞洁,因贞洁失去了爱情,因爱情失去了生命,其短暂的一生犹如烟花绽放,但其人格美、自然美、纯情美永驻人间。

[关键词] 苔丝;贞洁;尊严;捍卫

英国19世纪著名作家及诗人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以田园牧歌般的笔触,创作了具有“威塞克斯”高原风光,充斥着浓郁抒彩与宿命色彩的作品《圆威尔家的苔丝》(Tess of dUrbervilles),这部浪漫抒情的悲剧作品很快风靡世界文坛,成为一部优秀的世界经典名作。1979年,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将作品搬上了银幕,30多年来,这部作品感动了全世界无数观众,美丽善良的苔丝具有永恒经典的艺术魅力。人们并不因为苔丝失去了贞洁而否定她,而对她不幸的命运充满了同情,对她捍卫生命的尊严予以赞赏,对她坚贞执著的爱情追求予以热烈感叹。苔丝失去的无奈与捍卫与尊严的努力,值得当今社会反思。

一、命运挤压下的失节与爱情守望

今天中国似乎在经历着19世纪英国“圈地运动”时期的相同背景,农民被迫失去了土地,涌进城市,由于条件的限制,不少纯朴的乡村女子逐渐沦为城市风尘。有些中国人认为贫穷是最大的羞耻,“笑贫不笑娼”似乎成了原谅出卖肉体的充足理由。当今一些中国学者居然提出了“性工作者经济”,认为“性经济、性文化是合法性产业的主力军”,可以将富人的钱转移到穷人的口袋,拉动消费,促使东西部经济平衡。这样的论调实在荒谬,如果中国靠无数女人失去拉动内需,消除贫富分化,以牺牲女性的尊严为代价,这样的社会是悲哀的、可耻的、堕落的!在今天的中国,不知有多少苔丝的悲剧,被迫失去了生命的尊严和女人的。但是,哈代在小说的副标题赧然地写着:“一个纯洁的女人!”,苔丝失去了,但她没有失去对生命尊严的追求,没有失去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没有放纵并堕落成如《复活》里玛丝洛娃那般、邪恶、痛苦,需要重新“复活”的。穷,穷得象茶,苦中一缕清香;傲,傲得象兰,高挂一脸秋霜。从小说及电影的开始,到最后苔丝宁可被绞死,她一直保持着一种高贵的生命尊严。

苔丝的父亲偶然得知自己是高贵血统“圆威尔”家族的后代,欣喜若狂、酩酊大醉,致使全家惟一生活依靠的一匹马被飞驰而来的邮政车撞死。苔丝对父亲因“贵族”后裔四处炫耀十分冷淡,对父母的“阿Q精神”颇为反感,去酒店找回了不争气的父母。电影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极有尊严的乡村姑娘。苔丝有七个弟弟妹妹,日日难以温饱,受父母之托,也为了解救家庭的极端贫困,她极不情愿地去异乡攀亲戚,走进了一个冒用“德伯威尔”姓氏的“本家”家中。面对富有、年轻、潇洒的“表兄”亚雷克(Alec)的热烈追求和引诱,苔丝非常警惕,一直拒绝。然在一个轻纱般薄雾笼罩的夜晚,亚雷克骑着马在森林里引诱并夺去了苔丝的。“从此以后一道深不可测的社会鸿沟就把我们的女主人公的品行人格跟当初那个离开母亲的大门到川特城奇来碰碰运气的姑娘分隔了开来。”苔丝陷入了痛苦与自责中,几个月后毅然离开了亚雷克。在告别时,亚雷克劝苔丝留下,还说如果有困难可以找他,但她开始恨亚雷克,不希望再见到他。苔丝的失身,责任完全不在她,而在于家庭的贫穷,父母让她去攀“亲戚”,在于她碰到了一个她不喜欢的“恶魔”。如果一个人在一贫如洗的时候,通过牺牲自己的爱情与尊严去换得金钱和地位,亚雷克无疑是非常适合苔丝的,她可以一夜之间成为高雅的贵妇人,并且,亚雷克对她的爱是真诚的,多次帮助了苔丝的家庭。但是,爱情是一种内心的精神信仰,苔丝生命里所追求的不是亚雷克那样的贵族气息。精神上的隔阂与陌生,让她无法接受亚雷克。她心中的爱人绝不是这样的花花公子和富人,她讨厌富人,她希望寻找的是不富贵但理解自己、尊重自己的爱人。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并不在于物质富有。卖身的富有、委曲求全的富有、不顾廉耻的富有、牺牲尊严的富有犹如华丽的空袍,无论如何闪耀内心也是空虚的。苔丝心中有一块爱情圣地,她不是一个爱的随波逐流者,而是一个爱的精神家园的守卫者。

