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与其它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

时间:2022-10-19 07:15:21

比喻与其它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

内容摘要:写作文章,人们最常用的修辞方法是比喻。恰当地运用比喻,能够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如果把比喻与其它的修辞方法结合起来运用,会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呢?本文试做分析。

关键词:比喻 排比 对比 拟人

写作文章,人们最常用的修辞方法是比喻。恰当地运用比喻,能够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如果把比喻与其它的修辞方法结合起来运用,会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呢?我们看下面的例子分析。

一.比喻与排比相结合

文章中运用排比,其表达效果是加强表达的气势。文章中运用比喻,其表达效果是增强形象性。写作时,如果能够把比喻与排比结合起来,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朱自清的《绿》从来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它不仅是一篇写景散文,同时又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作者极尽心力,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写景抒情,盛赞美梅雨潭的“绿”。在这多种艺术手段中,比喻运用是最为突出的。谓其“最突出”,一是说文中比喻运用得多。二是说文中比喻运用得好。

在这诸多的比喻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一处排比用喻:“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皱缬着,像拖着的裙幅;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嫰;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这里作者一喻之不足而二喻,二喻之不足而三喻,构成排比。如此排比用喻,作者心中对梅雨潭的“绿”的无比喜爱之情得到尽情宣泄,酣畅淋漓。

再如舒婷著名的抒情诗《致橡树》。诗的开首,作者用长青藤的攀附、鸟鸣的颂扬、春雨和阳光的一味奉献来比喻一些人的爱情观念。四个比喻句排比运用,达到了从“攀附”、“颂扬”、“一味奉献”多个方面彻底批判不正确爱情观的目的。之后,再赞美橡树像木棉一样平等、坚定地站在一起,不动不摇,从而突出表现了作者平等、独立、互助、坚贞的崭新的爱情观。

由此可见,文章中比喻与排比相结合,能够使抒情更充分,使抒情更有气势。

二.比喻与对比相结合

在修辞方法中,人们最常用的就是比喻。正因为如此,运用比喻也就最容易落于俗套。所以,比喻讲究新颖。那些名家名篇中的运用得好的比喻,无不是新颖的比喻。

对比修辞方法是把所描写的事物与其它事物相提并论,通过比较,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如果在运用对比方法的过程中进行比喻,就可以使比喻新颖,不落俗套。

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先对故都的秋天景物进行细腻地描绘,接着又把“北国之秋”与代表“南国之秋”的“二十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进行比较议论,从而得出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结论。

然而,这“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毕竟是一种比较抽象的说法。为了使人获得具体而深刻的印象,作者对比设喻,说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

这里四个比喻句中,包含着八个比喻。这八个比喻,把“南国之秋”比喻为黄酒、稀饭、鲈鱼、黄犬;把“北国之秋”比喻为白干、馍馍、大蟹、骆驼。作者把这八个比喻巧妙地用四个句子组合起来,一一进行对举。这样的比喻,构成对比,又构成排比,不仅把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具体化、形象化,而且把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的特点突现出来,真可谓是别出心裁,新颖巧妙。

三.比喻与拟人相结合

文章中运用拟人化手法,可以赋予事物以人的思想情感、动作行为,使所描写的事物生动形象,富于情趣,有韵味。如果比喻与拟人相结合,就能够使描写情趣更强,韵味更浓。

《绿》的第二段中,作者在描绘梅雨潭“飞花碎玉般乱溅着”的水花时,先用一个比喻:“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继而,又用一个比喻:“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紧接着,由比喻转而拟人:“——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地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这里,朱自清以“梅花”、“杨花”喻“水花”之后,灵活运用修辞手法,把那飞溅着的水花比拟为一个活泼可爱而又调皮的娃娃,情趣盎然,韵味无穷。

一篇好的抒情文章,作者的感情是不断发展着的。感情发展有高潮,高潮有顶峰。怎样使高潮上升达到顶峰呢?需要借助一定的技巧和方法。这里,就是《绿》中抒情的顶峰。此时,作者把绿比作姑娘、比作“带”、比作“眼”,既是喻,又是拟,真可谓是别具匠心。

张兆华,南阳理工学院教育学院教师。

上一篇:九零年代以来当代小说中的身体叙事研究综述 下一篇: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