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费分配机制对价值引擎黑箱作用的研究

时间:2022-10-19 10:05:00

高校经费分配机制对价值引擎黑箱作用的研究

【摘 要】 大学的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价值引擎黑箱,高校的经费分配机制直接影响着院系学科的生存与发展。高校在赋予每个价值引擎自由控制权的同时,通过绩效考评和激励措施,使每个院系和学科按照学校既定预算目标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实现学校整体价值最优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 高校; 经费分配机制; 价值引擎黑箱; 绩效考评

一、高校经费分配机制与价值引擎黑箱假设

在控制论中,通常把所不知的区域或系统称为“黑箱”,而把全知的系统和区域称为“白箱”,介于黑箱和白箱之间或部分可察的黑箱称为“灰箱”。1956年,艾什比在他所写的《控制论等论》中对黑箱方法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艾什比认为,黑箱问题在各门科学中都是普遍存在的。一般来讲,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着不能直接观测,却是可以控制的“黑箱”问题。

黑箱方法,也称“黑箱系统辨识法”,是指通过观测外部输入黑箱的信息和黑箱对外输出信息的变化关系,来研究黑箱的功能和特性,并探索黑箱的内部构造和机理的方法。黑箱方法注重整体和功能,兼有抽象方法和模型方法的特征。《吕氏春秋·察今》有“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这正是我国古代对黑箱方法的朴素认知。

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以院系为载体的学科是知识和智力资本密集的地方,学科建设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它不仅包括知识的传播(教学),还承担了知识的创新(科研)。高深知识是大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和逻辑起点,许多教育家也坚持认为大学就是探索和传播高深学问(或称真理)的机构,而大学的核心引擎就是学科建设。大学学科在实现自己目标的同时,也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了国家的目标。知识的创新和传播其实是一种人脑的价值创造,具有复杂的运行机理。进行学术研究的院系是学科的载体,是大学发展的价值引擎。人脑努力程度与方向自始至终贯穿于知识创造的全过程,不易被外界所了解和识别,对于财务体制而言,学科建设可以被看作一个整体运作的黑箱。我们可以控制经费的分配和输入,也可以看到黑箱的效果输出;对黑箱的深入探究和了解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当对其机理不完全掌握时,如何控制其作用和形成效果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机制是指有机体内部的构造、功能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效的经费分配机制是获取并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高校经费绩效的形成过程,通常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教育经费的获取,内部教育经费的分配,经费价值的实现和转化。其中,大学获取经费的能力是基础,它可以扩大高校的回旋余地,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事业收入、社会捐赠、社会服务收入;经费分配机制将学校拥有的经费分解到各个学科和部门去发挥作用,它承上启下,对经费价值的实现与转化起着决定性作用;经费价值的转化能力,一方面体现了经费分配的质量,另一方面也要求学校的绩效考评和激励措施不断作出反馈和调整。

从黑箱到白箱,从未知到已知,是一个认知过程。在人类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中,黑箱方法是对未知事物作深入研究的一个切入点。我们可以把高校的经费配置作为对黑箱的输入,把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等绩效成果作为黑箱的输出,从而去探寻高校价值引擎黑箱的作用机理。具体过程如图1。

二、经费分配机制对价值引擎黑箱的协同作用

(一)经费分配面临的问题

1.经费资源总量不足

教育经费是大学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一所大学竞争实力与优势拓展的源泉。建设高水平的大学,离不开经费的优势。大学经费问题,是全球高等教育面临的共同挑战,绕开这个话题,对高等教育的讨论便是不完整的。高校必须寻求多元化的经费来源,并加以有效支配。但我国高校的经费增长正遭遇瓶颈,获取经费的能力和途径急需改观。

一是政府财政拨款增加空间很小。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不足,严重制约着高校的发展,只是到了近几年,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2012年,我国政府大幅提高对高校的生均拨款,教育经费拨款总额将达到我国GDP的4%,但这也仅仅是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虽然比例仍然很低,但再次增长的空间已经很小。