二、爱情守望下的婚姻破灭与孤身反击

苔丝一直在孤独而痛苦地等待着爱的奇迹出现。她在另外一个偏远的农场做挤奶苦工时,结识了大学生安吉尔•克莱尔(Angel Clare)。克莱尔是一位有声望的牧师的儿子,他轻蔑地位财富,蔑视陈规陋俗,宁愿从事农业,不愿继承父业。克莱尔激起了苔丝心中情感的波澜,同时,克莱尔也被苔丝美丽质朴的气质吸引,为她缄默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感动,并断定苔丝将是位能干而纯洁的未来农场女主人。在克莱尔的热烈追求下,他们相爱了,爱得自然、热烈、真诚和幸福!但在快乐的背后,苔丝默默隐忍着无尽的痛苦,为自己的失去而焦虑,成为她沉重的心灵负担,使她的爱蒙上了阴影和不幸。新婚之夜,苔丝和克莱尔相互忏悔自己过去的错误,克莱尔说自己在伦敦和一个比他大的女人同居过,早已失去男性的,请求苔丝原谅;苔丝也以同样真诚的情怀,向克莱尔讲述自己被亚雷克引诱和失贞的不幸。克莱尔听完后突然变脸,甚至恶骂侮辱苔丝的不贞与她低微的出身和无教养有关。前一刻还让自己沉浸在最甜蜜和最幸福之中的男人,现在让苔丝觉得十分陌生。苔丝一再恳请克莱尔原谅她,因为自己就原谅了他曾与伦敦女人同居的事情。但克莱尔是传统保守的男人,自己可以失去男人的贞洁,决不允许自己的女友的失身,他觉得受屈辱、被欺骗,觉得爱情和婚姻刹那破灭。他狠心抛弃了苔丝,独自一人去了巴西,苔丝给他去了很多信,他拒绝回信。苔丝艰难地煎熬着,无望地期待着丈夫归来。

苔丝是善良的,在克莱尔突然变脸恶语相向的时候,她依然默默地承受着,她觉得是自己的错误导致克莱尔痛苦;苔丝是有尊严的,她没有歇斯底里跪求克莱尔继续爱她或陪伴她;苔丝是不幸的,因为她可以原谅男人失去,却得不到男人对她失去的原谅;苔丝是坚强的,犹如花落无声,谁也未曾听到她的哭声,只是平静而默默地期待着丈夫回心转意。相反,克莱尔却充满了虚伪和封建传统思想,自私残酷、不负责任。苔丝原谅了他,他却不愿原谅苔丝。苔丝父亲死了,母亲也死了,连住的家也没有了,走投无路,她给亚雷克写信寻求帮助,虽然痛恨亚雷克,但是为了生存和弟弟妹妹们的糊口,她在亚雷克的再次纠缠下答应了与他同居。苔丝一直深爱而又绝望的男人克莱尔在巴西破产狼狈归来,不断打听寻找苔丝,她与亚雷克同居第五天,克莱尔找到了她。她的爱、怨、恨、孤独、痛苦、屈辱多种情感涌上心头,苔丝开始象复仇女神般地孤身反击,认为自己今天所有的不幸都是亚雷克剥夺了她的造成的,最后她用刀子杀死了同居的“表哥”,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绞刑架。犹如《红与黑》中主角于连•索黑尔,拒绝旧情人德瑞那夫人的规劝,坚定地选择接受审判与死刑。于连为自己青春理想破灭而死,为德瑞那的爱情而死,为整个腐朽专制的制度而死!苔丝没有选择富贵舒适的生活,而是拿起刀结束了亚雷克,也结束了她孜孜追求的爱情,她为自己而死,为所谓的丈夫克莱尔而死,更为这保守黑暗的制度而死!

