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08-24 01:03:02

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评价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对血管内皮的保护和抚自由基作用。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银杏达莫治疗,对照组予曲克芦丁(维脑路通)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变化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14 d后NO,ET,MDA的含量降低,SOD含量升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ADL评分均下降。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能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清除自由基,改善脑血液循环,减轻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病人独立生活能力。

关键词:脑梗死,急性;银杏达莫注射液;维脑路通

中图分类号:R743.33 R28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09-0881-02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病变,银杏达莫治疗注射液作为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随机单盲对照实验的方法,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与曲克芦丁(维脑路通)注射液的疗效,旨在进一步评价银杏达莫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按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并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证实的脑梗死病人60例,随机分为银杏达莫组(治疗组)和维脑路通组(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7岁~75岁,平均62、4岁,其中重型3例,中型19例,轻型8例。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41岁~74岁,平均年龄61、5岁;其中重型3例,中型17例,轻型10例。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合并症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用银杏达莫注射液10 mL、胰岛素4U,加入10%葡萄糖200 mL,每日1次,静脉输注。对照组用维脑路通1g、胰岛素4U,加入10%葡萄糖200 mL。两组均同时用毕奥星15mL加入生理盐水200mL静脉输注,14 d为1个疗程,依病情需要加用甘露醇脱水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14 d后分别采集静脉血检测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4周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

1.3 实验室检查:全部病人于入院当天或第2天清晨采空腹静脉血,NO用硝酸还原法,ET用放射免疫分析法,SOD用邻苯三酚自氧化酶法,MDA用硫代巴比妥法,均按说明书方法由专业技师严格操作。

1.4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评分标准,ADL量表,显效.治疗后量表积分下降≥2/3;有效:积分下降1/3~2/3;无效・积分下降不足1/3。

1.5 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处理均用统计软件包SPSS 10.0分析处理。采用t检验和X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实验室检查结果。

2.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2.3 两组ADL积分比较。

3 讨 论

银杏达莫注射液为复方制剂,每1 mL含总黄酮醇苷0.92mg~1.38 mg,双嘧达莫0.36 mg~0.44 mg。银杏总黄酮具有扩张脑血管作用,双嘧达莫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应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在改善症状、加快神经功能恢复、减少致残率等方面,均有较好的效果。

急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机制较复杂,当脑梗死后由于脑组织缺血缺氧,应激性ET升高,继而引起钙离子内流并产生自由基。脑梗死后由于血管内皮细胞的异常变化激发了大量自由基产生,远远超过机体的清除能力,造成自由基堆积和脂质过氧化反应,形成脂质过氧化物。本研究结果提示,银杏达莫注射液可以降低NO和ET的毒性作用,提高SOD含量,从而有效拮抗过氧化物损伤,清除自由基,保护脑细胞,减少脑细胞凋亡。另外银杏达莫的银杏内酯B具有很强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受体阻断作用,抑制PAF活性,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减少血栓形成和改善血液循环,能有效治疗脑梗死而无明显毒副反应,是治疗和预防急性脑梗死的颇具应用前景的良药。

上一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伴发脑梗死18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湿热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