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湘南旅游圈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基础与障碍分析

时间:2022-10-20 10:19:57

大湘南旅游圈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基础与障碍分析

【摘要】 大湘南旅游圈是湖南省近几年提出的新的旅游区域,根据现有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结合对“大湘南旅游圈”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基础障碍的系统分析,提出整合大湘南丰富独特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对促进大湘南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大湘南旅游圈 区域旅游 协同发展 生态文化旅游 障碍

一、“大湘南旅游圈”生态文化旅游合作的基础条件

1、政策基础

目前,湖南省已将旅游业当作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发展,“大湘南旅游圈”作为刚好位于湖南省的一点一线上的地区,是当前湖南旅游业重点打造的旅游区域,政府因此也给予了大量的政策支持。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把湘南的郴州、衡阳、永州三市作为由沿海向内地改革开放的“过度试验区”,并实行一些类似于广东的过渡政策和灵活措施。同年,湖南省给了衡阳“三大包干”、“六项扩权”30条优惠政策;1991年,湖南省再给予了衡阳8条政策。2004年郴州、衡阳、永州市人民政府经平等协商,决定建立大湘南旅游经济合作圈,全面发挥三市的区位、交通、景点优势,共同承接来自粤、桂、港、澳等地的游客,以提升湖南旅游发展的整体实力。2005年由省委宣传部组织的“走进大湘南”大型实地采访报道活动正式启动,切实呼应国家“中部崛起”发展战略。2007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启动了湘南大开发战略,明确要求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土地利用、财政金融、国企改革、旅游、人才、海关等八个方面给予政策支持。2009年省委、省政府给予郴州先行先试34条政策,衡阳、永州参照执行。这些政策的支持和良好的舆论的导向,促进了大湘南地区旅游圈的蓬勃发展。

2、资源基础

湘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旅游胜地,苏仙岭是“天下第十八福地”,南岳衡山为“五岳”之一,历来就是文人墨客拜访之地;柳宗元的《永州八记》闻名天下,炎帝陵、舜帝陵、义帝陵更是历代帝王的祭祖圣地。新潇湘八景中(共三大类,每类都有八景),“大湘南旅游圈”里的景点就占到了9个,占到了32%。《畅游湖南100景》一书中“大湘南旅游圈”共25景(其中衡阳4景、郴州11景、永州10景),占到了22%。目前,“大湘南旅游圈”拥有国家级保护单位12个,省级保护单位35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精品资源众多。在2008年制定的《湖南省“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提出深度开发的8条精品旅游线路中就有两条属于“大湘南旅游圈”,分别是长沙―南岳―郴州的宗教文化旅游线,长沙―株洲(炎帝陵)―南岳―永州(舜帝陵)的寻根祭祖旅游线。

3、区位、地缘、交通基础

湘南是通粤达海的湖南“南大门”,是湖南乃至中原地区通往广东沿海地区的要塞之地。这一地区虽然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域,但在地缘关系、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等方面基本相同、人文习俗相近、发展水平基本相当、经济交往久远,是一个在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特征方面都具有较强统一性的相对完整和独立的地理单元。境内交通十分发达,衡阳是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有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等交通干线都贯穿其中,区域内的景区交通也都十分便捷。

二、“大湘南旅游圈”生态文化旅游合作的障碍因素

1、观念障碍、区域合作思维欠缺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及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之间文化与观念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些差异包括宏观领域(如传统观念、创新或变革精神、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和微观领域(如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它们将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给区域旅游协作发展带来了许多障碍。特别是在长期的传统思维模式下,大湘南各区域传统文化、传统思想较为保守,而旅游是一种跨文化、跨区域的活动,要求旅游目的地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些都将成为“大湘南旅游圈”生态旅游合作进程向前发展的强大阻力。

2、利益分配不合理

区域之间利益分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这也会严重影响旅游区域合作进程,打消利益损失地区参与区域旅游合作与协同发展的积极性。在地区保护主义的观念环境中比较优势理论已然被忽视,各地区只顾自身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不合理承担自身的区际责任,不认真实行各区域间的横向合作,竞相推出预期收益丰厚的旅游产品,争相发展预期收效良好的旅游项目。各地区旅游发展呈现趋同化现象,这将极大地制约区域旅游协同发展。

3、体制不规范、开发不科学、环境不友好、整合力不高

我国为了管理方便、分工明确的需要历来都是实行按部门、地区、条件划分的行政管理体制,政府相关部门和旅游组织也一度按官僚体制划分,设置行政级别。有些地方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行政官员为了所谓的政绩工程、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和保证地方眼前收益,急功近利地只顾眼前利益和自己辖区局部利益,而不去考虑辖区旅游经济长远发展和行政区域之间的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制定不合理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制定不科学的旅游开发规划方案。这样导致危害生态环境的情况十分严重,同时尽管大湘南旅游资源丰富,但是从整体上看资源的分布比较分散,开发过程中三地之间的旅游开发近距离雷同和粗放型开发的现象比较普遍,因而,整个大湘南的整合力也不高。

