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中的中西文化透视

时间:2022-10-19 08:01:26

隐喻中的中西文化透视

摘要:作为修辞手法的隐喻已无卷不存,无时不遇。然而,在绚丽缤纷的隐喻中,蕴藏着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本文拟从中西不同的文化视角来探讨作用在隐喻中的文化因素。剖析中西文化对汉英两种语言留下的不同烙印。

关键词:隐喻 文化内涵 透视

一、引言

隐喻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是被界定为修辞学中的一种修辞格。然而,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它与社会文化间的千丝万缕的关系。萨丕尔说:“Language is a guide to social reality.” 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认为,语言符号系统是社会符号系统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一种“意义潜在系统”meaning potential。它由三部分组成:音位系统、词汇―语法系统和语义系统,这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实现”realization的关系。语言体现文化,是文化的编码手段之一。语言学家莱斯认为,语言系统受两个结构制约,一个是“底层结构”substructure,即人类共同的生理特征和世界的原有结构,它使人类语言趋向于具有相同之处。另一种是“超结构”或“上层结构”superstructure,即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结构,它导致各民族的语言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差异。

二、隐喻中的文化内涵

1.隐喻中的宗教文化内涵。著名神学家保罗・蒂利希有句名言,说“宗教是文化的灵魂,文化是宗教的形式.”由此可见宗教在文化中的比重及其重要作用是无可否认的。那么,隐喻中的喻体常常体现出特定民族的宗教文化是不言而喻的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与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中分别体现出来世俗与人本色彩和神圣与超越色彩共同构成了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两个源头。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所以,在西方文化中,我们不难觅到希腊神话和《圣经》的踪迹。而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由于深受儒教、道教、佛教的影响,因而我们随时可以发现它们在东方文化中的透。如英语中的Black Friday:黑色星期五,源自宗教节日复活节,喻指大灾大难,凶险不祥以及经济恐慌到来的日子。汉语中与宗教有关的喻体也比比皆是,例如“痴人说梦”:源自佛教,喻指讲的话荒诞无稽;又如“顶礼膜拜”:源自佛教,喻指对人特别崇拜。

2.隐喻的民族文化内涵。著名的萨皮尔・沃尔假说之一的“语言相对论”Language relativity中提到:“言语这一人类活动,从一个社会集体到另一个社会集体,它的差别是无限度的,因为它纯然是一个集体的历史遗产,是长期相沿的社会习惯的产物.”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传统,它们自然而然会反映在语言中.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会用不同的事物表达相同的语用意义。

动物喻体。⑴拦路虎:a lion in the way。“虎”在汉族人眼里是百兽之王,汉语中许多带“虎”字的词语就体现了这一喻义.如“虎门无犬子、老虎屁股摸不得、龙潭虎穴、虎踞龙盘、虎头蛇尾、狐假虎威、骑虎难下、虎视眈眈”。但在英语里,“虎”的地位就被“狮”所取代.众多词语如: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太岁头上动土〉,the lion's share〈最大或最好的份额〉,a lion's provider〈豺狼,走狗〉,lionheart〈勇士〉。

⑵色狼:goat。汉语中用“色狼”喻指“不正经的人”,而英语中的wolf不含此喻义,用goat喻指“不正经的人”。

⑶“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贬多褒少。汉语里有“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癞皮狗、疯狗”等贬义词语用作喻体;而英语中dog却是褒多贬少。在英美文化中,狗是可爱的宠物,是忠实的朋友,如:a gay dog快活的人;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be top dog处于支配地位。

颜色喻体。(1)红色。在汉语文化中,红色可以用来喻指吉祥、喜庆、顺利、成功、进步、革命、美丽、漂亮等意义。如红娘、红火、又红又专、红人、走红、红妆、红颜;而在西方文化中的红色(red)则是一个贬义相当强的词,是“火”、“血”的联想,喻指残暴、流血、激进、暴力革命、放荡、淫侈、危险、紧张等。.如red revenge血腥复仇,a red battle血战,red activities左派激进活动,red alert空袭警报,a red light district花街柳巷,“Is she really so red as she is?”难道她真的像人们所描绘的那样放荡吗?。

(2)白色。在中国文化中,白色可用来喻指死亡、凶兆、腐朽、反动、落后、失败、愚蠢、奸邪、阴险、知识浅薄、没有功名等。如:白色恐怖、举白旗、、白费力、白干、唱白脸、白衣、白面书生;西方文化中,白色可用来喻指高雅纯洁、纯真无邪、正直、诚实、廉洁、幸运、吉利、合法、无恶意等。如:a white soul纯洁的心灵,a white spirit正直的精神,whiteman高尚有教养的人,white market合法市场,a white lie无害的谎言。

