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素质培养

时间:2022-10-20 07:09:32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素质培养

【摘 要】本文论述了基于网络环境下以网络资源为依托的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素质培养策略,从英语教学改革、教辅材料的电子化、网络资源的管理、利用及网络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组织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讨。

【关键词】跨文化素养 培养策略 高职英语专业 网络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0-0020-02

中国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往往注重语言能力而忽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跨文化交际中,除了语言能力外,尚未清醒地认识到有关别国的历史、政治、风俗习惯等非语言方面的知识所带来“文化逆差”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跨文化是与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网络国际化密切相关的。跨文化素养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传播意识及能力等,随着世界各国的交往、合作越来越广泛,文化因素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文化本身,政治、经济合作以及民间交往均含有文化元素。文化上的相互理解,构成一切相互理解的基础。

一 背景与现状

中国开展各层次英语教学有许多年了,基于学生重语言能力忽视文化素养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许多学者意识到跨文化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据调查表明,中国对于大学生的跨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起于20世纪80年代。20多年来,发表的该领域论文数量越来越多,研究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但大部分的研究均仅限于跨文化交际领域,重心仍然在语言的交际手段方面。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趋势正朝着意识培养、能力培养和跨文化教学手段方面发展。如1989年邓炎昌、刘润清的双语对照著作《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该书主要讨论了词语的文化内涵和非言语交际;1987年贾玉新的《跨文化交际学》,从文化与交际的角度出发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时表现出来的种种差异,生动、深刻;1999年陈申的英文著作《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从历史的角度考察我们在外语教育中对文化教学的态度,又从国外对外文化教学态度的对比研究中创造性地提出外语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文化创造力等。在长期的语言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中国的大学仍然重视应试教育,轻视文化输入,特别是高职学院,由于入学门槛较低、学制较短、城乡教育差异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显现出“快餐”式教育特点,学生的文化素质,特别是跨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客观所形成的文化环境造成了主观条件上的差异,对跨文化素养的培养有很大影响。当前针对如何运用网络资源,激发高职学生在课堂及课后进行自主跨文化素质的提升,将语言学家的习得理论用于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研究还是不够深入的。如今电视、网络是大学生获取跨文化相关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络的覆盖率越来越高,也给跨文化的学习与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跨文化素质的培养不仅具有教育意义且具有社会意义。

二 研究的理论依据和意义

在乔姆斯基“语言习得机制”论的基础上,美国语言学教授克拉申建立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克拉申认为:“成人发展外语能力有两条性质截然不同、相互独立的途径。”而针对以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形式主义语言学中语言符号系统与具体的社会交际以及具体语境相脱节的现象,以拉波夫为代表的社会语言学家通过对实际语言的调查得出的结论是脱离社会现实的语言研究即使不是误导性的也是非常片面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以形式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的基本假设为理论指导,以语言习得等方面为主要教学和研究内容,同时从事语用学、语篇分析、认知语言学等应用语言学具体领域的教学与研究。文化含有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以及社会道德和民族特性等因素,是一个社会长期以来形成并积累下来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跨文化在这些方面有着许多迥异性。虽然语言是一种交际手段,但只重视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手段作用是不全面的。跨文化素养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传播意识及能力等,是跨文化意识、跨文化学习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传播能力等能力的综合体。充分了解、学习和具备跨文化素质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与利用,而且对于培养健康的身心有着积极的实际意义。

三 跨文化素质培养的策略

1.强化教师跨文化素质培养的理念

跨文化素质包括文化与交际的关系、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语用与文化、非言语交际与文化、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隐蔽”文化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等。文化又含有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以及社会道德和民族特性等因素,跨文化在这些方面有着许多迥异性。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在明确课程目标方面要求老师要有跨文化理念,在制定教学内容与进度时根据每章节的不同内容把相关的跨文化内容填写进去,使每一位老师在教学中做到目的明确,在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有意识地强化跨文化部分的内容。

2.搭建校园网精品课程平台

几年中,我们已搭建了英语精读、外贸英语函电、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翻译、英语听说、英语国家概况和求职英语等课程的教学和自主学习平台,其中外贸英语函电、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翻译成为省级精品课程。英语听说、英语国家概况和求职英语等课程已建成院级精品课程。同时整合本专业各课程的教改成果和资源,建设课程网络平台,为教师在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提供了时空便利,扩展了教学手段,给跨文化素质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

3.成立实验班级

虽然语言是一种交际手段,但只重视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手段作用是不全面的。跨文化素养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传播意识及能力等,是跨文化意识、跨文化学习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传播等能力的综合体。充分了解、学习和具备跨文化素质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与利用,而且对于培养健康的身心有积极的实际意义。在实施跨文化素质培养策略的研究中,我们把本校2011、2012级商务英语和应用英语的班级作为实验班级,在听说读写译、外贸英语函电、英语国家概况和求职英语等课程中加大跨文化部分的内容,课前给学生布置思考题、课中提问、课后组成学习小组撰写小论文等,还建设了课程网络作业平台,学生定期上网完成规定的相关作业。

4.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和手段

跨文化素质培养首先是意识的培养,进而是策略的制定、方法和手段的实施。高职教育学制短,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薄弱,自主学习能力差。为解决这些难题,我们在每学期初都会制定各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考核方法及内容。把听说读写译、商务英语听说、外贸英语函电从传统的考试形式改为上机考试,在考试内容中加进了一定比例的跨文化内容。在英语国家概况和求职英语课程的考试中,对学生以小论文和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考核,这样可以考核和检查学生跨文化素质培养的情况。此外,在期末考试中还加进了各课程的技能测试,其中除考核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外,重点考核的是学生把语言技能与跨文化内容相结合的情况。

四 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客观上受到学制、学时、教室的局限等影响,在主观上受到学生基础较差、学习自主性较差、生源区域性产生的差异性等影响。在研究过程中,由于不断建设校园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并丰富其内容,为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解决了客观上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强化了网络和数字化教学,使教学资源得以丰富,同时有效教学策略的制定也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强化了合作式学习,解决了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差、生源区域性差异等问题,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资源丰富、实用性和操作性强的平台,加强了教师和学生在外语教学与语言学习中跨文化意识的学习、培养与渗入。

五 结束语

本研究从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素质培养的现状和美国语言学教授克拉申建立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出发,揭示克拉申假说在中国背景下的不完整性,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在与大量的目的语和母语接触中吸收语言材料,形成双语互动,从而造成了母语迁移现象及文化迁移现象。运用连接理论,强调语言知识和现实世界的相互作用;运用丰富而有趣的网络资源,激发处于隐性不自觉学习状态的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在专业学习和文化学习上建立显性连接,促使其建立跨文意识的培养、提高跨文化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从而实现跨文化素质的培养。

在现有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基础上,我们应用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理论,利用网络教育教学手段并整合本专业各课程的教改成果和资源,更加丰富了跨文化意识、学习能力培养等内容,使跨文化能力的研究不局限于应用手段,更注重意识形态的建立与跨文化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扩展了横向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中外文学修养,以此帮助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同时在资源库建设过程中,还加强了网络教育理论研究,特别是网络学习理论及网络教学设计,引导了教师验证教育理论采用及教学手段实施的正确性,帮助改进教学工作,提高了教学质量,探寻运用网络环境对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培养初步跨文化学习与交际能力及跨文化素质培养可操作性的有效策略进行了积极尝试。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陈申.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4]胡文仲主编.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5]胡文仲主编.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上一篇:低段字词教学心得 下一篇:民办高校表演专业学生大学英语情感教学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