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建筑中的文化隐喻

时间:2022-04-13 06:46:57

寻找建筑中的文化隐喻

摘要:隐喻的思想出现在建筑中并不是近现代才有的事。它早就存在于各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在众多有关在建筑、园林及城市中表达传统文化的方式中,隐喻无疑是比较深刻而广泛的一种方式。在建筑中加入文化的隐喻,不但可以增加意趣还可以提高建筑的品味。园林和城市也是如此。

关键字:隐喻,文化,建筑

中图分类号:X799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隐喻主义作为一种系统的建筑学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才被提出的, 机械主义已经使人们感到乏味和文化的缺失。但是隐喻这种思想很早就存在于建筑中了。无论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还是自成体系的日本文化,亦或是纷繁浩渺的西方文化,都会有意无意的融入在建筑艺术之中。而现代建筑亦将隐喻作为一种重要手段。

二、隐喻的文化价值

在中国的古建筑、园林和城市中都会有将自然、天人合一、礼制和秩序等概念融入其中的例子。古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及建筑的群体空间和谐,这往往与当时的人伦道德和审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营造活动有时是有意为之,而很多时候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日本深受中国唐代时传入的佛教禅宗的影响,禅意的自然朴素渗透到日本人的生活之中,使得日式的房屋、庭园环境乃至各类器具都变得十分简朴,带有克己的禅意。这些元素可能谈不上精美,但却自有一种优雅和深奥之感。

西方建筑大量选用的石材使得建筑的耐久年限非常长,由此保留下许多成百上千年历史的古建筑。漫步在某条百年老街的石板路上,只需看着那些形式有别于现代的建筑而慢慢的体会,就能清晰而充分的感受到隐含在建筑中的历史的沧桑感与厚重感,仿佛昨日重现。它们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是当时人们生活形态的反映,唤起人们对回不去的过去的追忆。

隐喻在建筑中的文化是对于历史的阐释,或是当地人的哲学观的反映,又或是是民族灵魂的体现。隐喻相比于直接的宣扬更容易唤起观者共鸣,触发内心的情感或对人生的领悟。亦能增强当地人对于该地的归属感,也是一种很好的文化的传承途径。进行设计时,在相同条件的建筑中加入文化的隐喻,至少可以增加意趣,提高建筑的品味。园林和城市也是如此。

三、对于文化的隐喻表达

传统文化的隐喻表达总的来说可以分成物质的和精神的两大类。

(一)物质式的表达

物质式的表达对象可以对建筑的形式进行隐喻,也可以就某个重要的特殊的历史片段、历史事件或历史时期的概貌进行隐喻。物质式的表达形式,可以是具象的隐喻,也可以是抽象的隐喻。

1、具象的隐喻

隐喻的加载对象有时是对建筑或者园林的整体象形,有时也将其中的某个比较有代表意义的装饰符号提取出来,以它们来隐喻。这种方法往往对接触与欣赏的观众没有关于文化背景与艺术修养的过多要求,作品所隐喻的对象较为常见,大众对其一般具有广泛的认同性。

悉尼歌剧院的设计首先从外部环境入手,在蓝天白云的掩映下,张满的白色风帆航行在辽阔的大海中。象形的方式也用来处理观众厅周围的木质吸音板,设计者伍重称之为对海中激浪拍岸的隐喻。使观众和使用者无论从外观还是从内部都能感受到这种享受的氛围。

2、抽象的隐喻

我们知道圆的形态常常给人柔和、婉转和饱满等感觉。而方形却是规整、稳定有序的感觉的形象代言。著名建筑师矶崎新的建筑常简化成立方体和圆柱体,利用抽象的几何体来体现建筑的文化特点、个性,或是对个人情感与理解的展示。这比具象的表达更隐晦,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对建筑的意向产生了共鸣。

