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科知识树的构建中共同成长

时间:2022-10-20 08:11:24

在学科知识树的构建中共同成长

“学科知识树”是指以树形图等形式表述一门学科的知识结构。我国有关“知识树”的研究以魏书生20世纪70年代末“语文知识树”的研究和应用最具代表性。近年来,构建“学科知识树”在中小学校得到广泛重视,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山东省高密市自2008年开始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师生共建学科知识树”活动,经过两年来的探索,在教师和学生中普遍形成了积极绘制知识树、有效使用知识树的风尚,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都得到了明显提升。

一、加强宣传和指导,提高师生共建学科知识树的热情

构建“学科知识树”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具有重要意义。但2008年初市教研部门在对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调查中发现,能够在教学和学习中主动、有意识绘制或使用过“学科知识树”的人数不足5%。为了提高师生对构建“学科知识树”重要性的认识,市教学研究部门于2008年3月下发了《关于开展中小学学科知识树构建与使用的通知》,对学科知识树构建的意义、学科知识树的类型及绘制技术等进行了解释和说明。让教师认识到,以“学科知识树”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可以减少教学的盲目性,使教学目标更为明确,教学方法更为科学;让学生认识到,绘制、使用知识树可以更加系统、条理地掌握知识,达到把书由厚读薄的目的。为了增加师生对“学科知识树”的感性认识,教学研究部门还制作了“学科知识树”范例,下发给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师生共建学科知识树的热情很快被调动起来了。

二、遵循“教”与“学”的规律,师生共同构建学科知识树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做合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高密市各中小学本着科学、实用和高效的原则,开展了师生共同构建知识树活动。教师在“教前”构建知识树,重点是对教学内容的再加工,旨在导学;学生在“学后”构建知识树,重在过程,旨在增效。

1.教师构建知识树

教师构建的知识树主要包括学段知识树、学期知识树和单元知识树三种类型。构建知识树时,按照教师教学的规律,遵循“学段知识树――学期知识树――单元知识树”的顺序,由宏观到微观进行构建。

(1)构建学段知识树。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的集中培训学习期间,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对整个学段的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进行再学习、再研究,从学段上整体把握教材、疏通教材。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学科知识点内在联系的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把整个学段的内容分成几个“知识结构段”,然后再根据各个“知识结构段”的内容,分工构建,最后形成的就是学段知识树。

例如,在构建数学《代数式》这一学段知识树时,数学教师们首先对初中《代数式》的知识体系进行了分析,发现初中《代数式》知识体系包括四个板块的内容:初一上半学期的《整式的加减》和下半学期的《整式的乘除》,初二年级的《分式》,初三年级的《二次根式》。接下来,教师们通过集体研讨,建立起了涵盖初中三年学习内容的《代数式》学段知识树(见图1)。通过构建学段知识树,教师们认识到了《代数式》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在构建学科知识树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教师在初一构建这一学段知识树时,可让学生提前系统了解什么时间学习该学段的什么知识;初二教师构建该学段知识树时,既能让学生及时回顾已在初一学习过的本段知识,又可使其展望初三需要学习的该学段的知识;初三教师构建该学段知识树时,可以使学生全面、清晰、系统地了解本学段的所有知识,又能使其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完善该学段的知识,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学习效果。

(2)构建学期知识树。

在每学期开学之初,在学段知识树构建的基础上,由年级备课组长组织,采取“先集体研讨,后分工合作”的方式构建各学科学期知识树。期末结束时,根据知识树在平日教学中的使用情况,由备课组长牵头,其他教师参与进行整合完善,最后形成完整的学期知识树。(见图2)

(3)构建单元知识树。

单元知识树需要在单元授课之前进行构建。每学期初,由各年级备课组长制订详细的单元知识树构建计划和实施细则,每个单元指定一个教师负责构建。首先由该负责人针对自己通研教材的情况说明建树思路,提供单元知识树模式,对单元知识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知识树所反映的教学重点、难点、易错点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和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之后,备课组成员相互交流,互相帮助,补充完善(见图3)。构建单元知识树是落实集体备课和同伴互助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构建知识树时,要求全体教师不拘泥于格式,要结合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创新性地设计,既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又要具有实际教学意义。

