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湖北省三次产业梯度地位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2-06-10 06:42:30

关于湖北省三次产业梯度地位的实证分析

【摘要】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产业梯度差异。本文运用产业梯度模型,以广东、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等四省一市为比较样本,通过对绝对产业梯度系数和相对产业梯度系数的测算,对全国产业梯度格局和湖北省的产业梯度地位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 产业梯度 产业转移 湖北省 产业梯度系数

我国幅员辽阔,国土空间从东向西呈现出多个梯级,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差异性。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产业梯度差异的不断扩大。近年来,伴随着东部地区生产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和市场需求疲软的限制和制约,我国沿海地区的部分产业纷纷加快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对湖北省而言,作为承东启西的中原核心地带,湖北不仅具有发展经济和产业承接的迫切需求,也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和实践基础。因此,正确认识本地区产业发展梯度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抓住当前国内外产业资本转移的有利机遇,更有效地吸纳或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升级与产业发展,是当前湖北省经济发展中非常现实和迫切的问题。

一、产业梯度分析模型

为了分析全国三次产业发展的梯度格局及湖北省在全国产业发展中的梯度地位,本文选取产业梯度系数来衡量地区间的产业梯度差。产业梯度系数最早是由国内学者戴宏伟提出,它表示一个地区某个产业在全国的地位,通过分析东中西部相关省份的产业梯度系数,就能明确我国三次产业的梯度格局。产业梯度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某产业梯度系数=地区该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x地区该产业的区位商

即公式:Tij=LQij×CPORij (1)

LQij是产业区位商,表示产业在地区中的聚集程度,在整体上反映某区域特定产业相对于全国平均的专业化优势,但不能真实反映该产业的实际专业化程度和竞争优势。其计算公式为:

LQij=■ (2)

代表地区某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反映地区某产业劳动力资源的技术水平、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它取决于该地区该产业劳动者的技能、技术创新水平和转化为生产的能力等因素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其计算公式如下:

CPORij=■ (3)

公式中,yij表示地区j行业的当年产值,yi表示地区当年的全部地区产值,Nj代表全国j行业的当年总产值,N表示全国当年的地区生产总值。yij表示地区j行业的当年产值,Lij表示地区j行业的平均从业人员数,Nj代表全国 j行业的当年总产值,Lj代表全国j行业的平均从业人员数。Tij越大,说明地区该产业在全国产业发展格局中所处的梯度越高,若Tij越小,说明地区该产业的梯度地位越低。

二、我国产业梯度格局及湖北省产业梯度地位的实证分析

为了更好地反映湖北省在全国产业发展中的梯度地位,本文选取了广东、江苏、湖北、河南、四川和陕西六省分别作为东、中、西部地区的代表,以方便比较分析。通过计算整理得到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六个省份三次产业梯度系数表,如表1所示。根据表1数据,可以绘制出东、中、西部六个省份不同时期三次产业的梯度系数变化趋势图,分别如图1、图2和图3。

1、第一产业梯度分析

图中的截面数据显示,广东省的第一产业梯度系数从2005年―2007年呈下降趋势,2007年以后开始缓慢上升,直到2011年其产业梯度系数达到历史最高(0.93137),但却明显低于湖北、河南、四川等中西部地区,说明广东省虽开始注重结构的协调发展,但相对于中西部省份而言,第一产业比重毕竟较小。江苏省第一产业梯度系数从2007年的0.95965开始上升,到2011年已经上升为1.86177,在六省之中第一产业梯度系数仅次于湖北省,依然处于较高水平。反映出江苏作为鱼米之乡,其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具体到湖北来看,其第一产业梯度系数在2005―2007年呈下降趋势,从2007年起开始上升,到2011年产业梯度系数已上升为1.99538,在六省之中位居第一,处于十分明显的高梯度地位。河南省产业梯度系数上升的幅度虽然不如湖北那么大,但上升趋势比较明显,到2011年其产业梯度系数已上升为1.7084,仅次于江苏省。以上分析充分说明,在新一轮产业转移大背景下,湖北和河南两省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和农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正在承接更多的第一产业;同时也显示出两省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还较高,产业结构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陕西省的第一产业梯度系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而四川省第一产业梯度2007年以来呈下降趋势,说明四川省近年来非常重视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正在逐年降低第一产业在本省产业中的地位(图1)。

