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教育下高中数学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2-10-20 07:14:57

浅谈新课改教育下高中数学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伴随2007年黑龙江省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传统的教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为了更好的贯彻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的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而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有创新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是现代化数学教学的趋势,也是高中课改的趋势。从斯纳金的“程序教学法”,布鲁姆的“掌握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法”到我国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原则”,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法”,顾冷沅的“青浦经验”,上海闸北八中的“成功教学经验”,都强调了学生创新的思想和意识。因此,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创新意识。数学教学应对创新思想的培养加以重视和提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处理和解决的问题。下面通过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关于培养创新思维的看法与体会,与大家交流。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应知道什么是创新思维?《新大纲》明文指出:创新思维是对自然界和社会的教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教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的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新,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对教师的要求:(1)教师的基本功要扎实,广博的专业知识;(2)教师具有驾驭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3)教师具有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主要依据下面三个途径:问题教学,变式教学,研究式教学。

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课堂教学中要注重问题的教学,以问促思,以问促创新思维的培养

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年轻时在学校当教师,特别鼓励学生向老师提问,他总是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从而获得主动发现问题的机会。

1、问题的来源及选择:教师应知道学生在预习中发现书本的问题,收集大家思考的错误问题,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所提出问题作为问题的来源:例如,“角的概念的推广”的内容,我们用时钟拨快,拨慢的区别来作为问题,从而引入角的新概念。

2、讲究问题呈现方式:对于问题,教师应把它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最好能由学生根据情境自己发现问题,将发现的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展示问题的过程,因为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来讲,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3、问题的解决: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式:独立操作还是集体研究,小组讨论?是先独立研究再相互交流,还是带着问题看书自学?这与所研究的问题的难易程度有关。通常的做法,教师尽可能的让学生参与活动,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数学交流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及时在学生活动中及问题解决后进行小结,将触发思维的因素进行显现,将引导思维的方法,策略进行提炼,让学生分析把握,为今后创新思维打下基础。

二、课堂教学中注意例题的选择及例题的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教师对教学中的例题的设计和选择,要有针对性;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延伸出更多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教师正在教学的例题分析中要注意问题的变更,诱发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教师要善于对例题变化,并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某种近似于探索的体验,去发现数学中的真理,让学生体验数学创新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教师要通过对例题的变化,例题的解答教学,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利用有形和无形的活动,激发学生的认识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归纳、猜想、转化、提出新的观点和新思想。

三、教学中要注重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和探索

新课改下的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就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它是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的方式,从数学的角度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参与性、创新性;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包括:强调师生共同构建学习内容;强调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强调在活动中探索研究,围绕主题搜索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的实践,特别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地位;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直接的、有效的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充分给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提供自由遨游的空间。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所言:“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其实,任何一个课程活动的实现都离不开教师,师生双方都是课程活动的主体。学生正处在认知心理、情感心理的发展阶段,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大部分学生对于自主学习需要一个适应过程,适当的引导能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学习方式的转换、更好地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责任将更为重大,教师不仅面对知识,更重要的是面对“人”。

总之,教师通过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个重大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共同研讨、交流;教师要鼓励、重视学生的创新,对求新、求异的学生大加赞赏,对于不成功的思路,也应充分肯定、鼓励,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被激发,学生的创新才成为一种可能。

上一篇:行为主义理论与学生管理 下一篇:关于数学课兴趣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