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对体育终极关怀的再认识

时间:2022-10-20 09:58:52

谈对体育终极关怀的再认识

摘要:本文通过对体育终极关怀概念的剖析,指出这一概念在理论上就有的局限。通过分析现实中落实这一理念的种种误区,指出体育对人的终极关怀应立足实际,站在具体的历史中,赋予体育对人终极关怀以具体可行的内容。体育对人的终极关怀具有现实性和超现实性的特点,关注超现实性对真正实现对人的关怀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体育终极关怀 再认识

1 问题的提出。随着对体育功能和当今体育现象的研究和反思,特别是竞技体育引发的各种问题,人们提出体育应该关注人文精神这一观点,强烈要求体育运动回归其本质,进而描绘出体育发展的美好蓝图――-通过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实现体育自身的价值。研究者认为终极关怀这一概念的提出解决了体育对人的异化问题,把体育纳入了一个完美的发展轨道。但终极关怀这一概念自身就存在局限,在体育领域应用这一概念时应赋予它准确的含义和切实可行的内容。为此,我们需要对“体育对人的终极关怀”这一概念进行剖析。

2 体育对人的终极关怀。

2.1 终极关怀。终极关怀最初属于哲学命题,研究的着眼点是整个人类。“终极”一词有“最终”、“最后”、“顶点”、“极点”等意思,因此,“终极关怀”就应指最终的或最高的关怀,关怀之极点或顶点等。黑格尔为人类建树起“整体主义”的终极关怀,却剥夺了现实的人的历史活动与现实活动的主体地位。马克思在终极关怀的主体观上,以“现实个人本身”取代了黑格尔的“源于绝对精神的人类集体”;在终极关怀的实现问题上,以“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否定了黑格尔的“个人对国家的无条件服从”。这样,马克思把终极关怀的目光投在了现实的人身上。自此,终极关怀就被广泛使用在与人相关的很多概念中。

2.2 体育对人的终极关怀的含义。源于竞技运动对人造成的各种问题的思考,人们提出了回归体育本质、实现体育对人的终极关怀这一命题。对“体育对人的终极关怀”这一概念的解释通常是植根于马克思对终极关怀主体和实现问题的研究上,即体育关注的是现实个人本身,可以实现人“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据此提出体育的发展方向应是以人为本,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改革提出“健康第一”体现的是以人为木,社会体育领域号召大家要增强个人体质和增进健康,竞技体育领域呼吁关注运动员文化素质的发展等就是体育对人终极关怀的体现。

体育对人的终极关怀不应仅仅是一个概念,应该有实实在在的内容。体育功能的多样化决定了体育对人终极关怀含义的丰富性。体育对人终极关怀的对象应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关怀的内容宏观上应该有两个方面:一、终极关怀应该关怀现实中人的需要,并充分发挥体育自身功能帮助个人实现需要,体现终极关怀的现实性;二、终极关怀不应仅停留在满足个人需要方面,而应从整个社会需要出发,帮助人实现人之为人的意义,体现终极关怀的超现实性。

目前,我们关注最多的是终极关怀第一方面的内容,只是强调体育应该满足人们的需要,成为愉悦身心的工具,失去了更高层次需要的指导。个人的惰性很难依靠个人来超越,只要体育中的艰苦项目在学生看来是有害身心的,在中学体育中就一概删除,只要是孩子不喜欢就没有了开设的理由。一味迁就能给孩子一个健全的人格?能培养出肯为社会谋福利的人才?对此我们并不乐观,不考虑人将来需要的关怀不是真正的关怀,而是溺爱,在这样关怀下成长起来的人终将被社会淘汰。

其实,体育对人的终极关怀应该更多地考虑第二方面的内容,从超越现实方面关怀现实中的人,具体来讲就是从未来和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关怀现实中的人。譬如说人生活于世需要竞争力,体育就应该从人们的将来需要出发,培养人的竞争能力。此外,社会需要具有公平竞争意识的人,体育也应顺应社会的这一要求,发挥自己的功能将人塑造成社会需要的人。因为人总是生活在社会环境下的,若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就会被社会淘汰,从根本上讲体育还是在关怀“人”。

3 体育终极关怀这一概念的自身局限。曹永国在《教育终极关怀:一个需待批判的话语》中指出了教育终极关怀自身的种种局限:虚空的完美性、缺乏理性的浪漫化倾向、人道化中的反人道化等。我们认为体育终极关怀也同样存在这样的局限。

3.1 体育终极关怀“完美性”的局限。这个社会存在很多异化我们的东西,像各种制度、规范、在厌恶的岗位上辛勤工作等,体育也是如此。正是意识到了体育对我们的异化作用,人们才提出了体育终极关怀,其本意是要排除体育对人的异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不幸我们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梦想会在终极关怀的指引下消除体育对人的异化作用,把体育变成完全听命于我们的忠实仆人。这一目标太完美以至成了虚幻的楼阁。首先,人的发展是对自己的扬弃,若无法从对自己的反省中发现前进的路标,只能借助外在的帮助,而这其实就是一定意义上的异化,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异化过程就是人的发展过程,无异化亦无发展。其次,外界加诸我们身上的种种限制(异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文明,否定了这些世界将是一片混乱,人也谈不上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做的是把异化过程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尺度。

体育终极关怀的本意是要关怀现实中的人,但完美性使这一目的失去了落脚点,现实中的人永远是有各种各样“缺陷”的。大家为生存扮演着各种角色,追逐自己想要的。但体育终极关怀却是要关怀人的全面发展,要把人培养成完人,又赋予全面发展以现实中人无法实现的意义。因此,关怀的目标就由现实中的人转向了理想中的人。体育终极关怀的目的虽然很美,但最终只能投向虚无。

