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自愿披露研究

时间:2022-10-20 08:32:25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自愿披露研究

摘 要:信息披露是维系资本市场健康、有效运行的核心制度安排之一,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的自愿性披露更是对会计信息的优化和补充。首先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动机、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三个方面总结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研究现状。进而通过对“实质性漏洞”这一概念的相关理论研究作出综述,基于我国对于这一概念的缺失,提出自己的研究方向,以期促进相关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

关键词:信息披露动机;影响因素;经济后果;实质性漏洞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2-0033-02

1 自愿性信息披露相关文献

1.1 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动机

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初于自利的原因,上市公司有动机自愿性披露信息。有六种动机促使管理层自愿披露信息:第一,管理者能力信号假设。高质量公司的管理层更有动机进行自愿性披露以展示他们的业绩(Trueman,1986)及核心竞争力(何卫东,2003)。第二,资本市场交易假设。当管理层与外部投资者存在信息不对称时,投资者需要额外的费用来补偿所需承担的信息风险,公司进行融资的外部成本比较高(Barry&Brown,1985;Merton,1987),经理人员可以通过自愿性信息披露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外部融资成本(Healy和 Palepu,1993)。第三,诉讼成本假设。经理人员对坏消息提前进行自愿性披露可以减少诉讼成本(Skinner,1994)。提前披露较差业绩信息的公司所承担的诉讼成本比不提前披露的公司低。第四,控制权竞争假设。在遇到控制权争夺时,目标公司更有动机进行盈利预测等自愿性披露,从而提高被兼并成本(Bernman,1999)。第五,所有权成本假设。部分研究表明企业的披露决策需要考虑给产品市场地位带来的损害(Verrecchia,1983),特别是企业面临竞争或面对进入威胁时。

1.2 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

Bowman等(1975)采用ROE指标衡量公司财务业绩,研究发现ROE与自愿性信息披露呈现显著正相关。Fama等(1983)发现了独立董事对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促进作用。一般而言,规模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能更好地维持其审计独立性,他们更倾向于促使上市公司披露更多的信息。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自愿披露程度正相关(Craswell和Taylor,1992),但L.L.Eng和Y.T.mak(2003)的研究却发现二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Eng&Mak(2003)发现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和独立董事比例对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呈负相关关系,国家持股比例高、公司规模大、负债比例小的公司,自愿性披露的信息多。公司业绩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影响结论存在较大的分歧。第一,公司的盈利水平与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负相关(崔学刚,朱文明,2003)。第二,公司盈利不影响自愿性信息披露(Mcnally,1982)。高利润的公司并未比低利润的公司披露更多的社会责任信息(Cowen,1987)。第三,自愿性披露程度与公司利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Bernard和Raffourier,1995)。Bowman和Haired(1975)发现业绩与自愿性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乔旭东(2003)和封思贤(2005)的研究结果均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与公司盈利能力正相关。由于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在国内和国外都上市的公司比仅仅国内上市的公司会自愿披露更多的信息(Ferguson,2002。在中国,同时发行境内和境外上市股票的公司更倾向于自愿披露信息(乔旭东,2003)。张宗新等(2005)发现净资产收益率高和具有外资上市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实施自愿性信息披露。钟伟强等(2006)发现公司规模、审计委员会的设置与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股权集中度与自愿性信息披露呈二次曲线关系。杨华荣等(2007)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与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显著正相关。刘国亮等(2008)发现发行H股、选用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公司规模与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

1.3 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

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主要有三种:提高股票的流动性、降低资本成本和提高中介信息的关注度。自愿披露信息向市场提供了额外的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更好的评估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现金流量、投资分红的可能性(Wiliam R. Scott,2000),降低企业的风险,从而减少企业融资成本。披露的增多会导致同期的股价显著上升,自愿性披露往往与更大的股价反应有关(Pownal 和 Waymire,1989),引起不寻常的股票交易量。分析师对该公司信息披露评定的等级之间显著负相关(Botosan 和 Plum-lee,2000)。

