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C3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2-10-20 06:15:05

基于IC3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摘要:本文论述了高职学校从计算机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岗位群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职业需求出发,把技能素养的训练和全球ICT教学考核标准相结合,引入IC3模块化教学方式,采用国际化、全球标准测评平台训练学生的做法,突出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IC3国际认证)的密切结合,切实提升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优势。

关键词:IC3;计算机课程改革;ICT

1研究背景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社会需求下,我们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将其转化成相应的课程目标,进而选择必要的课程内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是课程改革。

目前,国内高职学校的计算机教育大多以学科为导向,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为主体,以应试为基础,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课程体系主要考核的是知识点,学生的应用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根据Microsoft公司一项针对全世界企业实施办公应用技术能力的研究调查结果显示,一般工作者对办公软件的实际运用程度只达到20%~25%,微软办公自动化软件推广与实际应用的目的就是增强个人的办公执行力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然而这个目标并没有实现。究其原因,是我们对学生的信息化办公和办公自动化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滞后造成的。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应该体现出系统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应该紧跟技术发展步伐,及时更新和补充最新的技术动

基金项目:教育部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基于全球ICT教学与考核标准的融入”(项目编号:jzw59010838)。

作者简介:高雅群(1977-),女,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智能信息处理等。

态,使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学到最新内容。以微软办公软件国际认证及IC3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全球标准认证为平台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正好满足了以上需要,弥补了传统课程体系的不足。

2改革的基本思路

当前,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工作在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已成为国家培养国际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计算机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果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以及知识更新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缺乏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只能使学生完成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缺乏适应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深化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的改革,必须从教学模式,特别是课程体系的改革入手[1]。

IC3是一套国际通用的计算机标准,是全球第一个计算机综合能力认证。主要包括三大领域,分别是计算机基础概论(Computing Fundamentals)、计算机关键操作(Key applications)和在线应用(Living on line)。IC3推行的发展模式与全球ICT能力课程标准是由来自19个国家的主题式专家(包括行业/企业代表、教育专家代表和资讯专家代表等)组成的全球信息素养咨询委员会研讨制订的全球化IT教学标准。

基于IC3的课程体系追求的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而非学科架构的系统化。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目前正处于“学科体系的解构与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结构构建”的关键时期,“工作过程系统化”凸现“革命性”甚至是“颠覆性”的课程理念[2]。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必须打破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将“工作过程的学习”和“课堂上的学习”整合为一个整体,将职业资格研究、个人发展目标分析与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结合在一起[2]。因此,课程改革基本思路应当实现三个转变:

(1) 教学标准和评量标准。根据信息核心能力面向的应用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和方式,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融入全球ICT教学与考核标准。参照全球信息素养专家委员会制订的国际化IT教学

标准,将现有的计算机课程进行优化。按照国际化标准,将原有课程体系划分为若干职业技能训练模块,实行弹性的课程规划体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利用微软办公软件国际认证及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全球标准认证为平台来训练学生。

(2) 融入工作岗位实际知识与技能操作案例。实现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的转变。运用全球ICT教学标准,使本校计算机课程与国际接轨。

要重视对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里所说的“能力”,除计算机专业知识所涉及到的能力外,还包括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内的软实力[3]。世界考试评鉴机构认为:IC3是最完善的计算机基础教程,它激发了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使学生能轻松掌握和领悟其他高级的计算机知识。

在实验和实训教学中,除加强每个模块的课堂实践环节外,还应根据工作流程和学生的实际,设置大量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练习和课后实训课题,使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同时推进,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整合度,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运用知识解决工作岗位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和创新的空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及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3) 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密切结合。学生可参加国际权威的标准认证――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考核全球标准化认证(IC3认证)。在以往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由于受用人单位对学历证书要求的影响,许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都以理论考核学生的学习水平,使课堂教学多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的实习只是验证理论的正确性、熟悉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和编制调试简单程序,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本质上偏离了高职教育的轨道。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不再停留在毕业证书上,还要求他们必须具有权威部门颁发的计算机证书和其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实践证明,通过认证考试考核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于启发学生思考、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竞争力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与传统的课程体系相比,基于IC3的课程体系具有如下特色。

图1基于IC3的课程体系特色

3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3.1教师教学

3.1.1教学设计

以办公软件课程为例,将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转化为适合教学、具有教育价值的学习任务。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划分为四个等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专家级,编写4个学习领域课程大纲。填写《项目类型和实施步骤分析确定表》、《子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分析表》、《各子学习领域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分析表》、《学习领域课程知识传授和行动分析表》、《按难度级别分的学习领域知识传授的优化表》、《学习资源汇总表》、《学习领域课程大纲》。具体实施过程由分层备课、教学策略分层、分层辅导、作业分层、检测分层、教学质量指标分层等部分组成。

