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与思考

时间:2022-10-20 07:31:16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与思考

摘要: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但还有出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培养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以培养具有创新性人才的目标下,研究生教育必须以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核心,制订出具体的措施,逐步提高创新能力,从而推动研究生教育更加全面深入的发展。

关键词:创新能力;措施;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061-01

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2005年印发的《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是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担负着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制订符合研究生培养实际的合理措施,完善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对于积极营造创新氛围,强化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从2000年开始进入到快速发展时期,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有关数据,2000—201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从121386增加到538177人,10年间增加了4.43倍。与研究生规模发展速度相比较,研究生的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提高速度显得较为缓慢,普遍表现出“四个简单”:一是简单移植,只是对他人方法的应用和重复;二是简单揭示表面现象,没有深入研究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三是简单延伸,只是进一步证实他人的工作;四是简单推理,只是采用一定的实验,证实已知的结论。

一、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

研究生是通过严格程序选拔的优秀人才,他们入校时已经具备了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个体因素,经过三年的培养之后,他们之间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了解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对解决差异产生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可以分为个体和环境。个体因素主要包括:智力、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人格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制度、导师、经费、氛围和课程学习等方面。

人是环境与主体性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环境是个体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的个体形成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除了个体的内在因素之外,还在于环境中的一切事物通过人的感官引起个体心理变化,逐步树立创新意识,从而使培养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国内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表明,一个开放、民主、自由、充满活力、鼓励创新、求新求异的环境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而一个封闭的、保守的、僵化的环境则会压抑创新人才的成长。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生教育环境是影响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

二、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的措施

研究生教育可以选择和控制其环境条件,有效组织和利用环境中各种有利于创造性发展的因素,调节和控制环境中不利于创造性发展的因素,形成一个有利于研究生创新的环境。

(一)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服务于创新教育

制度通过正负激励权(也称奖惩权)和资源配置权使组织的成员共同遵守某些特定的规程和行动准则,从而为完成既定任务或目标提供保证。要根据教育法规政策来制订制度和实施办法等制度,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有效的促进创新环境的营造,从而正向激励主体创新的内在动力。

(二)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支持研究生创新活动

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研究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没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目前,由于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导师和学校研究生提供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的机会和经费缺口很大,这在客观上导致研究生只能从事低水平重复研究,无法进行创新研究。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用于支持研究生创新活动,开展系列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活动,包括:国内外访学、资助优秀学位论文研究、经常举行学术论坛和奖励创新科研成果等。激发研究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热情。

(三)进行研究生教学的改革与规范化管理

研究生教学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教学质量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要注重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允许研究生跨院系、专业选课,拓宽知识面,为建立各种知识结构之间的关联创造条件;在教学内容上增加学科最新成果、发展趋势和研究方法等,并随着研究的进步和形势发展不断进行调整更新;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体作用,以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研究性教学为主,采取讲授、启发、讲座、探讨等多种教学方式。加强研究生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对研究生教师的教学监督,要求教师以树立创新教育观念为先导,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将创新教育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

(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促进创新能力培养

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培养过程中,导师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教育意识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创新人才培养对导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导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和道德品质,而且要与研究生加强沟通与交流,用交互性理念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在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下,让研究生更多参与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非常重要,培养单位要创造条件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到研究生导师队伍中。完善导师的业绩评定制度和聘任制度,打破博导终身制的局面,让导师队伍具有足够的活力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黄飞跃.谈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3):48.

[2]肖鸣政.博士生创新素质的教育与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8):14.

[3]孙朝.研究生创新能力特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8).

[4]王得忠,胡荣.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因素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6):22.

上一篇:浅析中小投资者的投资策略 下一篇:“以人为本”理念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