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伴发脑梗死18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08-05 06:31:22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伴发脑梗死18例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43.1 R255.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09-0910-01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是一种克隆性红细胞增多为主的慢性骨髓高增殖、低凋亡疾病。其外周血红细胞显著增多,并常伴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增高,因而易并发血栓性疾病,尤以脑血管最常受累。PV所致的脑血管病起病隐袭、进展缓慢,临床缺乏特异性,易误诊、误治,死亡率高,因而提高对PV所引起的脑血管病的认识,尽早诊断及时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资 料

1.1 一般资料:对1994年~2007年诊治的18例PV致脑血管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人的诊断及判定均符合文献标准。年龄38岁~76岁,平均60岁,其中男14例,女4例。查体均有皮肤黏膜红紫及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如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等,合并脾大者11例。

1.2 实验室检查:18例病人血液流变学检查全血黏度均增高,其中血红蛋白180 g/L-240 g/L,细胞6.5×1012/L~9.0×1012/L,红细胞比容0.56~0.80,血小板331×109/L-690×109/L。

1.3 头部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基底核区梗死9例,半卵圆中心区梗死4例,丘脑梗死2例,脑叶梗死1例,脑干梗死1例,小脑梗死1例。

1.4 心电图:心肌缺血3例,表现为ST段下降,T波低平或倒置,前间壁及下壁梗死1例。

1.5 治疗与转归:脑梗死病人由于急性期脑压增高,一般不用脱水剂、小剂量阿司匹林、溶栓药物扩血管药物、活血药物等,同时给予放血。治疗原发病,全部采用羟基脲0.05 U/d~0.01U/d治疗,根据血常规情况调整剂量。根据疗效评价标准,17例缓解,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改善,1例加重,主要是PV引起脑梗死没有及时诊断,症状反复发作,且合并心肌梗死。

2 讨 论

2.1 PV并发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PV的血液学特点决定其易并发血栓和出血性疾病。PV合并血栓的概率为18%~61%,由于PV病人红细胞比容和血容量绝对增多,血液黏滞度增高,血流速度减慢,血管内压力增高,管壁营养障碍,引起毛细血管被动扩张、血管内膜损伤等改变,从而诱发血栓形成。另外,一些发生血栓的PV病人同时存在一种或几种自然抗凝物质的减少,这也是血栓形成的原因。本组病人合并脑出血病例,PV引起脑出血的发生率较低,这也符合本组病例的特点。引起脑出血的原因有:PV病人红细胞比容升高,血容量增多造成血管内压力增大,血管内膜受损及血管过度充盈,扩张迂曲,而易致渗血出血;同时可形成小动脉瘤,在活动及用力的情况下引起脑血管破裂出血;骨髓的异常增生引起血小板质量和功能降低,不能迅速形成坚固的正常凝血块;pV病人有凝血时间延长及血块退缩不良,从而导致出血。

2.2 PV合并脑血管病的特点,病人年龄较轻,50岁以下者常见,常有明显原发病征象,如颜面、口唇、肢端红紫,肢端疼痛,脾大等。血常规显示红细胞、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白红胞和血小板也常增多。骨髓涂片检查或活检显示增生活跃。PV合并脑血管病表现多病灶和各种类型的脑损害,以多发性脑梗死最常见。头部CT以多发性腔梗死多见。仅常规治疗神经症状不易缓解,并可在短期内多次卒中发作。

2.3 PV合并脑血管病治疗的特殊性,治疗关键是迅速降低血黏度,防止脑血管病的进展和复发。原发病的治疗是关键,目前一方面采用静脉放血,使红细胞容量降低,症状减轻,每隔2d~3 d放血200mL~400mL直至红细胞数在6.0x1012 g/L,红细胞比容在0.50以下,另一方面化学治疗羟基脲烷化剂以及高三尖杉碱均有一定疗效。PV病人常有血小板增多,但PV病人常存在血小板功能缺陷,多数人认为阿司匹林不能降低PV病人脑梗死的发生率,且有加重脑出血倾向的危险,小剂量阿司匹林可安全用于PV并发脑梗死的病人。PV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是血黏稠度增高,因此,PV合并的脑梗死原则上不用脱水剂或利尿剂,若合并大面积脑梗死或出血可短期慎用小剂量脱水剂。中医活血化瘀药物也有一定疗效。

PV并发脑血管病,早期容易误诊、漏诊,治疗有特异性,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要对病人进行系统规范的体格检查,做必要的辅助检查,特别是重视提高血常规的检查、分析、认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对病人的病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

上一篇:冠心病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双源CT成像相关性研... 下一篇: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