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肿瘤病人化疗效果的观察

时间:2022-10-20 01:03:43

心理干预对肿瘤病人化疗效果的观察

摘 要:当今化疗已成为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许多肿瘤患者由于对化疗缺乏了解而产生较强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出现焦虑、担心、恐惧等紧张情绪。而影响化疗。为了提高患者对化疗的认识,降低紧张度,增加疗效,我们对103例化疗病人进行心理干预,采用问卷形式,对进行心理干预组(观察组52例)和不进行心理干预组(对照组51例)进行调查,观察记录,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 果:进行心理干预组的焦虑值明显低于不进行心理干预组p<0.01,在化疗过程中进行心理干预组病人的收缩压、脉搏明显低于不进行心理干预组p<0.01。

结 论:护士对肿瘤病人化疗前,化疗过程中,有效地进行心理干预,可明显降低患者的焦虑、紧张和恐惧心理,增加自信心,主动配合治疗,提高化疗疗效。

化疗即用化学药物进行肿瘤治疗。它已成为当今临床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很多肿瘤患者对化疗缺乏了解而产生较强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出现焦虑、担心、恐惧、猜忌等紧张情绪,引起患者生命体征发生变化而影响化疗。为了提高患者对化疗的认知,降低紧张度,提高疗效,2001年1月―2003年11月,我们对103例化疗病人进行心理干预,现将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们选择2001年1月―2003年11月进行化疗的病人103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38例,年龄16-78岁,小学20例,初中47例,高中32例,大学4例。将103例病人采取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52例,对照组51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观察组除常规护理外,化疗前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心理素质及承受能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化疗的目的、意义、化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如何配合等,介绍负责医生的情况,化疗方案,成功病例,使患者对化

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所了解,同时还向患者解释影响化疗的因素,如情绪、睡眠、饮食,教会患者保护血管、口腔、食道、肛周、会阴黏膜,通过交谈、看书等来分散注意力。化疗中护士有意识地抚摸患者的头部、握握手等,表示对其安慰和关心,主动与患者交谈,回答患者提出的所有问题,认真观察用药后血管情况(疼痛、渗漏)。(2)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外,不进行心理干预。

1.3观察指标与统计方法。(1)心理指标。采用SAS焦虑自评量表(SAS)[1],测量病人的焦虑值,测量时间从告卷的形式,指导患者本人或其家属进行填写。(2)血管疼痛指标。2组化疗过程中血管疼痛程度按疼痛评定四分法分为四级[2]:0级(无痛或稍感不适);Ⅰ级(轻微疼痛);Ⅱ级(明显疼痛可忍受);Ⅲ级(剧烈疼痛无法忍受)。(3)生理指标。分别于化疗前和化疗中各检测病人血压、脉搏一次。

1.4统计方法。观察所得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2组病人被告之化疗后和化疗中比较焦虑值,见表1

表1可见,实施心理干预以后,观察组病人化疗中焦虑值明显低于对照表,p<0.01

2.22组化疗病人血管疼痛情况分级比较,见表2

2组比较x2=18.41,p<0.01

2.32组患者化疗前、中血压、脉膊测量结果比较,见3、4表。

结果显示:化疗前2组病人血压、脉膊无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患者在化疗过程中的血压和脉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3、讨论

化疗对肿瘤病人心理反应是影响化疗能否正常进行的一个主要因素。许多患者由于对化疗方案、不良反应、治疗效果不了解而产生担心、恐惧、信心不足等,对住院化疗病人的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中发现90%以上的病人强烈需要了解治疗方案、效果及自己的病情,86.02%的病人对治疗缺乏信心,需要心理疏导,文化程度较高的病人需要也较强烈,且愿意接受各方面的指导[3]。Johnson等认为这种担心是情绪紧张的一种心理反应。Teasolele认为患者的紧张和焦虑往往反应为某些行为改变。护士能及时发现这些改变,给予有效地关怀和帮助[4]。

3.1表1可见,观察组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后,焦虑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护士应根据病人的不同心理反应和行为改变有的放矢地进行护理干预。

3.2表4可见,对照组病人在化疗中的收缩压和脉搏明显高于观察组。这主要是因为焦虑、紧张、恐惧心理可刺激交感肾上腺系统,使体内去甲肾上腺素等释放增加,导致心率增快,周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而且心理反应越强,血液动力学改变越明显。

3.3化疗过程中观察病人用药后血管疼痛程度与病人的紧张程度密切相关,紧张、焦虑、恐惧、缺乏自信心及周围不良刺激(如看到其他住院病人化疗后血管变黑变硬),都可间接影响病人的痛阈,致使患者哪怕是轻微的不适也会出现较强的反应。护士有效地进行心理干预,介绍化疗成功的病人与其交流,增加战胜疾病的自信心,调动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调整其心理环境,减轻心理压力,提高病人的疼痛阈值。护士与患者仅做5min的必要谈话,可使患者镇痛效果持续18h[5]表2结果显示,观察组Ⅱ级、Ⅲ级血管疼痛病人数明显减少,证明心理干预有效。

参考文献

[1]李运贵,临床护理科研原理与方法[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西安公司,1996,222。

[2]曾因明、应诗达,麻醉科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25。

[3]黄艳化、朱艳萍,住院化疗病人教育需求调查分析,护理学杂,2000,15(9):559-561。

[4]何德兰、李香莲,医护心理探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29。

[5]山本良他,术后痛 の 心理学的侧面[J],临床看护,1984,10(5):611。知患者化疗到一次化疗结束,各测量一次,负责护士以问

上一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D3注射液的含量 下一篇:葡萄球菌药物敏感试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