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结构障碍及调整策略

时间:2022-10-19 10:07:05

西部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结构障碍及调整策略

摘要:对“十一五”期间西部民族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发展中凸显的问题以及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劣条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策略。

HTH关键词:HTSS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二元结构;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2)08-0083-04

The Structural arriers and Adjustment Strategy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he Western Minority Areas

LUO Hong-qun1, TIAN Le-meng2, WANG Feng1, HE in3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610500;

2. School of Statistics,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610072;

3. Sichu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Chengdu 610041)

A stract: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e merits and pro lems of the change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this article make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strategy.

Key words: western minority areas; industrial structure; dual structure; pillar industries; core competitiveness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包括西部12个省份中的、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5大少数民族自治区和云南、贵州、青海3个多民族省份。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止2010年,全国人口总数为13.397亿人,西部民族地区人口数为1.8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4.0%。因此,在对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围绕提高核心竞争力,采取合理、有效的调整策略,促进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速整个社会经济总量增长,全面提升社会经济质量。

一、“十一五”期间西部民族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

长期以来,由于地理环境及历史原因,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较高,工业化程度低。“十一五”期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深入,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的调整,朝着合理化与协调化方向发展。

2006年西部民族地区的生产总值为20597.3亿元,2010年达到41891.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5.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9.5%上升至2010年的10.5%,三次产业结构的比值从17.2:44.3:38.5调整至14.2:48.2:37.6。“十一五”期间,全国、东部、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比重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全国和各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整理得

(一)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

“十一五”期间,西部民族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与全国、东部地区呈现了同向变化趋势,都在不断下降,从2006年的17.2%降低至2010年的14.2%,下降了3个百分点,西部民族8省中降幅最大的是内蒙古,2010年较2006年下降了30.1%。2006年,第一产业比重最高的为广西、云南和,其比重分别为21.4%、18.7%、17.5%,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1%)。截止2010年,这3个省的第一产业比重分别降至17.6%、15.3%、13.4%,下降幅度分别为17.8%、18.2%、23.4%,均大于全国降幅的平均水平(9.0%)和东部地区降幅的平均水平(12.3%)。此外,2010年内蒙古、宁夏和青海三省第一产业比重也已降至9.5%、9.8%和10.0%,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2%)[1]。

(二)第二产业比重有较大幅度上升

从表1中可知,“十一五”期间,全国和东部地区第二产业比重不断降低,而西部民族地区却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全国与东部地区第二产业比重从2006年的47.9%、51.9%下降为2010年的46.8%、49.7%,分别下降了1.1和2.2个百分点;西部民族地区第二产业比重却从2006年的44.3%上升至2010年的48.2%,提高了3.9个百分点。其中,广西和第二产业比重涨幅最大,分别从2006年的38.9%、27.5%上升为2010年的47.5%、32.3%,涨幅高达22.1%、17.5%。内蒙古、宁夏和青海三省第二产业比重也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均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2010年,三省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为54.6%、50.7%和55.1%,大于全国平均水平(46.8%)和东部地区水平(49.7%)。

(三)第三产业比重在波动中有所降低

“十一五”期间,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迅速。2006年,全国和东部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88554.9亿元、52451.6亿元,2010年上升至171005亿元、100625.13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4.1%、13.9%,第三产业比重也相应地由2006年的40.9%、40.8%提高至2010年的43.0%、43.9%,上涨了2.1和3.1个百分点。但在此期间,西部民族地区除2009年第三产业比重有较大幅度提升外,其余年份均出现小幅下降趋势,由2006年的38.5%下降至2010年的37.6%,除贵州、云南外,其余6个省份2010年第三产业比重较2006年均有所降低[2],而除和贵州外,其余省份第三产业比重一直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

上一篇:生命大速递 下一篇:浅析现代景观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