4、旅游宣传意识薄弱、营销观念落后、影响力不强

“大湘南旅游圈”中各市的宣传意识并不高,尤其是在整体对外宣传方面可以说相当薄弱,国内外游客都不是很了解大湘南地区的旅游特色。虽然郴州市在近几年开始加大宣传力度,但其他地区都还没有采取积极的做法,而且营销手段比较单一,营销观念比较落后,因而整个大湘南的旅游品牌还没有在国内外打响。

5、旅游行业混乱、管理不当、竞争力不强

由于湘南地区旅游发展相对滞后,准入门槛低甚至没有,旅游行业的发展也比较混乱,旅游企业的结构不合理,旅游事业的管理也不到位,导致该区域旅游业竞争力很差,管理水平低下,规模化、制度化、综合化程度都很低,缺乏市场竞争意识,还处于被动经营管理的阶段,使得整个行业的竞争力远远不够。

6、旅游人才缺乏、素质参差不齐、形象力不够

目前,大湘南地区的旅游人力资源总量和后备力量明显不足,非常缺少旅游人才特别是具有高学历、高素质、高层次的管理型、策划型人才,整个旅游业的从业人员职业素质也参差不齐。一些旅游人员服务态度不好,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不高,无法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要求,无法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使得大湘南旅游圈的整体形象提不上档次。

7、资金缺乏、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旅游产业需要的前期投入大,但是回报周期却很长、要求关联非常度也很高,要想实现旅游业快速发展,必须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全面的规划、科学的运行机制和合理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等一系列助力支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大湘西旅游圈所在地是湖南省的“老、少、边、山、穷”地区,远离经济核心发达地区,相对发达的大中城市经济发展产生连带作用不明显,国家政府相关部门的投入建设也有限,因而进行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资金尚不足。

三、对策与建议

衡阳、郴州、永州三市虽然地理位置相互邻近,人文习俗相近,但是由于三市旅游发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衡阳偏重佛教文化旅游、郴州主打生态旅游、而永州却致力打造“大湘南旅游圈”内独一无二的的访古旅游。所以在旅游地与其他旅游地之间的旅游产品上来说大体是相互补充的,只要加强引导、合理规划也是可以完全避免替代关系的。建议在大湘南生态文化旅游未来合作的开发中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研究。

一是增强思想认识、构筑协作机构。认真学习中外先进理念和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尽快制定大湘南旅游圈发展战略规划,理清发展思路,建立“大湘南旅游圈”合作运行机制。

二是深挖文化内涵、建设旅游线路。“大湘南旅游圈”作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生态文化旅游圈,在今后旅游开发中应将现代与历史传统相结合,着重对极具地方特色的自然生态民俗文化进行深度开发,营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湖南地域新型旅游文化区,把圈内的文化景点重新有序串接起来,开发出新的精品旅游路线,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资源的联合作用,建立起独特的“大湘南旅游圈”。

三是设计特色产品、打造品牌效应。湘南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努力设计与众不同的旅游精品项目和唯我独有的特色产品才会引人注目,才能充分满足游客们的审美需求,形成独特的湖南旅游生态文化区域。同时,还要注重品牌经营,实施名牌战略,开拓特有市场,提高旅游产品的整体品质,共同打造“大湘南”旅游品牌。

四是明确市场定位、拓宽融资渠道。既要保持既有市场,还要着力开拓省内和湘、粤、桂三省周边区域范围内的客源市场和境外包括港、澳、台市场和国外市场。拓宽市场范围和融资渠道,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满足湘南地区旅游深层次开发对资金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大湘南旅游圈”的产业规模。

五是注重资源保护、培养旅游人才。大湘南地区旅游开发中一方面要保护当地现有的旅游资源、服务设施、基础建设等不受破坏;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以满足社会的各项需求,不可只顾当前和局部利益,破坏生态资源,使当地的旅游业步入恶性发展轨道。

(注:本文属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旅游圈形成的机理、模式与协调机制研究――以“大湘南”旅游圈为例》(编号:2015JJ6031)。)

【参考文献】

[1] 粟路军、柴晓敏: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及其模式与实现路径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6(7).

[2] 胡湘兰:论“大湘南”旅游圈的构建[D].湘潭: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 唐中明、何庚文、刘亚萍:继续解放思想切实推进大湘南的开放与发展[J].湘南学院学报,2010(3).

[4] 魏敏:湖南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7(5).

上一篇:《与朱元思书》预习说课 下一篇:关于湖北省三次产业梯度地位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