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时间:2022-10-20 02:51:20

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摘 要: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强调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以人为归宿的精神,它是高度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一种思想态度。它体现的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这种传承与弘扬体现在从中华民族数千年生生不息的文明史中去吸取精华,融化为新时期的民族文化精神和道德观念,从而推动人的精神进步和社会的现代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做了明确具体的规定。

关键词:阅读教学;培养;人文精神;途径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人文精神的培养更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现代社会不仅需要学生具有科学知识和技能,还要有优良的美德、高尚的情操、善良的心灵、丰富的情感、自强不息的性格与和谐的心态。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渠道和途径有许多,重点阐述通过阅读教学培养人文精神。

一、在教材中挖掘人文思想

小学语文学科是最具有人文特点的学科,课本中入选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通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科学整合,有效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教材从人文教育的角度入手,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有计划地确定各个单元的主题。三个学段的主题各有侧重。第一学段着眼于“爱”的情感培养,使学生感到世间处处有爱,并以爱心来面对世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例如,爱国家、爱学校、爱家乡等等。第二学段着眼于学生的自我完善,学会做人,为其终生发展培养良好的品质。例如,善于理解、为人善良、讲信誉;勇于探索、努力创新等品质;具有较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第三学段着眼于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其高尚的人格和审美情趣,敦促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阅读教学将一篇篇蕴涵丰富人文情感的美文带到学生面前,引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同时品味情感,提升认识。

二、利用经典课文进行人文情感的熏陶

教材中有大量的课文都具有道德感染作用,比如,歌颂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理想、情操,关心群众的课文《飞机遇险的时候》等;歌颂古今中外科学家、名人刻苦学习、顽强拼搏奋斗的课文《一定要争气》等;歌颂革命先烈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的课文《飞夺泸定桥》等,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利用这些教材对学生进行高尚的思想品德教育。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发挥语文学科对学生价值观的德育渗透作用,增强阅读教学对学生文学情感方面熏陶、感染的作用。

三、利用教材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育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美的事物是人们最乐于向往和接受的,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课文字里行间充溢着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美。有描绘美景的文章,如,《桂林山水》《美丽的小兴安岭》等;有刻画美的人物形象、体现人物特点的文章,如《晏子使楚》《曼谷的小象》等,这些课文都是我们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在引导学生体验美的同时,分辨善恶、是非、真伪,使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审美观。另外,像《小珊迪》等文章都是对孩子们进行“爱”的教育的素材,让孩子们从小学会爱别人、学会感恩、学会奉献,用爱心面对世界。

四、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思想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是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关注整个人类的人文精神的培育,弘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是语文教育义不容辞的义务。教师不仅要有博大的人文胸怀,更应该在教育中倾注人文关怀。人文关怀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课堂学习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学中我们一般采取下面的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前与学生交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初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精读课文,深入感悟理解课文;汇报交流读书收获或感悟;交流拓展延伸。学习语文课本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的三方对话过程。所以,教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与熏陶。

五、把握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

把人文教育的目标纳入教学目标之中,认真挖掘人文教育内容并找出最佳的教育点,把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学生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互动等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最佳发展,进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

时展呼唤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人文精神培养的主阵地在学校,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 吉林省长岭县利发盛镇中心校)

上一篇:与祖辈家长有效沟通的技巧 下一篇:说说学生的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