3.1.2一体化教学方法

一体化教学,就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衔接,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其内涵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

例如,在“办公项目实践”这门课程中,教师以办公操作基本技能和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设计了实训项目“策划一个电子产品展销会”,学生的子任务包括:综合利用办公软件进行项目的计划、管理和跟踪;制作展销会的宣传手册;利用办公软件制作海报及演示文稿;针对展销会完成相应公文的编辑和发送;利用办公软件完成展销会场地布置的草图和详图以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等。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来提出要求或示范,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实际操作。这种教学方式具有高度的仿真性和实践性,学生在干中学,边干边学,学与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能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课与实习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

3.2课程建设

3.2.1从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出发,关注“行动知识”

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序化予以全新的诠释,摒弃“惰性知识”而关注“行动知识”[4],掌握对行动至关重要的应用性知识。具体来讲,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办公自动化方向、信息管理方向日常工作所需要掌握的技能就是办公软件的综合应用,包括文档编写、数据分析与统计、制作演示文稿及项目规划与管理等。课程开发过程中关注的行动知识包括小型项目管理能力、宣传海报制作能力、文档处理能力、场地布局能力以及不同项目演示文稿的策划、制作和展示能力。

3.2.2按照职业成长规律编排课程教学内容

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对岗位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安排课程内容,实现能力的逐级提高。综合考虑工作过程的顺序,按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专家”编排教学内容,使学生的认知过程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3.2.3按照实际情景设计学习项目载体

课程改革后,每门专业课程均按照实际工作情景设计学习项目载体,并针对不同难度等级的学习领域设计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我们解构原有的基于知识储备的学科体系架构课程,重构基于知识应用的行动体系架构课程,将工作过程要素凝练为实际情景,并以此为载体,培养学生普适的职业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竞争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3教学评估

学生学习后,可以参加微软办公软件国际认证、IC3计算机基础综合能力认证。IC3提供了完善的考核体系,根据信息核心能力面向应用的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和方式,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融入全球ICT教学与考核标准。我们参照全球信息素养专家委员会制订的国际化IT教学标准,将现有的课程进行了优化。例如,整合后的课程体系融入了最新的ICT标准,将原有课程体系划分为若干职业技能训练模块,实行弹性的课程规划体系。在相应的办公软件课程中以证代考,如果学生获得了微软办公软件国际认证或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全球标准认证,可以替代相应课程的考试。

我们还鼓励学生参加大赛,我院学生在2008年和2009年的MOS大赛中取得二等奖和三等奖的好成绩。参赛的学生不仅在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方面全面提高,而且增强了学习自信心,在课程设计、实训与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中体现出良好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协作精神,往往能起到带头作用,受到教师们的好评。这种以国际竞赛驱动的实训教学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课程改革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的模式,课程体系设置突出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密切结合(学生可以取得国际IC3认证),使学生触类旁通,将提高能力和满足个性化需求密切结合,切实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竞争优势。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本研究融入了全球ICT教学与考核标准,以微软办公软件国际认证及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全球标准认证为平台,以职业需求为目标,完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

通过基于IC3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

程改革,可有效优化学校课程资源,在有限的课时内发挥课程的最大作用;可优化课程内容,让学生充分地学以致用,并合乎先进企业对实践能力的要求。IC3国际认证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职业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为相关专业课程结构的改革提供了思路,使之更加适应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需求。

研究针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习领域进行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在学历教育基础上培养学生普适的职业资格,给学生提供参加全球国际化标准认证的机会,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4.2后续研究的思考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研究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应用价值的选题,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涉及的内容是方方面面的。如何切合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信息核心能力,需要不断进行研究。我们关于后续研究的思考主要有以下三点:

(1) 在课程结构设计上,将职业工作流程作为一个整体化的行为过程进行分析。除了根据企业对人才信息素养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外,还应训练其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使其同时具备计算机技术硬底子和应用软实力,成为现代企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2) 在培养目标中,将IC3的弹性课程规划和多元化培养目标相结合,强调创造能力的培养。

(3) 在国内,关于将国际化教学模式和全球标准测评平台融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也是目前实证研究较少涉足的领域,探讨通过国际认证带动教学改革,并着力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科学完整”的学习过程,将是未来研究推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丁桂芝,赵家华,孟祥双,等.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7(23):87-92.

[2] 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 戴建耘,丁桂芝,袁宇熙,等.对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大学毕业生信息核心能力与国际水平差异的实证分析与反思:以MOS Word Specialist为测评平台[J].计算机教育,2009(9):147-155.

[4] Tony puter Science Educating in the 21st Century[M].麦中凡,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上一篇:访问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见闻及启... 下一篇:“数据结构”课程实验环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