三、坚守下的道德净化与尊严捍卫

虽然今天是21世纪了,中国人的性开放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无论男女,似乎变得十分随便和简单,有着处女情节、情节的人往往遭到耻笑和批评。人们不以保护为荣,更不以失去为耻。而苔丝因失去而失去了爱情,因失去爱情而失去了自己生命。我们应该从苔丝的悲剧中吸取哪些教训呢?

首先,应该坚守一种观。坚守并不等于思想封建,是一种内心品德,只有生命的强者内心才有贞洁的品德。恩格斯说过,以真正的爱情为基础而建立的性关系(婚姻关系),才最符合人类的本性和道德规范。为满足生理需要而建立的性关系,纯粹是动物的性活动,缺少责任与爱情,毫无积极的社会内容,应该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苔丝虽然无辜地失去了,但她后来一直在反抗亚雷克,甚至杀了夺走她的人。在对克莱尔的感情中,因为自己过去的错误而痛苦、悔恨与自责。“”应该是坚持肉体的贞洁和道德的操守,苔丝虽然失去了肉体的贞洁,但她一直在坚持道德的操守,所以,她是一个无比纯洁的女人,因为她的灵魂是纯朴的、自然的、高洁的。爱是伟大的,也是无私的。如果你爱一个人,就应该为他(她)保守自己的贞洁。

其次,提倡现代意义的观。苔丝失去了处子之身,她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克莱尔始恋终弃,摧毁了她的心灵,使她走到了生命的边缘。他们两个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国,那时人们的思想还极为传统和保守,导致了苔丝的自卑和克莱尔的无知。在21世纪的今天,“处女”情节并不是不重要,反而应该大力弘扬与提倡“处女”“”的身体操守与爱情操守。但是,“”的重要性更在于一种爱情精神品质的“操守”,是在爱的基础上相互关心、体贴、信任和帮助。如果无意地失足或者失贞,具有现代品质的男女应该持理解与宽容的态度。如果真爱一个人,就应该接受她过去的全部,因为过去的岁月是无法改变的。苔丝是无辜的,所以她应该得到理解和宽容。由于19世纪男权思想的盛行及宗教家庭的背景,克莱尔开始不肯原谅她,但最后当克莱尔感受到苔丝的可爱与尊贵时,一切都晚了,苔丝被夺去“贞洁”的痛苦点燃了复仇的火种,毁灭了自己、也毁灭了爱情。但是,正是苔丝这种深深的自责、内疚、悔恨及反抗,才完成了失身而不失节的道德升华――所以,她是一个纯洁的女人!苔丝,一朵永远开放的纯洁美丽的雏菊!

泰戈尔曾说:人类保护了爱情与信仰之灯,这灯是任何飓风也吹不灭的。的坚守,同样是对爱情的坚守。为了爱情,请守护住自己的贞洁。

[参考文献]

[1]新浪伊人风采[OL],.cn,2006-11-17.

[2][英]托马斯•哈代.苔丝[M].孙法理,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3.

[3]Thomas Hardy.Tess of the dUrbervilles[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4][印]S•C•圣笈多.泰戈尔评传[M].董红钧,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 邹晓玲(1979― ),女,四川荣县人,四川外语学院在读研究生,四川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上一篇:由冯小刚和周星驰喜剧电影差别看文化差异 下一篇:论中国实验动画中的民族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