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家安全“添砖加瓦”

时间:2022-10-20 12:32:25

为国家安全“添砖加瓦”

从美对售案到美韩黄海军演,再到日本非法扣留中国渔船,在近来一系列涉及国家安全的事件中,一个较为显著的特点是“舆论的力量”伴随事件的始终,并成为了调节各方张力的重要杠杆。应当看到,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和国家利益的拓展,一些谋求霸权、怀有复杂心理的国家与中国的安全摩擦事件还会频发,而同时,信息全球化的持续深入,“自媒体”时代的高度发达也将赋予“舆论”介入国际争端更高的权力,关注在涉及国家安全的事件中如何科学地进行传播应对显得越发紧迫。

健全机制,确保战略前瞻

涉及国家安全的摩擦事件往往具有一定的突发性,极为敏感的政治性,和较长时间的舆论膨化期。这就要求我们的传播应对必须要打有准备之仗,不能陷于“跟着感觉走”式的仓促应战,仅仅将策略重点放在“接招”、“作答”上,而是要建立一套应对国家安全摩擦事件的传播响应机制,通过科学领导,有效联动,以及丰盈的策略准备,在快速舆论出击、主动设定议题、有效引导媒体、理性释放民意、有力驳斥不实言论等方面协调一致,有条不紊,牢牢把握话语权,确保传播策略与国家战略、外交谋略之间的完美契合。

首先,应当确保战略前瞻。涉及国家安全的摩擦事件虽然通常具有一定的突发性,但并非完全偶然。一些重要的国家战略方向往往也是敏感的舆论热点区。如美对售基本是个规律性的事件,只是强度、具体爆发节点会有不同;又如“天安舰”事件后,应当预判到韩美安全同盟可能会采取一些安全宣示举措;又如海域一直是中日摩擦频发的重点方向之一,等等。所以,具有战略前瞻思维绝不仅仅是政治家和战略家的事,国家舆情和媒体单位也需要较强的前瞻意识,应当在国家重点战略方向上做好充分的知识背景储备、相关的意见领袖队伍建设和充足的舆论应对方案等。只有在科学前瞻的前提下,以有效预判为起点,以健全的应对机制为保障方能做到临危不乱,主动在我。

此外,实时的舆论预警也是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舆论预警就是指在一些重大的敏感事件中,为了避免各种不利舆论的膨化、蔓延,国家通过信息监测、民意调查等方法随时跟踪、把握国内、国际舆论的发生、性质及其发展动向,并借助国家和大众传媒的媒介预警功能,及时予以正向或反向的信息传播“推助”或“反击”,它属于危机管理的一部分。如在这次美韩黄海军演事件中,张力各方间的舆论交锋持续几个月之久,在每个小的时间节点内,当事主体的舆论性质和舆论响度是不尽相同的。如韩国是最先释放“美航母可能进入黄海”的舆论试探气球的;美方有较长时间的沉默期,后又有一段非官方意见领袖的集中发声期;中国官方、学者、民间的声音也在多个维度形成了一个较为复杂的变化曲线。事件过程既有舆论对抗的小高潮,又有单方发声的独角戏,还有相对平静的“冷眼旁观”期。舆论预警就是要对通盘舆论环境进行实时监控,为科学的传播反应提供有力的依据,努力使我们的传播策略既有力,又智巧,做到既可以针锋相对,还以颜色,又可以以我为主,“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通盘擘划,形成多级呼应

分析近来的几次涉及国家安全的事件可以看到,我们的媒体捍卫国家安全的意识更强,反应更加迅速,声音也更加有力,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的媒体作为舆论安全屏障的自觉。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的媒体在话语内容设计上还存在很大的自发性和随意性,还有很多是因应式的“条件反射”,舆论同质的现象也比较严重。