(3)黑色。黑色原来在中国文化里只有沉重的神秘之感,是一种庄重而严肃的色调。但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它的喻指意义显得较为复杂,它可以既用来喻指严肃正义,又可以用来喻指邪恶反动犯罪违法等。如:黑脸包公、黑市、黑心肠、黑幕、黑帮、黑名单、黑道、黑店、黑货、黑钱等。在西方文化中,黑色是基本禁忌色,可以用来喻指死亡、凶兆、灾难、邪恶、犯罪、耻辱、不光彩、沮丧、愤怒等意义。如:Black Mass安灵弥撒,black words不吉利的话,Black Man 邪恶的魔鬼,black guard恶棍流氓,blackmail敲诈勒索,a black mark污点,black sheep败家子,black dog沮丧情绪。

3.隐喻中历史文化内涵。由于各个民族的历史经历不同,隐喻中的喻体就自然地烙上了历史的印痕,刻录了不同的历史轨迹。英汉语言中与历史人物或事件有关的喻体不胜枚举,如汉语中:指鹿为马赵高、请君入瓮武则天、望梅止渴曹操、老当益壮黄中、身在曹营心在汉关羽、卧薪尝胆勾践、嗟来之食孟子、才高八斗曹植、无事生非张飞、三顾茅庐刘备等等。英语中:①meet one's Waterloo四面楚歌,喻指惨遭失败源自滑铁卢战役;②Watergate水门,喻指被揭发出来的高层丑闻源自美国总统尼克松选举作弊事件)。有趣的是现代英语中-gate也成了一个表此喻义的构词后缀,如:Billygate比利门,Dabatgate辩论门,Cattlegate牲畜门,Ricegate大米门;③by the grapevine顺着葡萄藤,喻指小道消息、马路新闻与美国大发明家莫尔斯Damuel F.B.Morse,1791-1872发明的电报机有关;④Left wing左翼,喻指激进派自由党源自法王路易斯十六召开的第一次国民会议;⑤Your name will be mud.喻指你将要倒霉了,你将为人们所讨厌mud与“泥”无关,而是因为替刺杀林肯的凶手治病的麦德〔Mudd〕医生的名字谐音而来;⑥an ax to grind磨斧头,喻指居心叵测、另有企图、有个人打算源自美国大政治家大发明家富兰克林少年时代的一段趣事。

4.隐喻中价值文化内涵。 中西不同的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是个体价值观和群体价值观的差异,西方人的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可以追至古希腊苏格拉底的思想和基督教的《圣经》的影响,美国哲学家洛克曾断言,生物个体是自然界的基本单位,社会制度是存在于社会秩序之先,并为利己的目的而行动的个体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Bellah et al.i985:143。美国人认为,人类社会的个体不仅是独立的生物存在,而且是独立的心理存在和社会秩序中的独立成员。个体主义将自我作为社会的文化量子,个体主义的实质就是在个体自我与他人之间划定明确的疆界,在此界线内,自我作为知觉的主体、行动的源端、社会关系中的独立个体、以及对于环境的理性控制者。虽然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也涉及他人,但自我始终保持主体的地位;虽然中国文化也曾经出现注重个体自我认同的道家思想,但随着历史的演进,儒家的群体原则逐渐与墨家的“尚同”观点、法家的“废私”主张相融合,经过不断强化而取得了支配地位,并成为传统价值观的主导方面,使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系统形成了重群体轻个体的特征张岱年等,1994:417。儒家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及“修己以安人”等主张,最终是为了实现群体的稳定和发展。在孔子学说中所倡导的由“仁”与“礼”进而产生出“人和”的价值观,所谓“礼之用,和为贵”,是群体原则在社会关系上的又一体现。由于中国文化中的自我理念并不强调个体的主体性,而是将自我看作宇宙、自然和社会的同构和共同参与者,因此在价值取向上形成了平衡和适度的原则,并且这种原则也体现在人们的行为规范、审美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如英语中有许多表现个人进取、个人力量和个人意志的喻体: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Every man is the architects of his own fortune个人的幸福靠自己.You may have to blow your own horn应该吹自己的号角.The world is your oyster有志者,事竟成.If you lie upon roses when young, you will lie upon thorns when old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而在汉语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许多崇尚社团价值,无我精神的经典喻体,如:“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大公无私”、“人怕出名猪怕壮”、“树大招风,人大惹议”等等。

三、结论

不难看出,作为修辞手法的隐喻已远远超出了自身的定义,它早已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而同时也是一种包罗万象的文化现象,它就像一本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为我们展现了一道不同文化内涵的亮丽风景线,让习者目不暇接,回味无穷。也为习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不同文化的平台,使习者的视野在语言学习中变得更加深遂、更加辽阔。

参考文献:

1.顾嘉祖、陆晟、郑立信:《语言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王恩铭:《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李娅红、齐晓星:湖南工业大学。

上一篇:中国近代留美教育发展历程 下一篇:精神分析学说与超现实主义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