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填土过程中穿堤箱涵分缝变形控制技术

时间:2022-10-20 07:22:12

浅谈填土过程中穿堤箱涵分缝变形控制技术

摘要:介绍泵站穿堤箱涵(自排涵、压力涵)填土过程中分缝变形控制技术措施,针对罗隐泵站穿堤箱涵填土过程中分疑的变形,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手段有效的将箱涵分缝处的变形量控制在设计允许范围内。

关健词:分p 变形 控制观测

中图分类号:TU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概况

罗隐排涝泵站主要建筑物有主泵房、压力涵及自排涵,压力涵及自排涵均为穿堤建筑物,箱涵地基均采用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复合地基进行处理。

压力涵涵闸准段内部尺寸均为4.0m×3.0m(宽×高)的双孔涵洞,外部尺寸为9.8m×4.2m,墙厚0.6m,每段箱涵长14m;自流涵箱涵段沿水流方向坡降i=0.002,内部尺寸均为3.5m×4.0m(宽×高)的双孔涵洞,墙厚0.6m,靠出水闸室段箱涵长为11.86m,其余箱涵长均为14m。分缝处采用双层止水,内侧为橡胶止水,外则为铜片止水,分缝材料为三油两毡塞填沥青麻绳。回填土方高程由-0.9m至13.1m,共14m高,回填土方工程量4.3万立方。

图1 压力涵及自排涵断面图

2.分缝变形控制技术措施

由于穿堤箱涵施工时易受施工重力、堤身土方回填时的侧压力、土方的重力不一等施工影响造成不同程度的沉降位移,进而导致分缝缝宽变形过大,出现堤身开裂等重大安全隐患,必需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消除施工影响,控制缝宽变形量,在罗隐泵站箱涵施工中就采取了及时建立变形观测网、土方完成后涵边两侧土方均衡上升、控制堤身土方回填厚度、涵边土方采用人工打夯等有效的技术措施,将缝宽变形控制在设计允许 (20mm)的范围。

2.1箱涵施工程序

箱涵施工包涵了测量放样CFG桩基施工箱涵钢筋安装模板、止水安装混凝土浇筑堤身土方回填完工。其中堤身土方回填主要是指箱涵两测土方回填及涵顶堤身土方回填。首先填筑自流涵两侧,填筑土料运至自流涵左右侧开挖边坡坡顶后直接倒入工作面,推土机铺料,待自流涵填筑至平齐压力涵底板时,开始压力涵左右侧填筑,填各涵涵顶时,先将各涵的一个标准段填至涵顶高一米后修临时施工道路,填筑土料运至工作面附近,反铲挖掘机转运,推土机铺料。土方镇筑施工程序为填土推平碾压检测刨毛洒水填土的循环作业。

2.2控制措施

2.2.1、及时建立变形观测网

箱涵施工时及土方回填时,由于受的自重、施工重力、及回填土的挤、压力的大小也不一样,箱涵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位移,进而造成缝宽变形过大,所以施工时应及时建立变形观测网,及时对缝宽变形进行观测,掌握变形缝变化趋势,变形过大时,立即采取控制措施进行处理。控制网的布置应满足观测的需要,以本工程为例,在每节箱涵的分缝处及箱涵中部布置位移、沉降观测点。

图2 箱涵分缝处设置位移、沉降观测点

图3 箱涵中部设置位移、沉降观测点

2.2.2、箱涵完成后两侧回填土方均衡上升

箱涵完成砼施工后,两侧的土方回填必须在箱涵砼达到设计强度时才开始,土方回填时两侧土方不同步施工的话箱涵两侧受力不一,易造成箱涵水平位移,而扩大缝宽变形,故箱涵两侧回填土方必须保持均衡上升。在罗隐泵站自排涵、压力涵两侧土方回填时,采取了以下的措施确保回填土均衡上升。

①建立高程控制点

在箱涵两侧竖向每隔1m,横向7m,在箱涵中部及分缝处标示出高程点,在进行回填时严格按照相同高程同步施工,保证两侧上升高度一样,均衡上升。

②箱涵两侧同一高程同步施工

为了保证箱涵两侧同步施工,左右两侧施工的人员、机械配置一样,在左右侧各配置YZ18压路机一台,D60P推土机一台机,两侧回填时铺土厚度保持一致,保证同一高程同步施工。

图4 箱涵两侧土方回填同步上升

2.2.3、控制堤身土方回填厚度

堤身土方回填的厚度也是产生综缝宽变形的一个重要因素,回填土方太厚则不易压实,压实不到位,回填后产生不均匀沉降,对箱涵侧成不均的侧土压力,产生缝宽变形,回填土太薄,易对箱涵产生机械伤害,故土方回填施工时,先进行碾压试验,确定土方回填的厚度、碾压遍数等指标,施工时严格按试验结果进行铺土碾压,以本工程为例,在回填前做了碾压试验,并用试验结果指导施工,碾压试验确定的最大铺土厚度为50cm,碾压遍数为6遍,施工时设立标高尺,铺土时参照标尺铺土厚度控制在45cm~55cm,碾压遍数6遍。并做填土记录。如下表1

表1 铺土厚度、碾压遍数统计表

2.2.4、涵边土方采用人工回填

在箱涵周边的0.5m范围内的土方由于机器械不能压实到位,易造成局部较大的不均匀沉降,故在涵边0.5m处的土方回填应用人土回填,在涵边0.5m的范围内人工采用蛙式打夯机进行了夯实。

图5人工采用蛙式打夯机夯实

图6夯实后的效果

3.箱涵分缝沉降位移观测

观测网布置完成后,土方回填时每上升1m,就进行一次沉降位移观测,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土方上升速度,土方回填完成后每半月观测一次,在堤身回填完成试运行半年后,各节箱涵的分缝最大变形量为16.5mm,比设计允许的20mm小3.5mm。

表2 罗隐泵站压力涵伸缩缝变形观测数据表

4.结语

穿堤箱涵在施工过程中、土方回填过程及后续工程的施工中,易受施工影响出现缝

宽变形过大,导致堤身开裂,造成安全隐患,

故在施工,注意施工程序,采取合理技术措施能消除一些施工影响,降低变形量。同类型的施工可以参照利用这些技术措施。

上一篇:刍议当代建筑结构设计的问题 下一篇:地质勘查在金属找矿中的重要性和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