二是大学学费提高受限,大学学费标准的变动受国家控制,教育主管部门规定了学费的上限,这就决定了大学的学费不可以任意提高。

三是社会捐赠尚未成熟,社会捐赠在国外是大学办学的一项重要收入,但由于国情使然,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不能成为经费的主流。

四是服务社会取得的收入,这是目前比较实际的途径。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增强主动获取资金的能力,通过服务社会获得收入,比如教育培训、科技成果转让、服务于国家战略等。

既然高校的经费增长遭遇瓶颈,那么将有限的经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显得格外重要。

2.经费利用效率不高,校内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没有科学的业绩评估机制和健全的激励措施,一方面,教育经费总量不足;另一方面,我国高校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经费支出的浪费现象:如专业设置低水平重复,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资源开发率和利用率低等浪费现象更是比比皆是,经费的利用质量急需改善。如何把重资源优势转变为重能力优势,是我国高校面临的最紧要的问题。

(二)经费分配机制应遵循的原则

经费分配是高校的一项战略管理活动。优良的分配机制,可以承上启下,使院系、学科和项目之间相互配合,有机融合,使学校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这就需要将有限的经费在各种可能的用途之间做出选择,找出学校的短板,运用差异化战略培育学校的特色,促进大学优势学科的创建。在加强部门和项目间协同性的同时,经费分配应不断优化调整,使资金获得最佳的利用效率。按照互为补充的原则,通过有效的分配机制,保证各个分项的经费相互匹配,从而使各种资源有机融合,产生“1+1>2”的放大效应。

高校内部教育经费的分配要形成好的制度和规范,充分体现经费分配的公平与效率。首先应确定分配的原则,如果按照计划配置的原则,就要把内部经费分配到最重要的部门和院系。它与大学的战略目标和办学特色的培育相关联,涉及到大学的长远目标,如社会长久效益和声望,研究型大学更愿意倾向于这种原则。如果按照市场配置的原则,就是把内部经费分配到当前最适宜的部门和院系,体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机制,它更关注大学的近期目标。非研究型大学以及大专类非重点院校更愿意选择此项原则,它们以培养社会急需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毕业生受欢迎程度增大,更利于提高学校的短期声望和效益。

其次是经费分配中的决策权配置。北大蔡元培先生开创的“教授治校”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校长与教授、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利的关系一定要处理好,行政系统包含着大学的管理和服务,学术系统涉及学术、专业和学科。大学的战略计划如果倾向于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那么应该增大教授在学校决策机构中的比例和席位,扩大教授发言权。这样,一是可以保障大学重点学科的建设,增强学校的特色,避免经费的“撒胡椒面”现象,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二是可以实现各学科专业和院系之间的公平竞争,保证行政和后勤全力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三是党委会等行政监督可以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提倡“教授治校”并不是排除财务的控制监督,因为教授在使用经费和购置设备的过程中,可能因缺乏成本意识,导致重复购置和超标建设频繁发生。离开了行政管理和监督,也就离开了资金的成本管理。

(三)经费分配机制的优化与调整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经费投入很重要,但这笔钱如何分配更重要。中国科技大学就是把钱集中用在建设一流学科上,将“211工程”、“985计划”等科研上的几股力量整合起来,共建“理化科学中心”,如今中心已攻克了许多世界难题。所以,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必须选准突破口,集中人力财力,在重点领域有所突破,创造出自己的学术品牌。

经费价值的转化受经费分配质量的影响,但经费本身不会产生效益和效能,只有经过充分的转化,才能实现理想的效果。大学应运用激励、绩效考评等运作机制,使配置好的经费能够被充分有效的利用。经费价值要实现质的提升,就要挖掘潜能,就要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采取有效的转化措施,以财力资本调动智力资本,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财力带动智力,以经费激励人才,把大学办成“知识工厂”,创造经济价值的是人的智能而不是工业能。真正的一流大学,应该能培养出出类拔萃的杰出人才,拥有享誉世界的一流大师和学科、举世闻名的科研成果,而不只是生产文凭的“印刷厂”。而一流大学的形成,离不开经费的高效率转化。