2 实质性漏洞相关理论的文献综述

2.1 实质性漏洞的概念

根据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在AS5中的定义,如果一项或若干项缺陷有能致使年度或中期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不能有效预防或及时察觉的合理可能时,该缺陷构成实质性漏洞。Ge和McVay(2005)将其划分为账户特定式等九大类,详细说明了每个类型的特征,列举了诸多描述性证据。目前国内对于内部控制中的实质性漏洞进行的专门研究基本空白,但是与之相关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却有不少。李明辉和王学军(2004)发现上市公司缺乏实质性的对银行内部控制的描述和评价,同时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格式随意性较大,缺乏统一性。倪慧萍(2006)发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量差异较大,内部控制正面评价多、缺陷披露不足。戴新华和张强(2006)发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规范、不充分。黄秋敏(2008)发现上市公司缺少内控中存在的缺陷和改进建议的描述,并提出应完善其披露状况。王飞探讨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表现形式,如组织结构设置、监督约束机制、风险管理评估、人员管理方面的问题,建议通过完善稽核审计体系、完善权力约束等措施改进内部控制。罗彬和孔莉(2004)认为我国内部控制薄弱的原因,相比于控制制度的缺失,更多的则是制度执行中的人为失效,反映企业与控制相关人员的素质、品行、企业文化等控制环境方面的基础缺陷。由此可以看到,无论是现有的国内政策还是现有研究,尽管都涉及到了与“实质性漏洞”相关的“缺陷”概念,但都未明确指出“实质性漏洞”这一概念,由于这种理念的缺失,使得我国上市公司尽管面临严格的监管,但相关内控体系中的“漏洞”信息却不为市场和监管者所知。因此,明确“实质性漏洞”这一概念对于上市公司有效防范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2 实质性漏洞的影响因素

Krishnan(2005)最早发现了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广泛存在的直接证据,她发现1994-2000年间可报告条件(包括实质性漏洞)出现的频率与审计委员会的质量负相关。Doyle,Ge和McVay(2007)对779个样本公司的实质性漏洞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那些规模小、成立时间短、成长速度快、财务状况不佳的公司更有可能存在内控的实质性漏洞。对于实质性漏洞披露的影响因素研究,Ge和McVay(2005) 发现一项实质性漏洞的披露与经营复杂性正相关,而与公司规模(如股票市值)和公司盈利能力负相关。Andrew J. Leone(2007)发现内控漏洞披露的影响因素有组织结构的复杂性、重要组织变化以及在内控系统方面的投资等。

3 文献评述

国外对于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的研究比较广泛,理论和实证研究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国内关于实质性漏洞这一概念尚处于空白阶段,对于这一信息披露更是日后值得大力探讨的领域,特别是实证研究方面。未来研究方向:第一,投资者对内部控制的需求可以区分为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现有的研究大部分从满足外部需求的角度展开,其中政府监管部门在推动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刘玉廷,2001),但是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企业内部对于内部控制信息的需求,特别是忽视了股权投资者的需求,所以可以从内部需求角度对内部控制信息需求进行实证研究。第二,信息披露可以区分为自愿性和强制性,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要求没有强制性信息披露严格,对于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研究甚少,可以通过比较两者的理论基础、影响因素、披露动机以及经济后果的异同,来深入认识这两种不同披露方式对于资本市场的不同作用,为监管者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第三,实质性漏洞作为国外兴起的一个全新概念,至今在我国尚处于研究空白阶段,特别是对于金融业这样的特殊行业,风险高,社会影响巨大,实质性漏洞的影响因素如何?应当如何确立实质性漏洞的披露机制?国外研究也尚未作出回答,所以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可以填补空白。

参考文献

[1]林斌,饶静.上市公司为什么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基于信号传递理论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9,(2).

上一篇:论集团公司构建全面预算管理框架及其意义 下一篇:论当前建设监理工作问题及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