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浙江文综卷政治试题品读与赏析

时间:2022-10-20 02:24:26

高考浙江文综卷政治试题品读与赏析

2013年高考浙江文综卷政治试题,把鲜明的时代特征、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思辨的学科特色融合在一起,呈现出基础与能力并重、形式与内容俱新、现实与传统兼顾、认知与审美齐步、厚实与灵巧同现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一、动向:紧扣考试说明,坚持稳中求新

1.试题结构简约,形式活泼多样。

首先,试题的类型、结构相对稳定,整体难易适度。选择题中“经济生活”模块3小题(12分)、“生活与哲学”模块4小题(16分)、“文化生活”模块1小题(4分)、“政治生活”模块1小题(4分)、“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模块3小题(12分),非选择题中“经济生活”模块2小问(20分)、“生活与哲学”模块1小问(11分)、“文化生活”模块1小问(10分)、“政治生活”模块1小问(11分),试题结构简约,考点主次分明,比分配置合理,文字阅读减少,与2013年浙江高考考试说明文科综合(政治)“参考试卷”、2012年高考浙江文综试卷基本吻合。其次,试题构思巧妙,形式活泼多样。试题所选材料与学科知识相融,经济、政治、文化素材蕴涵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要求。如第26~27题,简单的“问候的变化”(漫画)则深刻反映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体现了考生价值认知的时代性要求;第29题“基因突变与疾病关系认识”、第30题“现代智能通讯工具的得与失”,再现了考生对现代科技的认知与思辨。

2.命题坚持了稳中求新的策略。

首先,选择题题干表述简洁,题肢设置灵活,首次出现了“一材两用”的漫画型选择题,单一选择与组合选择比例合理(7∶5),干扰肢设置规范、干扰性强,且5个组合选择题全部采用“二二组合”,解答难度略有提升。其次,主观题题型由2012年的2个“是什么”、1个“为什么”、1个“怎么办”、1个“认识评价型”,演变为1个“是什么”[第40题第(1)问]、3个“为什么”[第40题第(3)问,第41题第(1)、(2)问]、1个“怎么办”[第40题第(2)问],解答较难的评价(辨析)题被相对较易的意义题所替代;设问方式均采用“大热点小切口”,热点背景、限制设问、知识指向更加明确。如第40题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主题下,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中”、“对立统一的观点”(生活与哲学)角度阐明“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第41题要求在“中国梦”主题下,从“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生活)角度分析“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政治生活)角度阐述“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基础的重要性”。

二、变化:知识考查突出开放性,能力考查突出思辨性,情感目标考查突出时代性

1.试题在知识考查上突出开放性。

试题在注重基础、主干知识考查的同时,突出考查了知识与观点的开放性。如第24题“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影响”、第26题“漫画:问候的变化”等,直接考查了教材的基础知识;第29题的“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第31题的“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第33题“美国竞选的实质”、第40题的“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立统一的观点”、第41题的“文化与综合国力”“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等,注重考查了学科的主干知识。又如,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影响(第24题)、中国电视剧在国外热播(第31题)、美国选举与控枪问题(第33题)、法国大选(第34题)、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第41题第(2)问]等,用培养世界眼光的角度解读政治学科的命题,突出了知识考查的开放性;同时,命题直面民营资本准入(第25题)、人民币升值(第24题)、生态保护(第40题)、和平发展[第41题第(2)问]等现实话题,不回避得失矛盾,体现了观点立意的开放性。

2.试题在能力考查上突出思辨性。

如第24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第40题第(1)问图表题解读等生成性试题,答案不再是“现成的、确定的知识”,而是需要由考生在准确完整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的基础上,调用相关解决问题的知识而生成;第28题“‘正能量’与‘微贡献’”、第30题“智能通讯工具的得与失”等应用性试题,突出考查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40题第(2)、(3)问“生态文明建设”,第41题第(2)问“中国梦与和平发展道路”等,既有获取和解读信息的目标和要求,又有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事物、阐释道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目标和要求。尤其是现代智能通讯工具的得与失(第30题)、漫画“问候的变化”(第26题、27题)、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阐明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第40题第(3)问]等,把命题置于现实生活情景之中,处处体现出话题的思辨性,重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倡导理性地应对社会生活实际。

