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庄子》中的助动词“能”

时间:2022-10-20 11:22:53

摘 要:对于《庄子》中表能可的助动词“能”,笔者作了穷尽式的统计,以探析其在语法和语义方面的特点。“能”的语法特点主要体现在:后面接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结构;与后面的动词性成分之间可有介宾结构等成分间隔;单独做谓语;前面受副词修饰等。“能”在句法结构中表示两种语义: 表示客观条件许可;表示主观条件许可而有能力做某事。

关键词:《庄子》;能;语法;语义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2-0059-02

先秦著作《庄子》善于用寓言故事来揭示深刻的哲理,全书想象丰富、文辞雄美,既是一部深遂的哲学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文学著作。可以说,《庄子》的语言非常典型地体现了先秦文学的特色,反映出汉语发展至此时期的时代特点,值得引起语言研究者的重视。

《庄子》中有一个特殊词类值得人们关注。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称之为“助动字”;章士钊在《中等国文典》中称为“助动词”;张静主编《新编现代汉语》把这类词称作“能愿动词”,看作是动词的一个小类;而王力则在《中国语法理论》中把它们列入副词。可见这是一类值得关往的词,笔者在文中将这类词称为助动词。

《庄子》一书中使用的助动词数量众多,大致可分为四类:表能可、表意愿、表值得、表应当。笔者对《庄子》中表能可的助动词“能”,在穷尽式的数量统计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分析,以探究其在语法和语义方面的特点。

据考证,“能”最初为名词,其本义为“传说中的一种像熊的兽”。在《说文解字》中许慎解释为:“能,熊属,足似鹿。从肉,以声,能兽坚中,故称贤能;而强壮,称能杰也”。“能”古音读如“熊”,孔颖达说:“能音如来反”,与“难”音同通用。“能”后来用作动词表示“能够(做到)”,后边常跟名词性结构作宾语,如:

吾少也戏,故多能都事。(《论语・子罕》)

由于“能”的语义所表示的动作性较弱,仅表示一种心理状态或客观性,常常要跟动词性结构结合起来共同作谓语,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如:

乃罪多,参在上,乃能责命于天?(《尚书・西伯戮黎》)

这个特点造成了“能”本身的意义反而不如后面的动词实在,语义重心逐渐后移,产生了从动词到助动词这一语法地位的变化,其语义也更加虚化。

在《庄子》中“能”共出现256例,具有三种词类功能:

一是名词,共18例。如:

由天地之道观惠施之能,其犹一蚊一虻之劳者也。(杂篇天下第三十三)

二是动词,共3例。如:

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内篇应帝王第七)

三是助动词,共235例。如: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内篇逍遥游第一)

从数量上来看,“能”的助动词用法占了绝对优势。据笔者统计,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能”大多数都是做助动词的用法。下面,我们分别从语法、语义两方面考察助动词“能”在《庄子》中的使用情况。

一、“能”在形式上的语法特点

(一)后面接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短语

《庄子》中助动词“能”后可接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短语,其中动词85例,形容词10例,动词性短语结构多样,以动宾短语为主,共139例。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内篇齐物论第二)

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内篇齐物论第二)

人有能游,且得不游乎?人而不能游,且得游乎?(杂篇外物第二十六)

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内篇齐物论第二)

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坑满坑;涂郄守神,以物为量。(外篇天运第十四)

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内篇齐物论第二)

明乎人,明乎鬼者,然后能独行。(杂篇庚桑楚第二十三)

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外篇秋水第十七)

通过研究发现,“能”后面的词组结构非常复杂多样,其原因是:“能”的助动词用法产生年代较早,发展得很充分;“能”对其后动词限制性弱,与其他词的组合能力强;“能”运用很广,在语言交际活动中充当着重要角色。

(二)与后面的动词性成分之间可有介宾结构等成分间隔

由助动词“能”和介词“以”、“与”加宾语构成的介宾短语组合起来对动词性成分加以修饰或限制,共8例:“能以”6例,“能与”2例。例如:

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内篇大宗师第六)

惠施不能以此自宁,散于万物而不厌,卒以善辩为名。(杂篇天下第三十三)

鸡鸣狗吠,是人之所知;虽有大知,不能以言读其所自化,又不能以意其所将为。(杂篇则阳第二十五)

