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中的受虐妇女综合症的法律思考

时间:2022-10-20 08:50:27

家庭暴力中的受虐妇女综合症的法律思考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睦、安宁的家庭关系,不仅是每个家庭成员人生幸福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发达国家通行的家庭暴力中的受虐妇女综合症理论,及其在司法实践中,作为专家证言成为长期受暴的妇女以暴制暴行为应当减轻、从轻、甚至免予处罚的理由,谈谈借鉴该理论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运用的必要性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家庭暴力;综合症;正当防卫

近几十年来,发达国家在预防和制止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方面,已发展出一整套成熟的理论,其中最著名的,是受虐妇女综合症理论(或受虐配偶综合症)。

一、家庭暴力的现状

我国《婚姻法》修正案第三条规定“禁止家庭暴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一条对家庭暴力的范畴作了明确表述:“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全国妇联2002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我国2.7亿个家庭中,约30%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其中施暴者九成是男性,有9000万个家庭笼罩在暴力的阴影之下。我国家庭的离婚率为1.54%,每年约有40万个家庭解体,其中25%祸起家庭暴力。

遗憾的是,家庭暴力的数量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而自动消减。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家庭暴力的数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家庭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家庭的不稳定将直接导致社会的动荡。家庭暴力行为则是对家庭这种本应和谐的关系的的直接侵害,也是对妇女人权的侵犯,是影响妇女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在缺乏有效的法律干预机制的情况下,家庭暴力的存在,势必对妇女的身心造成伤害。公力救济的无力必然导致私力的介入,从而产生了许多家庭以暴制暴的行为出现。在这种现象层出时,一个新的社会问题产生了,那就是受虐妇女综合症。

二、什么是受虐妇女综合症

受虐妇女综合症原是一个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在北美成为一个法律概念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它最早是由美国临床法医心理学家雷诺尔.沃柯医生提出。沃柯医生在对几百名受虐妇女的跟踪治疗和研究后发现,长期受家庭暴力虐待的女性,通常会表现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和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来解释了受虐妇女的两个主要问题。第一,为什么无法离开施暴人;第二,她们杀夫行为的合理性。她的这个理论主要是是由家庭暴力的周期性和后天无助感两个概念组成。

家庭暴力的周期性是指家庭暴力的发生,是有周期性的。它通常分三个阶段,即紧张情绪的累积阶段、家庭暴力的爆发阶段、施暴人道歉双方重归于好后的平静阶段。(1)即家庭暴力的发生和发展是遵循这个规律进行的:积聚期矛盾增加,发生争吵。爆发期暴力出现。蜜月期丈夫认错,夫妻和好。

后天无助感,也称习得性无助感:这个概念是指受虐妇女长期受暴后,通常会产生了一种无法摆脱施暴人的心理。她们在遭受暴力后,做过反抗,也寻求过社会的帮助,但是得不到应有的支持。社会的舆论也认为妻子挨丈夫打,是很普遍、很正常的事情。她们从这个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女人是该挨打的,反抗是无用的,就不再反抗,默默地忍受着丈夫的暴力。它是沃柯医生为了解释受暴妇女无法主动终止暴力婚姻或同居关系的原因,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的。

无数次的挨打和失败的反抗,并且周期性的出现,这都都强化受暴妇女内心的无助感。使她们变得逆来顺受,直到家庭暴力的严重程度超过了她们的承受能力,从而做出极端的以暴制暴的行为。

三、对传统正当防卫的突破

1990加拿大的拉娃莉案是受虐妇女综合症在司法实践中的首次运用。该案的基本案情是:被告人曾被其丈夫长期殴打。一次争吵中,其丈夫对被告人说等其他人走后将杀死被告人,被告人在丈夫走到门口准备出去时,由其背后开枪,将其杀死。

本案中,加拿大联邦最高法院的法官从正当防卫的角度来对当事人的行为加以解释,从而论证了当事人的无罪。关于传统的正当防卫加拿大刑法的规定与我们国家的现行立法是一致的。我国刑法第20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必须符合四个要件,其一是必须有不法侵害行为的发生。其二是必须是正在进行的侵害。所谓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不法侵害是实际存在的,而不是主观想象或者推测的。第二,不法侵害必须是处于正在进行的状态之中,而不是尚未开始或者已经结束。其三必须是由于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意图。其四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以上为正当防卫的四个必要条件。其中有一个条件已经明确表明,只有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时,受害人才能实施防卫行为。