战略学认为,一项战略议程的成功最为重要的是要在各个战略分支与多个战略层次间做出综合性的协调一致的安排,保证各个层次和纵横向之间的相对和谐。在应对涉及国家安全的事件时,对某一小的具体议题在某一具体时间节点传播的成功,并不必然意味着这种积极的结果会渗透进我们对整个事件传播的大战略层面。这就要求我们的舆情部门应当有通盘擘划、宏观布局的方略,要在发声主体、发声时机、发声响度和发声内容等多个维度上全盘布局,巧妙配合,以最终形成传播能量的“聚变”。

通盘擘划集中体现在多级呼应上。多级呼应就是围绕某一核心目标,不同层级的媒体形式和舆论主体相互配合,巧妙搭台,通过变化多端的组合运用,形成“生旦净末丑齐上场”的局面。同时,这种“齐上场”又并非是简单的信息结构同质化,而是要形式各异,却异曲同工,形成类似于“鸟巢”式立体交叉、犬牙相错的牢固传播合力。在应对涉及国家安全的事件时,我们应当坚持“主旋律”和“多样化”的统一。既要保证国家官方立场、态度的主体性,又要为民间表达留有足够空间;既充分表达民意,又要化解官方“冲在前方”的不便。如一些智囊机构的声音,由于其既不存在官方身份的束缚性,又具有普通民众所没有的专业性,其发声内容往往能够引起各方引用、关注;又如草根的声音是民意的集中体现,是当量最大,触摸不到的“舆论原子弹”,这些“舆论民兵”是极有威慑力的。

科学适度,有理有力有节

舆论是政治博弈的调节阀,对事件的发展既可以推波助澜,又能够缓解张力。在涉及国家安全的事件上,我们要用传播的力量为国家的外交加分,就必须要做到科学适度,恰到好处:既要旗帜鲜明,义正辞严,大张旗鼓地宣示我们的正义主张和合理诉求,坚决捍卫尊严,充分表达我们的主流民意,最大限度地赢得国际社会理解认同,对危害我安全利益方形成强大的舆论威慑,同时又决不能图一时之快,在不理性的情绪中话语激进,过度饱和,给对方留有口实,使自己陷于被动。“有理有力有节”依然是我们应当基本遵循的。

随着国家的日益强大,我们的国民和媒体也越来越自信,在涉及国家安全的事件中也越来越积极、有力地表达我们的关切。在美韩黄海军演事件中,这种表现尤为突出,媒体和普通民众为维护国家安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要注意,在未来的日子里,“避免过度”将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一方面,“激进与国家交往无缘”,在牢牢把握话语权的同时,要避免出现“拉满弓”的现象,我们要给国家外交职能部门留有技术处理的空间,同时也要给对方留出台阶,避免使其陷入孤注一掷的境地,要做到舆论的不过度、不饱和,要拿捏好“斗而不破”的艺术。例如,在美韩黄海军演事件中,就有学者认为:中国的舆论反应是十分有力的,但同时也过早、过于肯定、先验性的暗示美国航母会开进黄海,这就使美国陷入了困境,因为美国既不想与中国关系紧张,但也不想被外界认为屈服于中国。另一方面,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事件往往是全球关注的舆论焦点,国际社会正在对中国“听其言,观其行”。在国际政治环境、舆论环境复杂多变的今天,一些国家正期望中国出现激进的言论和不冷静的行为方式,进而以之为把柄来凝聚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敌意认同,唤起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崛起恐惧。我们的媒体绝不能成为他人棋盘上的棋子,我们当然不能指望用沉默不语来换取一片宁静,但也不能授人以柄,加剧国际社会的疑虑不安和猜忌心理。在牢牢把握话语权的同时,我们也要通过充分告知,理性引导,科学释放民意,防止不必要的渲染报道与过度解读,疏导国民的激进情绪,杜绝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和哗众取宠,煽动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

总之,在应对涉及国家安全的事件中,我们的传播策略就是要超越“进攻”与“防御”的二元对立模式,而是谋求“进攻”与“防御”的相互渗透,要如同散文,做到形(手段策略)散而神(中心目标)聚,为国家的政治外交添油加力。

上一篇:精品展柜 第1期 下一篇:智利矿难救援:“媒介事件营销”的典型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