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地区近十年来宗祠文献综述

时间:2022-08-28 10:59:47

湘南地区近十年来宗祠文献综述

近年来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关注有了明显的提高,宗祠作为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文脉的载体,其研究价值不可忽视。湘南片区所遗存的宗祠引起了一些学者的重视,祠堂研究形成高潮。学者们从人类学、建筑学、社会学、现象学等方面深入研究,探索着湘南地区宗祠建筑的辉煌历史。

祠堂,作为中国保存最多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等信息,直接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宗族观念、文化思想、堪舆风水、建筑成就等方面的内涵。一直以来,对宗祠建筑的研究也从多方面、多角度的展开。

近年来,中国祠堂研究已经取得很多重要成果,下面笔者对近十年来,湘南地区宗祠建筑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初步的统计与整理。

从建筑形制、风格上进行的探讨

林莎莎《郴州汝城县明清时期宗祠研究》是从探究汝城县宗祠建筑的形制、空间布局、艺术成就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阐述了自明清以来,郴州市汝城县境内宗祠建筑的建筑特点以及深层的历史文化。从祠堂的某一部分建筑构件来研究其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的文章有两篇。欧阳艳红、郝少波的《洞口县古祠堂群宗祠建筑牌坊门形制浅析》一文,对湖南省洞口县古祠堂群进行调查走访,以古祠堂正立面门为研究主体,分析了牌坊门的类型、特征,明确了洞口县古祠堂正立面门的建筑形制与艺术特点;何峰、柳肃的《汝城明清宗祠门楼木雕装饰艺术的湘粤文化渊源》一文,以汝城县明清时期宗祠门楼为研究对象,从建筑的构造与艺术形式来论述其深层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艺术价值,概括出汝城明清宗祠的艺术特色,既神秘浪漫,又温婉细腻、兼容灵活。祠堂的规格制度犹来严苛,上至天子,下至士大夫、平民,无不受到规格制度的限制,钟畅的《尹氏宗祠寻迹》一文论述了各个建筑构件的作用以及其表达的深刻含义,作者提出:建筑可以帮助人们理解民俗文化,形态的隐喻,符号对文化的释意,可以使人们感受到内在文化儒家、道家的主体精神,以及外来佛家文化的影响,建筑群落亦能更好的体现一个家族荣辱的历史。

从装饰艺术上进行的探讨

雷永明的《古代祠堂装饰艺术研究――以胡公祠柱础装饰艺术为例》一文以柱础的装饰艺术为出发点,论述其形制和雕饰所所蕴含的人文艺术价值。刘瑞林、周建德、何志军的《简析汝城祠堂装饰艺术》一文对汝城县多个祠堂进行实地考察,总结了其装饰艺术特点。刘瑞林的《汝城祠堂公共艺术研究》一文,从“公共艺术”的角度出发讨论祠堂,针对其具体的艺术形式、表现题材以及美学特征等方面,对深化中国古建筑艺术,推动、促进中国古祠堂文化和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从民族文化上进行的探讨

宁丹华的《湖南洞口宗祠装饰文化探析》一文,通过对湖南洞口宗祠装饰符号特征的描述,揭示了洞口宗祠装饰符号的深层内涵,以此说明了祖先崇拜、宗教思想、儒家礼制思想等因素是祠堂门楼装饰文化形成的根本原因。黄伯权、葛政委研究了湖南省娄底市东部一个小村――荷叶村的葛氏宗祠,发表了《当下宗族话语权的表达方式――关于荷叶镇建祠修谱的人类学考察》一文,文中探讨了宗族话语权的表达方式,认为建祠修谱是传统道德的恢复和再现,是地方民众的经济和政治诉求的表现,是国家和民间权利相互调试的结果,是地方性知识和现代技术推动所至。谢惠钧的《复苏的洞口民间祠堂文化》一文主要阐述民间祠堂的复苏现状,作者认为民间祠堂的复苏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回归或者重复,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支持,以一种新的视角、新的观念去看待祠堂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创立建立了平台。王晚霞的《濂溪祠堂考》一文指出祠堂文化的濂溪祠堂的修建渊源,对理学思想传播的作用,既是统治者传播礼法的重要途径,又是消除社会矛盾的一条出路。

从开发与保护上进行的探讨

周艺的《家族祠堂教育功能刍议――以娄底市为例》一文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祠堂作为家族繁衍过程中的一个角色,其兴盛至衰落过程中,其教育功能从未停止过,家族祠堂实际上就是一个集文化教育与伦理道德于一体的教育机构,它不仅仅是旧学的载体,更是新学的基础。李纯的《大山深处的人文风景线――湖南汝城古祠堂群巡览》一文中提到,古祠堂群是具有时代特征和原真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我们去研究建筑历史的提供了良好的标本。曹砚农的《湖南洞口曾八支祠的古韵新声――再谈宗祠建筑的文物功能与价值》一文,论述了新时代背景下宗祠建筑文物的科学艺术价值,成为了地方文化建设的主体表现手段,起到了传播文化、展示文化、发展文化的潜在价值。王美群的《基于宗祠保护和利用的郴州乡村聚落规划探析》一文,浅谈大视野下的宗祠建筑的保护与利用。赖某深的《汝城古祠堂的特点及其旅游开发》,胡彬彬的《湘南地区明清祠堂建筑遗存考查报告――以郴州汝城县域遗存为案》,曹砚农的《试析宗祠建筑文物的功能与价值》皆从宗祠建筑的遗存现状来论述文化遗产的价值。

总结

近代对于宗祠的研究有了明显的进步。在建筑学、设计艺术学的领域中,学者们往往把宗祠建筑孤立起来研究,所运用的知识以及得到的成果限制于某一个学科领域,随着科学的发展,方法论的推广,渐渐的出现了从人类文化的视角去探索宗祠建筑的文章,这无疑是一个新的突破,把宗祠建筑融入了社会生活,与人们紧密的连接起来。亦有学者尝试着从现象学的视角去探索古祠堂建筑,并取得了新的成果。

总而言之,无论是单纯的从建筑学、设计艺术学的角度去探讨结构形制、装饰艺术,还是从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去研究外在因素对宗祠建筑的影响,都是对宗祠建筑研究的完善,都是为中华传统建筑的保护在做贡献。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吴英(1987―),女,湖南常德人,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2011级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与艺术设计。

上一篇:如何有效控制建筑装饰工程质量和造价 下一篇:试论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