3.试题在情感目标考查上突出时代性。

如第28题“‘正能量’与‘微贡献’”、第30题“智能通讯工具的得与失(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玩平板电脑,我玩智能手机)”、第40题“生态文明建设”、第41题“中国梦及其实现(提升文化软实力与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等,这些体现时代特点的时髦语言或智慧或诙谐,一改以往政治学科“说教”的面孔,让人倍感亲切。而这种亲切正是情感目标达成的起点。

三、亮点:关注社会生活,彰显学科特色

1.试题取材源于生活,紧扣时代脉搏。

命题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教学实际,不回避热点材料,不刻意创设情景。如第24题“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影响”、第25题“民营资本准入”、第28题“‘正能量’与‘微贡献’”、第30题“智能通讯工具的得与失”、第31题“中国电视剧国外热播”、第32题“民众参与网上评选”、第33题“美国选举与控枪问题”、第35题“国际组织作用”、第40题“生态文明建设”、第41题“中国梦”等,既体现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价值导向,又反映了国家重大时政热点问题、重大国际热点焦点问题。

2.试题注重价值引导,彰显育人魅力。

考生阅读试题材料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不仅成为接受知识和能力考核的过程,同时也成为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过程。如第28题“社会‘正能量’与个人‘微贡献’”、第30题“智能通讯工具的得与失”等,有利于考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第32题“民众参与网上评选”,有利于培养考生的参与意识;第40题“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考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第24题“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影响”、第31题“中国电视剧国外热播”、第41题“中国梦与和平发展”等,有利于学生树立开放意识和国家观念等。

四、商榷:命题微有瑕疵,尚待完善改进

2013年高考浙江文综卷政治试题,以例析理、以理示例、事理交融,导向正确,价值显现,但也不乏略显瑕疵值得商榷、完善的地方。一是存在“超纲”嫌疑。如第25题①选肢中的“依法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原则”和③中“市场规律”是指什么?考生一头露水,因为现行教材或考试说明中没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和“市场规律(包括如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等相关知识或表述。二是考查知识点过“近”,分布不够广泛。如第27题“②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第30题“A.对事物的价值要具体分析”(均是该题的正确选项),考查的知识点基本都是矛盾的特殊性及其方法论要求;即使是第31题“C.不同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又具有共通性”(正确选项),虽属于文化生活的知识范畴,但其实质仍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内容,与上两题考查知识点十分相近。三是设问要求与答案设置不相匹配。如第40题材料二中“注②”内容在第(1)问(指出材料一、二反映的经济信息)参考答案中几乎没有涉及或反映得不够充分;第40题第(3)问(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阐明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参考答案只是对“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既对立又统一,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作了具体阐述,与“结合材料”设问要求相去甚远,不利于考查考生思维的深邃性、发散性和知识运用的灵活性。

五、启示:夯实基础,构建网络;关注生活,培养思维

透析2013年高考浙江文综卷政治试题,我们发现,虽微有瑕疵,但瑕不掩瑜,细细咀嚼,启迪甚多。(1)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基础。复习中要遵循考纲和教材,注重基础知识积累和基本技能培养,学会知识梳理和网络体系建构,为有效调遣知识、正确定位解题打下坚实基础。(2)能力立意是导向。复习时要关注多维度思维能力的培养,着重训练获取新知的能力、处理多元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价值引导是根本。复习时要时刻关注社会生活,理性分析社会现实,积极留意社会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热点问题以及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内的新变化,实现社会热点与学科知识、正确价值导向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的有机结合,构建基于生活的思辨平台,拓展思维空间,培育科学精神,提升人文素养。

上一篇:例谈地理“对称性”规律 下一篇:《经济生活》第一、二单元重难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