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5-28 10:04:10

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

如今,电视、报纸、广播、互联网,音像制品、图书杂志、电影和手机短信等媒介技术几乎无所不能地全天候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毫无限制地满足媒介受众的视听感官需要。一定程度上,媒体已经成为继学校之后成为大众的“第二课堂”或“看不见的学校”。

伴随我国传媒业的迅速发展和媒介环境日益复杂,媒介及传播的信息对教师的学习、工作、生活乃至思维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同时也凸显出了一些问题。为此,对于有别于一般受众的中小学教师而言,媒介素养教育亟待加强。

一、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相关概念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的概念属地地道道的舶来品。1933年,英国学者ER•利维斯(ER•Leavis)和丹尼斯•托马森( Denys Thompson)发表《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一文,首次提出了“媒介素养”这个概念,目的是唤醒人们面对以电影为首的大众传媒带来的流行文化的批判意识,呼吁维护传统价值观念和精英文化。

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官方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介入,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开始形成规模,很多国家都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内,并陆续开发出许多教学模式及课程教材以供学校教育使用。现在媒介素养教育逐步走向终身教育。

1.媒介素养

美国学者认为,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1]英国学者认为,媒介素养必须包括“阅读”及“书写”媒体,因此,“媒介素养”一词是指为了使用与诠释媒体所需的知识、技术与能力。[2] 我国学者指出,“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正确地判断和估价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3]

概括地说,媒介素养是指身处信息时代的人们在具备读写能力的同时,所掌握的认知、解读各种传媒信息的能力。现代人不仅要具备听说读写能力,还要拥有解读广播、电影、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信息的能力。即拥有对各种来源信息的认知、反馈、取舍、质疑、提问和制作的能力,以及对身边新近发生事件的感悟和判断能力。媒介素养不仅包括接受媒介产品的能力,而且包括用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看待传播媒介的内容和建设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总之,媒介素养与道德素养、法制素养、科技素养等一样应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的社会素养,它是信息化社会人们必备的一种素养与能力。

2.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是20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以及拉丁美洲、亚洲部分地区顺应时代要求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旨在指导人们正确理解、准确选择,合理评价大众传播信息,并成为有创造性的传播者。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使现代公民加深对大众传播资源的理解和享用,并使其具有一定的媒介批评能力,能够更多地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一言以蔽之,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培养公众媒介素养的教育。我国台湾学者认为,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们两种能力:“释放”(liberating)和“赋权”(empowering),最终建立起“健康媒体小区”。[4]

3.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

香港传媒教育学会主席张志伦博士认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包括了解传媒产业,解构传媒语码,学习欣赏传媒出现的讯息,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视野。[5]

我国尚处于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起步阶段,总体而言,我国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能力较弱。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要使教师了解不同媒介形式的特征和信息制作过程,能够自觉掌握个人接触媒介的量和度,清醒地认识媒介带来的“”与“不足”;二是让教师批判地解读媒介信息,诸如媒介对现实的再现、媒介的商业性与价值观;三是使教师能够有效地使用媒介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媒介发展与完善自我。

二、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基本状况

1.我国大众媒介特点分析

与我国经济日益不断发展相生相伴,我国大众文化传媒业发展较快,各种报刊杂志不仅种类齐全数量多、发行量大,而且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像北京的《新京报》,广州的《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南风窗》等都以思想前卫、观点新颖,善于捕捉与深度报道社会热点问题见长而成为我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主流媒体。由于经济日益发达,我国电视、互联网的普及率逐渐提高,诸多省市电视台享有较高的收视率,像广州电视台的“马后炮”“新闻日日睇”等栏目由于贴近“草根”,关注民生话题,敢说真话,敢说实话,受到广大受众青睐,对于教师的生活和工作都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经济与文化体制改革,舆论环境宽松,言论自由,信息传播很快很广。这样的社会环境发展对于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要求非常高。当下我国发达的各种媒介给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但也不容忽视媒介给教师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

