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年代以来当代小说中的身体叙事研究综述

时间:2022-09-15 10:31:12

九零年代以来当代小说中的身体叙事研究综述

内容摘要: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当代小说中出现很多身体叙事,即在小说中描写人(尤其是女人)的躯体、生理器官以及生理活动,这些身体叙事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论述这些身体叙事所呈现的美学形态、背后所体现的文化意味、社会历史内涵,揭示其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这对于更好地认识小说中的身体叙事,促进这一研究更深入地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身体叙事 美学形态 文化意味 社会历史内涵

一.期刊论文

1.以女权主义作为切入点来分析女性小说中的身体叙事

这是九十年代以来小说中关于身体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由这一角度出发产生的大量期刊论文在小说中有关身体研究方面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很多这方面的研究都是围绕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九十年代消费社会的形成这一社会背景,以女权主义的视角,去梳理自八十年代以来至今,女性小说中的身体叙事,展现这些小说中呈现的女性身体的美学形态,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这些文章中对女性小说身体叙事的梳理以及提出其中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都大同小异,大多数研究者对于此种身体叙事陷入消费主义陷阱的泥淖中,偏离了原本解放女性,颠覆男权社会的初衷抱悲观态度,表达了自身的担忧,但也有少数文章对于这些女性小说持肯定态度,认为其在高扬女性自身主体意识,建构女性主体话语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从这些文章中我们看出,研究者的态度像钟摆的两端,不是极端肯定就是极端否定(而且否定占据绝大部分),在其中,客观、科学、理性看待九十年代出现,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新女性小说”的是王又平的《新女性小说:后之后的人文精神建构——澄清关于新女性小说的几种误解》,在此文中,王又平认为“新女性小说可以说是‘后之后’的人文精神建构,是以女性的文化立场和话语方式来表述的人文关怀”。①

2.以社会学的视角来分析九十年代以来小说中不同社会时期的身体叙事

这些论文主要是以不同社会时期作为背景,以社会政治学作为切入点,谈论九十年代以来小说中的身体叙事。其中,十七年、新时期、九十年代至新世纪都有所涉及,而十七年在其中占据了很大比例。很多论文都对不同社会时期的身体叙事中身体形态的演变以及背后所隐含的文化意味给予了梳理和分析。其中对于十七年时期小说中的身体叙事,多是从社会政治、阶级革命的角度去阐述,认为十七年时期对个人身体的规训、压制,形成了这一时期小说中“身体”形象的脸谱化、单一化,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在这种被规训和压制的背后并不是铁板一块,一些个人欲望也隐约可见,还有研究者如龚奎林、祝欣的《文学研究的社会学视角——以十七年文学中身体与伦理的博弈为考察对象》,着眼于十七年小说中对身体规训的背后所呈现的革命伦理与身体中精神主体两者之间的博弈,具体论述两者怎样博弈,这种博弈给十七年小说带来哪几类具体的身体形象,以及这些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味,文章视角与众不同,颇有张力,是对十七年小说中身体研究的新维度。

而对于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身体研究,其主要研究路数是考察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以来,小说中身体叙事变迁背后所隐含的文化意味。如陶东风的《新时期文学身体叙事的变迁及其文化意味》一文,结合八十年代的启蒙主义到九十年代以来的私人写作这一写作潮流的变迁,分别以八十年代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九十年代林白、陈染的女性小说,两千年左右卫慧、棉棉的小说以及稍后的以木子美为考察对象,阐释这几个阶段的身体叙事背后的文化含义,即:从思想解放时期强调为精神牺牲身体,九十年代私人写作中强调私人感觉,卫慧、棉棉带着铜臭味的肉体到木子美的纯粹娱乐、游戏的身体。其对陈染、林白、卫慧、棉棉以及木子美作品中的身体叙事基本持批判态度,从中可见笔者对于自九十年代以来,由小说中的身体叙事文化意味的变迁所折射出的整个社会的人文精神下滑表示了担忧与不满。

对于九十年代以来到新世纪小说中的身体叙事,主要也是结合九十年代消费社会这一时代社会背景,有描述身体由八十年代居于边缘到九十年代逐渐居于中心、日益凸显,乃至最后在这个消费社会中高扬为叙事中的主体这一变化过程的,也有分析在消费社会中身体叙事的四个悖论性特征:主体化与客体化,资本化与审美化,意志化与化,批判性与媚俗化。②更有直接揭示消费社会中女性身体叙事的游戏态度,以及这种态度背后彰显出的女性补偿和自我救赎心理。无论这些文章从哪个角度论述,都对这一时期小说中身体叙事背后所凸显的消费主义带来的轻精神、重物质,甚至零深度的游戏状态持批判态度,唯有周新民的《中国近十年来小说中的身体叙事论略》一文,从人的解放和主体性的建构这一角度,认为九十年代以来小说中的身体叙事,表明消费社会的形成,为人的主体性建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探寻人与社会、历史种种复杂关系中自身的存在价值。