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外篇知北游第二十二)

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外篇天道第十三)

(三)单独做谓语

单独作谓语的“能”共6例,一般都是省略了后面的动词,但根据语境可补出,如:“庄子当能”实际上是“庄子当能说王之意止剑士”。

善游者数能。(外篇达生第十九)

虽然,夫折大木,蜚大屋者,唯我能也。(外篇秋水第十七)

夫夷节已不能,而况我乎!(杂篇则阳第二十五)

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杂篇说剑第三十)

(四)前面受副词修饰

出现在“能”前面的副词有多种类型,有范围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程度副词、语气副词和否定副词等。而修饰“能”的否定副词最为丰富,有:不、弗、未、莫。例如:

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内篇齐物论第二)

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外篇知北游第二十二)

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外篇l箧第十)

中山公子牟曰:“虽知之,未能自胜也。”(杂篇让王第二十八)

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外篇天道第十三)

具体出现次数:“不”102例,“弗”8 例,“未”2例,“莫”1例。“不”“弗”是表示单纯否定的否定副词,“未”表示对过去、已然的否定,“莫”表示禁止否定。

(五)进入“所”字结构

进入“所”字结构的“能”共15例,都是用在“所不能”这样的固定结构里。

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内篇人间世第四)

丘,予告若,而所不能闻与而所不能言。(外篇天地第十二)

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辩者,辩其所不能辩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若有不即是者,天钧败之。(杂篇庚桑楚第二十三)

二、“能”在句法结构中的语义

在先秦时,“能”主要有两种语义:表示客观条件许可;表示主观条件许可而有能力做某事。下面我们分别介绍。

(一)表示客观条件许可,可以

表示此义的“能”在《庄子》中占绝大多数,分布在陈述句和疑问句中。例如: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萁_,则所用之异也。(内篇逍遥游第一)

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 (内篇齐物论第二)

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内篇德充符第五)

且以L韦氏之流观今之世,夫孰能不波,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杂篇外物第二十六)

表示条件许可的“能”,在前文语境中通常会出现条件部分,而且有时会有明显的标志词“乃”。如最后一例中条件部分是“至人”,“乃”是表示条件的标志。条件也可以是虚拟的,通常句中有明显的标志词“若”、“使”、“倘”标示虚拟条件部分。

“能”和“可”都能表示“可以、能够”义,但二者语义有区别。“可”一般是对受事者承受来自外界的行为动作作出估计或认定。“可”后带及物动词宾语,其主语为受事成分。如:

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内篇人间世第四)

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外篇秋水第十七)

以上两例中的“来世”、“往世”、“杂而下者”均为受事,“待”、“追”、“胜数”均用作被动。“可”后面的动词表被动这一规律,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早有论述:“可、足等后的动词概为受动”,而“能”表示对施事者承受来自外界行为动作的估计、认定,其后的动词用作主动。如:

夫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杂篇盗跖第二十九)

此句中“为人父者”、“为人兄者”均为施事,“诏”、“教”均用作主动。《王力古汉语字典》指出:在能愿式中,“能”表示主动,“可”表示被动。如:“能行”表示能做事;“可行”表示可以被实行。

(二)表示主观条件许可而有能力做某事,能够

这种“能”表示施事者自身有做某事的能力,或施事者在主观条件上被许可。其主语通常是人,全句表示某人有某种能力。助动词“能”最初刚形成时, 表示“有能力”,进一步虚化后才表示“可能”。《庄子》中的情况也是如此。例如: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内篇齐物论第二)

能出现在“能”后的动词种类繁多,包括行为动作动词、趋向动词、心理动词、使令动词及表示存在发展、变化、消失的动词等。

三、结语

长期以来,语言学界对助动词的名称、归类、运用等问题一直都争论不休。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一书中说:“助动词是个有问题的类。”的确,助动词既是一种封闭的词类,也是很有特点的一个词类,因此,对它的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庄子》中助动词“能”的研究一方面体现出《庄子》一书语言的独特性,另一方面也为全面认识先秦时期助动词的存在和使用状况提供了依据。

注释:

①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4:574.

②杨荣祥.近代汉语否定副词及相关语法现象略论[J].语言研究, 1999:20.

上一篇:高中语文必修课单元整合处理初探 下一篇:试论传统图形语言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