2、第二产业梯度分析

从第二产业梯度系数的变化趋势来看,东部地区的广东和江苏省在第二产业上明显处于全国高梯度地位,中部的河南和湖北处于中间梯度,而西部的四川和陕西则处于低梯度地位,产业梯度差异十分显著。具体而言,西部的陕西省第二产业梯度系数多年来变化不大,在全国产业梯度格局中处于明显的低梯度地位。而地处西南腹地的四川省,第二产业梯度系数在2005―2010年期间一直呈下降趋势,到2010年突然上升,一方面显示四川省在逐渐调整第二产业结构,同时也说明四川省正在加大第二产业的承接步伐。江苏、广东和河南三省第二产业梯度系数在变化趋势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多年来一直保持上升趋势,尤其是在2005年―2007年间上升势头很明显,2007年之后处于较为平稳的上升趋势。从湖北省第二产业梯度系数的变化来看,2005年以来上升幅度很大,到2010年产业梯度系数已上升到10.72724的水平,仅次于江苏省,2011年第二产业梯度再度上升(13.65485),紧逼同时期的江苏省。这一方面说明湖北省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显示出湖北省正在全面推进工业化发展进程,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同时也说明湖北省近年来承接制造业产业转移取得了一定成效(图2)。

3、第三产业梯度分析

从第三产业梯度系数变化趋势看,数据显示东部地区的广东、江苏两省和西部地区的陕西、四川两省明显处于第三产业发展的高低两极。其中,广东省第三产业梯度系数从2007年以来一直保持较快上升势头,并遥遥领先于中西部省份。说明广东省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基础,推动着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服务业在全国具有无可替代的发展优势。江苏省第三产业梯度系数从从2007年的5.46224上升到2011年的11.87951,上升幅度之大可见一斑。说明江苏省近年来发展第三产业的成效显著,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一直存在第一产业比重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结构性问题,因此第三产业梯度系数处于全国最低水平。从湖北和河南来看,产业梯度系数虽呈上升趋势但始终低出东部省份很多,说明中部地区虽然在不断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但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结构等问题,使得第三产业在全国产业发展梯度格局中处于居中水平(图3)。

三、结论和建议

结论显示,我国地域辽阔,东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三次产业梯度系数有很大的差异,存在明显的产业梯度差。东部地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全国处于高梯度地位,第一产业处于较低梯度,中部地区第一产业通常处于较高梯度,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一般处于居中水平,处于中等梯度地位。西部地区第一产业通常处于较高梯度,而第二和第三产业在全国处于较低梯度。具体到湖北而言,三次产业梯度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上等级,并呈不断提升趋势。其中第一产业在全国处于较高梯度,第二产业随着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梯度地位有所上升,处于中等偏上梯度,第三产业发展相对不足,处于中等梯度地位。湖北省在全国的这种产业梯度地位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强大基础。目前,湖北省的产业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和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上,主要包括有色金属、食品工业、烟草制造、交通设备制造,石油化工和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经过多年努力,湖北省的汽车、冶金、机械、电力、化工、轻纺、建材等产业优势突出,不仅相对于全国具有比较优势,而且相对于沿海产业转出地而言同样具有十分明显的竞争优势。这些优势产业加工配套能力雄厚,产业本身有延伸加工链条的内在需求,对承接沿海产业制造业转移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既有承接加工贸易和服务业转移的比较优势,也能够为国内外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提供良好平台,因此可以作为湖北省进行承接的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同时在产业承接过程中,还必须结合湖北省的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和政策环境,实行错位发展和差异化竞争,将能够充分发挥这些优势的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服务、房地产业也作为湖北省产业承接过程必须考虑的主要产业,从而促进地区产业优势互补和联动发展,提升全省产业承接质量。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编号:QSY1

2027和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编号:CSQ110

09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维忠、杨建涛、高建华: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梯度研究[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2012(3).

[2] 周柯、郭晓梦:基于产业梯度的河南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研究[J].洛阳理工学报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3] 戴宏伟、田学兵、陈永国:区域产业转移研究――以“大北京”经济圈为例[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

[4] 周五七:中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以安徽为例[J].技术经济,2010(8).

[5] 贺清云、蒋菁、何海兵:中国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J].经济地理,2010(6).

上一篇:《与朱元思书》预习说课 下一篇:生猪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