(二)精神感受的表达

在精神方面的表达,主要通过对某个事物的感觉的表达,对某类情怀的抒发,对某项哲理的认知,对某种意境的阐释及对某地风俗的展现等形式彰显传统文化的特色。

对于“神”的塑造有多种多样的展现形式,手法也更加灵活。比如对于不同空间的营造形式的不同,可以使其具有特定的意义或者给人以另类的感受等。还有是以声觉、嗅觉或触觉等方式对视觉的形象进行补充,以达到全方位、立体式的感知效果。再来就是利用某种材料或者符号等元素对所要表达的“神”的暗示。方法实在很多,我把它们概括为空间营造、多感触发和元素提炼。

1、空间营造

空间作为建筑艺术中最重要的元素和塑造的目的,被设计师看着是最重要的表达对象。空间营造包括组织相应的空间序列,利用变幻的光线营造空间氛围,使用或鲜明或昏暗的色彩制造空间效果,以雕塑和小品加强空间的表述等。

以色列犹太大屠杀纪念馆的整个建筑通过曲折的线性展馆、尖锐的锐角以及不规则的开窗和压抑的空间,让观众在展厅中穿行的时候对锯齿形的空间感到强烈的不安和不适。这样引发游客的强烈共鸣,使游客对大屠杀的痛苦和挣扎感有相似的感觉。在运用抽象的空间的同时借助于光线、色彩、雕塑和文字说明等辅助手段,产生剧烈的刺激,以达到隐喻的效果。

2、多感触发

中国古代许多描写景观的诗句中就有未见其景先闻其声(如瀑布)或未见其物先知其香(如花境)的写作方式。这样多种感官的组合或说使用通感的方法不仅使得画面更加生动,还加强了对所要表达要素的渲染。

著名的伊拉・凯勒水景广场是景观大师劳伦斯・哈普林的杰出作品,分为源头广场、跌水瀑布和大水池及中央平台三部分。这个设计中,进入广场之前的水声以及广场中巨大石块粗糙的触觉等都是对自然的摹写,表达对自然文化的向往。

3、元素提炼

有些元素本身就可以是一种文化的代名词,能浓缩的体现某种文化的价值。如爱奥尼柱式是对女性的隐喻,高大的凯旋门是对君权的隐喻等等。

汉诺威世界博览会上的日本馆就是一例,它提取的元素是日式传统住宅中常用的一种材料――纸。纸这种特殊的建筑材料是为了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而选用的。建筑骨架由再生纸管构成,墙面和屋顶被半透明的再生纸膜覆盖。不仅如此,该建筑模拟了日本传统住宅的意象,是对日本生活文化的一种很好展现。参观者置身其中,可以对日本的生活文化有切身体验之感。

无论哪种方式,都是为了给体验者创造一个可观,可感,可悟的空间环境,使观者对隐喻在建筑、园林或城市中的文化理解和认可。而隐喻的方式比起明喻的方式可能更突出的使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修养的观众有不同层次的理解和欣赏。

四、对于主题的突出

说过表达的对象和方式,怎样才能使表达有突出的效果呢?反复出现,序列铺展,环境烘托,欲扬先抑等手法的运用可能对于主题的突出能起到不小的作用。

比如在某些建筑中对于某一母题的反复使用使观众牢记,以达到隐喻效果的加强。北京故宫建筑群的空间序列有序铺开,在到达整个序列的高潮前采用几组低形制、小体量的建筑围合小尺度空间来衬托将要到来的最精彩的部分。相似的手法在埃及金字塔前甬道的设置上也能找到。这类手法十分丰富,在此就不一一例举了。

五、结语

建筑艺术和建筑学本身是文明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隐喻的土壤――艺术形式亦是当时社会生活情趣与审美观和建筑技术的表现。面对如今民族或者某些集体成员的认同感缺失等问题,加入隐喻的方式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文化更容易也更自然的被大家接受,也使得传统文化被更深刻的认知并难以忘怀。这是我们现代建筑设计参与者的义务。

参考文献:

[1]【英】D.斯科特(著)熊宁(译).极少主义与禅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7.

[2]王新生,林永乐.现代建筑的隐喻主义建筑观[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3.

[3]李峰,刘原平.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5.

[4]王其钧.后现代建筑语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

上一篇:新型城镇化背景村庄特色的保护研究 下一篇:物资管理系统的架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