2.学生构建知识树

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根据对所学知识的重温和再现,构建具有个性化的知识树。学生构建知识树有助于其理清知识脉络,主动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能力。学生知识树可分为课时知识树、单元知识树和学期知识树。在构建时,按照学生学的规律,遵循“课时知识树――单元知识树――学期知识树”的顺序,由微观到宏观进行构建。

(1)构建课时知识树。

教师在每堂新授课结束后,让学生在小组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把每节课的学习内容以知识树的形式整理在课堂笔记本上,课后做为作业继续完善。

(2)构建单元知识树。

每单元学习结束后,教师利用本单元(或章)的最后一节课,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全体小组成员参与讨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和其内在联系,找出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及典型题例。然后作为一项常规作业让全体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画出单元知识树,在下个单元上课前以小组为单位上交任课教师。

(3)构建学期知识树。

学期末总复习时,在学科教师的帮助和点拨下,让学生对本学期所学习的内容按照知识进行分类,打破章节的限制,在小组成员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构建学期知识树,达到促进记忆、高效学习的目的。

三、建立学科知识树交流应用机制,提高学科知识树效能

为了进一步发挥知识树对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高密市各中小学通过开设知识树专栏区、反馈区、精品区以及网上专栏区等形式,建立起知识树交流应用机制。

1.开辟知识树专栏区

在教室内设有学科知识树专栏区,各学科在上新单元课的前一天,由课代表把教师构建的单元知识树张贴在指定的学科知识树区域。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认知一下本单元知识树的内容和知识框架结构,以及重、难点知识等,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在学习本单元时,学生可以提出对单元知识树的修改意见,由课代表汇总上交任课教师。专栏区的单元知识树,根据学习进度,由课代表适时更换。

2.设立知识树反馈区

单元学习结束后,由课代表收齐学生构建的知识树,上交任课老师,教师将其作为学生的常规作业及时批阅。批阅时,教师针对学生构建知识树的框架结构、知识点的联系及典型题例中出现的问题,写出反馈意见和改进措施,然后张贴在反馈区,让学生对照反馈意见和改进措施进行再修改、再完善。学生知识树由学生本人保存,在阶段性复习时进行重温,以提高复习效率。

3.设立知识树精品区

学校组织开展学生优秀知识树评选活动,由教研组长和部分优秀学生组成评委团,对学生构建的知识树进行评价,评选出优秀的知识树,张贴在校园知识树精品区。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参观学习,从中感悟到知识树的益处。同时,学校对获奖学生颁发“优秀知识树构建者”荣誉证书。

4.设立网上知识树专栏区

教师构建的知识树的电子稿及时通过校园网上传到网络中心,由网络中心整合、汇总后再到学校网站上,供师生随时上网查阅使用。

四、学科知识树构建活动,为高密市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效益注入了新的活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1.学科知识树的构建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在构建知识树的过程中,通过对教材和课程标准再学习、再研究,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增强了对教材重点、难点、衔接点的认识,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一位多年任教初一、初二的数学教师曾对学校领导说:“通过对整个初中阶段数学教材的再学习、再研究和知识树的构建,使我对初三数学教材的理解更加深刻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握得更加准确了,训练题难易程度的设计更加有信心了。”

2.知识树构建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生在知识树构建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个性特长,找到了一种快捷、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了学生对单元、学期及全学段学习内容的系统归纳、梳理和掌握,增强了合作构建、协作学习的有效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位学生在学习笔记中写道:“作为一名初三学生,面临着即将到来的中考,需要复量的学习内容,总会感到吃力。而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知识树,我直观地将所有知识统一起来,一目了然,对于掌握不够扎实的内容也可以及时发现,加以补充。可以说,一张概括了重点内容的知识树,减轻了我复习的压力,更为迎接中考奠定了信心。”

(作者单位:山东省高密市教科院)

上一篇:探寻“著书立说”之道 下一篇:弘扬传统文化 滋补学生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