2.我国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

作为担负文化传播者重要角色的中小学教师,理应具有高于一般受众的媒介素养,但从笔者对我国部分地区所做的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来看,应然与实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第一,大多数教师,尤其是大学毕业在10年以上教师,应该说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是“先天不足”,他们在大学期间既没有必修也没有选修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因为当时我国的师范大学或学院没有开设诸如此类课程。

第二,大多数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尚未对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有足够的重视,对于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无教学计划、无课程安排、无专题培训、无考核评价。

第三,不少教师对于媒介及媒介素养教育认识存在偏差。笔者在访谈中发现,多数教师承认媒介对自身的工作和生活有相当深刻的影响,然而只有少数教师认为自己会受到媒介的左右;不少教师认为媒介素养教育重要,却认为自身没有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还有的教师认为使用媒介是为了消遣娱乐,他们对于利用媒介来辅助教学和完善发展自己认识不足。

第四,教师对大众媒介所带来的海量信息判断、辨别能力不足。笔者调查发现,有的教师在主动寻求或被动接受媒介信息时,缺乏对信息应有的甄别与判断能力,他们认为,只要是媒体传播的信息,一定是正确、可接受的。有的教师人云亦云,如当“范跑跑”“杨不管”等媒介信息铺天盖地时,不少教师从众跟风,对信息没有自己的判断。个别教师没有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过滤与筛选就用于教学中,譬如语文教师,把一些观点偏激、内容需要商榷的文章直接从报刊杂志上摘录下来作为范文下发给学生;英语教师,直接从国外网站上下载一些含有消极内容的阅读文章给学生阅读等。

第五,大多数教师对于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学生如何获取和如何利用媒介信息缺乏必要的指导。当“快男超女”“芙蓉姐姐”“犀利哥”“凤姐”和“富士康十二跳”等信息大量充斥各种媒体时,许多学生好奇、茫然而无所适从时,不少教师却在袖手旁观,没能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干预与恰当的引导,没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这些信息而免受或减少这些信息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加强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对策

直面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笔者认为,加强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可采取以下基本对策。

首先,把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工作重视起来,把此项工作当做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从专项经费拨付、培训计划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考核评价等逐一抓严抓实。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组织开展培训工作。借鉴国外有益经验,教师媒介素养教育培训可采用正规与非正规两种途径,培训者对媒介素养教师主要采取提供咨询、指导、合作,研讨班等形式进行。学校可定期与不定期邀请专业人士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与开设专题讲座、论坛,也可安排教师自学。有能力的学校还可组织力量开发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校本教材,使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

其次,发挥网络优势,建立媒介素养教育资源库,设计和开发支持平台。媒介素养教育网络平台本身就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它既可方便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资源获取、及时沟通,也能对教师培训过程和效果进行动态的跟踪与评价。复旦大学主持的媒介素养研究中心、中华传媒学术网等开设了媒介知识及媒介素养知识普及栏目,还提供有丰富的案例等影像资料,教师可以从此类网站获取基本的媒介素养知识,以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水平。

再次,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有赖于教师自身的积极参与而不是一种单向的灌输式的“教育”。所以,教师在日常生活与教学实践中要自觉主动加深对不同媒介特点的认识,逐步培养自我正确认识、合理利用媒介、批判地接受媒介信息、不断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能力。

教师职业决定了与普通媒介受众角色不同,教师要通过各种路径积极修炼自己处理信息能力,力争成为积极的知识建构的参与者;要借助各种媒介引进新信息、新观点;要引领与指导学生筛选、过滤媒介信息,鼓励学生对媒介质疑问难,努力对学生实施媒介素养教育。

参考文献:

[1]Elizabeth Thoman. Skills and Strategies for Media Education [J].Education Leadership, 1995,56(5).

[2]大卫・白金汉.媒体素养――素养、学习与现代文化[M].北京:巨流图书公司,2006.

[3]张冠文,于健.浅论媒介素养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3,(13).

[4]林承宇.健康素养教育的认知与行动――从识读烟品讯息到戒烟行动的研究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0).

[5]毕玉.境外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究[J].新闻界,2008,(1).

(作者单位: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中学)

上一篇:视觉素养\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 下一篇:知识的客观性与教学的间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