经费分配机制要充分发挥作用,不仅要对预算编制合理优化,还要对价值引擎黑箱进行绩效考评和激励。

1.高校要按照战略目标实施管理,就必须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科学合理的内部绩效评价是学校对院系所、职能部门、教师进行考核并分配经费的依据,学校需要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定期评估。对黑箱输出的绩效评价,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信息收集网络,确保数据信息采集的有效进行。一是建立绩效评价报告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学校将绩效评价的相关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引起各预算单位对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视。二是学校督促各部门对绩效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整改落实,并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以后年度安排预算经费的重要参考依据,视情况考虑该部门以后年度同类项目的经费安排问题。三是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部门年度岗位职责考核的参考依据。

2.激励强化理论认为,如果某种行为的结果得到认可,那么行为主体就会巩固和保持原有的行为。只有对院系学科的目标实现程度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评价,才能保证价值引擎正常发挥作用。激励措施对院系和个人也起着重要作用。激励机制包括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它源自赫茨伯格的激励和保健的双因素理论。物质激励包括对院系学科所需经费的优先满足,以及新设项目的资金倾斜等,它会消除行为主体的不满意,但不会产生激励;非物质因素激励是一种主导的、持久的激励形式。它包括权利激励(赋予管理者管理的权利以及晋升机制)、目标激励(令人振奋的目标前景)、关怀激励、信任激励、荣誉激励和榜样激励等。非物质激励能够调动团队更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校创造更大的价值。

三、对价值引擎黑箱的观察与控制

不同的经费分配机制,不同的黑箱输入方法,势必会产生不同的黑箱输出效果。实践证明,物质具有系统属性,科学研究的对象都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由基本要素组成的动态系统。在这个系统内外,不仅存在着信息传递、交换,还有对信息的处理和控制。

我国古代的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把握病因,诊治病人;市场上,顾客通过观察西瓜的纹理和颜色辨别西瓜的成熟度,这些正是黑箱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同样,学校高层管理者有时不必事必躬亲地深入到二级院系和部门,只要通过对核心评价指标的观察,就可以把握某部门经费转化的效果。

当我们不完全掌握价值引擎的内在规律时,只好预计黑箱输出的效果和目标,通过对黑箱输入输出内容的观察来探究经费价值转化的机理。以黑箱输出的绩效考评结果来对经费分配进行调整,以改善黑箱输出的效果,提高经费转化效率。

相反,如果我们已经掌握了黑箱内部的状况和规律,就可以采用白箱的方法直接干预,进行严格的内部控制。但是同样,学校高层管理者事必躬亲的管理成本是很高的。此时,把白箱当作黑箱来处理,也是行得通的。在集中管理的前提下,财权适当下放,赋予二级部门一定的管理空间,使其拥有较大的自我控制权,留给其发挥才干的余地,既能节省管理成本,又能增强院系工作的主动性和活力。所以说,在“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前提下,给予部门一定的自由控制权,经费包干使用,是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的。

所以,只要灵活运用黑箱方法,就能充分调动人力资源的潜能,大幅提高经费转化的效率,有助于高校战略目标的实现。

四、经费分配机制对黑箱输出效果修正与调整

经过经费分配机制、价值引擎黑箱和绩效输出之间的协同互动,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闭环,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自我修正能力。在经费层层分解落实的基础上,密切观察黑箱的输出效果,不断对经费分配机制作出反馈和调整,才能逐渐提高对经费分配机理的认知程度。同时,也只有通过对黑箱输出的效果进行相应的绩效考评,并对分配机制不断尝试和调整,才能使学校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杜振宇.对高校财务管理中几个热点问题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7(10).

[2] 刘宝存.何谓大学——西方大学概念透视[J].比较教育研究,2003(4).

上一篇:谈现代企业无形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 下一篇:法国会计法规的特色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