加拿大法官在审理该案时所进行的思考突破了传统的正当防卫的界限。首先,传统正当防卫概念只能在有“迫近的危险”的情况下才能成立,这种正当防卫是以两个男人在酒馆中打架为模式设计的。其次,刑法规定的正当防卫成立的条件对妇女存在性别歧视。女性在体力上一般弱于男性,如果要求女性等到男性迫近的危险正在进行时才能反击,则对女性显失公平。最后,在被告人遭被害人长期殴打的情况下,专家证言能够使人相信,被告人由于被害人的行为而神经高度紧张,在反击时对死亡有合理的恐惧。

拉娃莉案的最终结论是,被告人以正当防卫抗辩成功,陪审团认为被告人无罪。此案也成为加拿大正当防卫问题上的最重要的判例。自此,“迫近的危险”不再是正当防卫成立的必要条件。那么从我们国家的刑法来看“受虐妇女综合症”的引入将面临立法和执法的双重挑战。

四、引入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在我国要不要引入这一外来法律制度,是存有争议的。这主要是一方面我们看到家庭妇女在家庭中所受的不公正待遇,而求救乏术,而另一方面这与我们国家的现行立法有所冲突。虽然我们都承认它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是否引入的问题上遭遇到尴尬的境地。

受虐妇女综合症在我国司法中的运用是必要的和合理的。首先,受虐妇女的现状要求法律予以干涉,来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妇女在家庭中由于自然和生理上的原因,往往是处于一个不利的地位,当她们受到暴力侵害的时候往往对自己的保护不够,很容易给自己身体和心理上带来伤害。当这种伤害发生时得不到保护,发生后又由于家庭的原因而不能诉诸于法律途径解决,这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周期性。矛盾的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爆发的力量是惊人的。对于家庭暴力的刑事案件往往是自诉案件,司法力量又不能直接介入,直接介入也是不合理的。所以,我们不能一方面看着妇女长期在家庭中受到暴力侵害而无动于衷,另一方面,我们不能看到妇女在做出超出极限的反抗的时候,而对她进行严格的刑事制裁。这对妇女来说是不公平的,不合理的。

其次,正当防卫制度的延伸是有必要的。传统的正当防卫是针对一个男子面对另外一个男子时对自己的私力救济。这种救济的手段没有考虑到当妇女面对一名男子的伤害所能做的自我保护。(2)现行刑法中在针对其他犯罪时也是考虑到这一问题而做出不同规定的。比如在抢劫罪中,我们考虑到犯罪人采取的手段和带来伤害的严重性,此类犯罪是没有过当情节的。在罪中更是如此考虑的。我们不知道权和生命权哪个更重要,但是考虑到妇女在当时所能采取的措施和面对的犯罪的特性,此时也是没有过当情节的。如此看来,我们的立法者在立法的时候也是考虑到不同犯罪的特性而区别对待的,既考察到犯罪人和受害人在不同情境中所处的地位,又考察到男性和女性的区别对待。从而家庭暴力中的受虐妇女也应该基于男女生理和心理的不同而加以考虑,扩大正当防卫的适用。

再次,我国近几年的司法实践当中,已经发生不少这样的案件。2003年6月4日,辽宁省大庆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因受虐杀死睡梦中的丈夫的张永清有期徒刑3年; 2003年9月21日,云南省宣威市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同年4月19日因不堪忍受儿子长期的家庭暴力,将其活活打死的樊同昆有期徒刑3年,缓期4年;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1994年5月3日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因不堪忍受其长子的家庭暴力而杀死长子的董玉环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人民法院1992年对袁某杀夫案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期四年。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1982年以故意杀人罪判处1981年11月将儿子掐死的王某有期徒刑1年,缓期1年。在上述案件中我们看到,实践中我们已经在这样做了,针对妇女的不利地位而对妇女量刑上有所减免。这是实践走到了立法的前面去了,是我国司法的一个进步,但更是一个尴尬。既然实践中都已经这样做了,那为什么不积极引入立法,而使之名正言顺呢。

最后,受虐妇女综合症在司法中的运用是当今发达国家的趋势。现在很多国家已经运用该原理审案量刑,中国的法制化建设也不能落后。加拿大在1990年的拉娃莉案已经开始运用,美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在各个州更是掀起了一股赦免妇女在受到家庭暴力的时候犯罪的赦免运动。考虑到这些国家的现行司法活动,不能不说是对中国的启示,我们也应该在这方面有所建树,使法律更加人性化。

作者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陈红.从女性主义的视角重新理解“正当防卫” [J].浙江学刊,2005(4):216-217.

[2]陈兴良.刑法的价值构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99-100.

[3]范德尚.西方人权观的文化释读[J].河南社会科学,2004(3):33-37.

[4]黄晓文.受虐妇女综合症专家证据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M].法学杂志,2005(6):105-108.

[5]李明舜.妇女权益法律保障研究[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3.116-117.

上一篇:浅谈时事新闻的著作权保护 下一篇:北京服装企业核心力获取的战略与战术要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