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盛:我们不想做锦上添花的事情

时间:2022-10-20 05:11:15

汶川地震是超常规的,即使我们这些专业做灾害救援的人,在面对它时都是措手不及的,你根本不知道当时要做什么。

以前做项目的程序是:先考察,然后写报告,领导审批后拨款给合作伙伴比如民政局,让他们购买物资,我们再参与整个过程,项目执行的主体由他们来完成。

但这个大灾我们就无法使用老的模式,第一在当地找不到合作伙伴,第二很多合作伙伴办公室都没有了。

汶川地震是超常规的,即使我们这些专业做灾害救援的人,在面对它时都是措手不及的,你根本不知道当时要做什么。

我们一开始的想法是让乐施会的物资尽快到灾区去,于是就拿我们手边几万块的出差费先去买一些物资。

当时整个灾区都被统一管辖,根本没有一个头绪,我是第一次到四川,购买物资就是靠志愿者:他们帮我们租车、帮我们带路、到荷花池买东西。哪个批发市场可以买到盐、油、大米、矿泉水这样。

第一个志愿者是我们16号去买救灾物资时候认识的。当时我们走下在成都住的如家,正好有几台私家车开来看看可以帮什么忙,就有人开了部越野车在那边。

正好我们想打的去批发市场,就跟他聊,发现正好他想做些义工的活动,他很高兴我们要他的帮助,就跟着我们忙了两三天,采购物资、免费搬运。

我们在房间门口张贴了乐施会的logo,住在对面有个记者看到说他认识的一个人能帮助我们,就把电话给我。

到第二天。他(志愿者)就开车过来,之后连续半个月一直帮我们的忙。他有两台车投入我们的工作,后来我们找运货的卡车司机也好、询价也好,都通过他的社会资源,很多志愿者也是通过他的渠道招募过来的……就这样,零零总总我们的志愿者最高时候达到20个左右。

现在回过头来看,从14号一直到25号,才结束这种非常非常忙乱的状态,变得有秩序起来。18号物资开始到前线。当时很多机构把物资交给政府就走了,但是如果不谈判,他就把你的货放到仓库里去了,这些物资其实就进入大海找不到了,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下去、发给谁了,都搞不清。所以一开始物资没到以前,我就要跟他们谈判,说我们有多少物资到你这里,你要做一个派发计划给我:想派发给谁、什么标准。做完我才跟你谈。

要求一,优先满足弱势群体的需求,当然弱势群体的定位也要谈;第二,在当时来讲,要政府单独为一批物资报花名册的话是很困难的,我们必须要提前说好:这批物资不进仓库,我的物资交给你派发,要有个名单告诉我谁得到了。这些要求在5月初非常难,25号以后就比较简单了。当然有些地方(谈得)比较辛苦。这跟每个地方政府的开放度、工作人员本身的态度和我们的谈判能力是有关系的。

到了6月、7月在理县和茂县建第一所板房学校时,我们的决策机制已经到了这样一个状态:只要需求提出来、确认,后勤就去询价,看哪个公司能造;我们会联系教育系统选点,根据学生数、老师数做一个调查。同时做,两边如果同时结束,那么板房公司就去做设计,我们就把接下来的直接交给他们。

实际上非常简单,相当于一个很普通的采购过程。只要信息是通畅的,对我们来说就不是困难,最大的困难在于渠道和信息不畅。

7月和8月我们做了灾后重建的规划评估。我们有一个调查团去灾区,跟当地政府一个个谈,定位是我们不能做锦上添花事情,我们要做一些救急的,这也跟乐施会“农村社区”的定位有关系。

当时我们了解到每个灾区的学校医院都非常抢手,被对口支援的地方、一些企业、基金会认购了,那我们就没有必要做了:如果是路,乡镇以上的路都被当地政府规划了;民房我们也不好做,每户给的补贴国家是有标准的,如果我们导致标准不一样的话,很容易激发当地的矛盾。当地政府给我们反馈工作的盲点是,村子以下的工作基本没有列入规划。

那一个村里有什么困难呢?建房缺资金,国家会给两万左右的补贴;学校也有人支持了;还有卫生室;但村里的路、桥、轮椅设施、还有很普遍的地震把水管震坏了,这是他们最需要的。

很多老百姓得不到资助就只好集资自己把路给弄平整了,水先架起来,但做得不规范,我们想让这个工作更实质一点。后来9月我们成立了项目办公室,就开始做了小型基建项目,累积有10个项目。七八百万吧。

现在老百姓一直忙着找钱建房子,整个重建乐施会也已经投入1.58亿元这样,但住进房子后老百姓们就要投入精力去赚钱了。我们今年下半年就会开始做一些生计的项目,提高灾区百姓可持续生计的能力,扶植他们的产业,养猪、提供他们小额贷款、让他们做种植业、养殖业。

“5・12”后的中国纪事之文艺

地震需要诗歌疗伤,表达爱、救赎和感恩。山东作家苏善生震后用10分锄完成了《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震后14天,《有爱相伴――致2008汶川》出版。震后一个月,《撼动的情与魂》和《天堂之路》义氮《诗刊》和《诗歌与人》出版“抗震救灾”诗专号,但山东作协副主席王兆山的“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一词中“纵做鬼,也幸福”引发强烈争议。之后还有《大地之殇》、《受伤的杜鹃花》、《中国龙》、《隔不断的亲情一海外华人四川地震诗词选》、《大爱无私――抗震救灾诗词选》、《泪花光芒万丈》、《汶川诗抄》:四川书画家张幼矩作诗30首纪念“5・12"地震1周年。

汶川地震题材影片陆续上映,包括:《512汶川不相信眼泪》(首部抗震救灾纪实电影)、《妈妈别哭》(首部汶川地震情感电影,曹桂千执导)、《人民至上》(陈真执导)、《五月的声音》(总导演熊郁、导演李传锋)、《前方后方》(根据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抗震故事改编)、《生死时刻》、《生命的托举》(根据老师救助学生的众多新闻报道改编,刘魁执导),《惊天动地》(反映救援部队事迹),《决战汶川》(以军警医和记者为主角)。

《春之祭》有了汶川现代舞版本:四川歌舞剧院的陈秋琳和法国编舞家海蒂・玛莱姆合作编排的《春之祭》,基于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音乐,纪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

罗大佑、李宗盛、周华健和张震岳组成的纵贯线乐队,在2009年4月18日晚的北京工人体育场演唱会上,演唱了灵感来自汶川大地震中的感人事迹的新歌:《亲爱的Bab》。国内其他为赈灾而创作的歌曲还包括:《手牵手一起走》、《相信》、《爱与希望》、《生死不离》、《星星和我睡不着》。

以汶川大地震为题材,至少诞生了7幅超过51.2米的油画、国画和书法长卷。

上一篇:聂晨:我们见识了杨柳村民的创造力 下一篇:李天平:我希望,五到八年后,村里户均年收入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