3.2 体育终极关怀中的人道化危机。体育终极关怀要求体育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并且要求通过体育培养能够幸福生活的人,但它极易成为“只有在终极关怀的指引下人才能实现自我,成为本真的人,获得最大自由、幸福与尊重”,体育终极关怀中潜隐着人道化的危机。终极关怀本是要关注个人未来,充分尊重并实现个人的需要,最终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然而,在这一理念中,人们忽视了尊重个人需要,只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且所谓的“全面”也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全面发展就是人所最终要达到的?它的具体内容又有哪些?人一生的追求一定是要实现全面发展?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不过是某些人提出来的目标而已,而现在却加在了所有人的头上。这样,理论上的人道化却归于反人道化。

4 体育终极关怀理念在实现过程中的误区。马克思对“终极关怀”问题的研究指出,终极关怀应该关怀现实中的人。我们在体育领域借鉴哲学领域这一概念并积极实施时却走上了一条歧路。将学生的需要、感受奉为上帝,学生不喜欢的教学项目就不开,学生不乐意上课肯定是老师教得不好:在理解“关怀现实中人”问题时又走上了另一极端,认为让孩子快乐就是关怀他们,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他们的发展,美其名日“快乐体育”。这种情况下,体育关怀的最多是孩子的身体,健康好像是体育唯一的追求。其实,这弱化了体育的教育功能和使命。体育能够给予孩子的并不仅

仅是一个好身体,还担负着人格、人生观、世界观等的塑造任务。

在实现“以人为本”这一体育终极关怀理念时,人们走到了一个误区,导致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成了名副其实的上帝,项目开展与设置完全根据他们的需要,老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开心的活动,满足学生的意愿就是老师、学校的工作。养成了学生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缺乏集体意识,而且剥夺了体育活动中必要的艰苦锻炼,也就无法通过体育来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质。

关怀现实中的人,最基础的要求就是要关怀人们的基本需要,但这并不是一味迁就。真正的关怀首先是培养他们立足社会的能力,其次应是能在社会中越活越好的能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们首先需要的是竞争力,从整个社会需要来讲是需要公平的竞争力。体育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首先应该发挥其公平竞争的特性,培养人们良好的竞争习惯和能力,这既是关怀个人,也是关怀社会。

人存在于社会是需要竞争力的,因此,体育对人的终极关怀也不该回避体育的竞争性。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中,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下,人们提出的“快乐体育”被解读为完全按学生的爱好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欢笑中体验运动的快乐,认为这样的愉悦身心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是体育关怀学生的体现,几乎所有艰苦的运动项目均受到质疑与指责,认为它们无益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一味迁就学生的感受与要求是对他们的关怀吗?不是,是溺爱!难道这就是我们对他们的终极关怀?

5 体育终极关怀的超现实性。终极关怀立足现实,指向未来,关怀的含义中有“终极”的意义。体育对人的终极关怀一方面要关怀现实中人的需求,帮助其实现需求;另一方面又不能一味迁就个人需求,还要考虑社会需要。因此,体育对人的终极关怀又具有超越现实的特性。

竞争力是人生存于世的基本保证之一,但体育若一味强化竞争,则会走入极端,培养出的人才可能极富攻击性,对社会具有很大危害性。因此。体育对人的终极关怀必须考虑社会的需要,帮助人成为能够适应这个社会并有益于这个社会的人。竞争力是个人的需要,体育应该对人的这一需要予以关怀,但人之为人,又必须有超越竞争、关怀他人与社会的一面。对于这样的需求,体育同样也要予以关怀,这才是体育对人应该体现出的终极关怀。

健康是人们的需要,体育对人的关怀应该体现出对人们健康的关注,但健康不仅仅是身体好,还包含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在体现体育对人的健康关怀时更多的是指向人们的身体,忽视了更重要的两方面。我们知道,人之所以成为人,并不仅是指一个人从幼儿长大为成人,而是包含了更丰富的内容。人们完全可以,而且也应该在特定时期或在特定情境中为某种理想舍弃自己的健康,这既是人成为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对其成员的要求。因此,体育对人的终极关怀不应仅仅局限在现实人的物质层面上,应该更全面些,帮助人成为社会中真正的人,这就是终极关怀超现实性的另一方面意义。

总之,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中,每个时代的人都会有其特定的追求。关怀历史中的人,就要在其生存的过程中,帮助其实现特定的追求。终极关怀一方面要帮助人实现追求、满足需要,另一方面还要帮助其超越个人追求,实现人之为人的意义,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因此,体育对人的终极关怀应立足现实,思索体育对人生的意义。不关注入基本需求的终极关怀没有意义,也不是对人完整的关怀,同样,不帮助人实现人之为人的关怀也不是终极关怀。

体育对人的终极关怀也具有历史性,不应成为一成不变的本本,其具体含义应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因此,我们应立足实际,从终极关怀的现实性和超现实性特点出发,赋予体育当前力所能及的具体任务,用超现实性来统率和引导现实性,立足未来,关怀现实中具体的人。帮助他们成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人。

参考文献

1 赵庆杰,塑造人文精神提供终极关怀,世界宗教文化,2001.3

2 胡建,终极关怀观的启迪与超越――试析马克思对黑格尔“整体主义”价值观的扬弃,浙江社会科学,1999.6

3 曹永国,教育终极关怀:一个需待批判的话语,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1

4 余良华、尚平、张强弓,体育产生“快乐”和“痛苦”两重性释义,体育科学,2004.10

上一篇: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下一篇:如何对初学物理的学生上好第一节物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