综合几个时期小说中的身体叙事,一是梳理从中国先秦时期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文学作品中身体形象的变迁,一是从中国当代小说中情爱叙事中的身体修辞这一角度出发,论述了从新中国成立到、八十年代新时期再到九十年代消费社会,不同的身体修辞所呈现的不同形态,并认为这些不同形态揭示了身体的多重意义。

3.对单篇作家作品中身体叙事的解读

这些对于单篇作家作品中身体叙事的解读,有些采用细读法,结合作品中不同的身体形象,分析其代表的不同社会文化内涵,揭示出看似平凡生活的不平凡之处,如张柱林的《平凡的生活,不平凡的想象——凡一平的身体叙事》,或者由其中不同的浴女形象,揭示自然呈现的生命状态以及自然流露的生命意识,如周雪的《铁凝小说中的浴女形象与身体叙事》,也有从小说中人物身体出发的描写来揭示当代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的精神危机,表达了对现代性危机的形而上思考。还有对毕飞宇与韩东小说中人物身体描写的解读,让我们看到背后所预示的深层内容,毕飞宇《相爱的日子》中,一具具身体代表一个个人,这些身体都像一个个漂浮的能指,失去本身该有的重量,也失去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只是在生活中漂浮,无关爱情、亲情、友情,但即使就是这样,人与人互相依靠生活也依然温暖。这样的解读,预示了当代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疏离、淡漠的关系,但也正是在这种疏离和淡漠之中,人们对真情的渴望和焦虑才更加凸显。而林舟的《在绝望中期待——论韩东小说的叙事》,通过对韩东的三个中篇小说《障碍》、《交叉跑动》、《我的柏拉图》由身体出发的叙事分析,看到韩东表面绝望叙事的背后对真诚的期待和渴望。在这些单篇解读中,还有对金庸武侠小说中侠客身体形象的类型分析,揭示金庸武侠小说中身体美学叙事策略,开拓了分析金庸武侠小说的新维度。而同样开拓新维度的还有对余华八十年代中后期小说的解读,王德领的《医生视角和身体叙事——重读余华80年代中后期的作品》就是这方面的代表,笔者联系余华早年当牙医的经历,从其八十年代中后期小说中带医学视角的身体形象,人物/患者,社会/医院模式的叙事模式,冷峻、客观的职业医生式的叙事风格,将余华小说中带有医生视角的身体叙事以及背后冷峻、客观而显得坚硬的质地勾画出来。

4.其它

还有一些研究从其它方面去研究文学作品中的身体叙事,如刘伟的《当代小说中“身体”反抗的美学形式》,从中国新世纪以来在经济上的迅速崛起,个人与国家关系转变的背景下,去分析底层小说中底层人物的生存困境,揭示底层用自残来期待社会关注这一方式,至于如何解决底层面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大部分底层文学的作家最后都用一个个充满暴力的怪异形象进行毁灭性的暴力活动来达到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想象性解决,文章视角新颖、挖掘有深度,对于分析底层文学中的身体叙事有很好的启发。而贺芒的《论底层文学的身体叙事》则是对于底层文学中身体叙事模式、主要表现形式进行了梳理和细致的阐述,有助于对底层文学中身体叙事的整体情况有一个细致全面的了解。

也有从九十年代消费社会形成、个人欲望在社会中日益凸显这一背景去论证身体叙事的合法性,还有从二零零三年以来出现的赛博空间这一电子传播媒介出发,去论证“木子美”们的女性身体描写彰显了女性文学作品中身体叙事存在的一些问题,但也向世人展现了女性过去在传统媒介时代被规训、不敢展示的东西,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另有一类则是通过西方有关身体理论或者仅仅是西苏的女权主义观点在中国的传播,比照中国文学作品中身体叙事的变迁,来看西方的身体理论或者西苏的女权主义理论在中国是怎样变异和发展的。

二.硕博士论文

有关身体研究,最近也出现了一些这方面的硕博士论文。

硕士论文:

二零零七年江西师范大学的汪智超所做硕士论文《文学叙事中身体的变迁》,通过回顾从传统文学叙事到当代晚生代文学叙事,梳理身体在文学叙事中的变迁脉络,分析其特征,探究文学叙事身体变迁背后的文化意味,是综合全面地了解文学身体叙事的极好材料。

二零一一年湖南科技大学李石光硕士论文《中国当代小说的身体修辞研究》,将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的身体修辞归纳为规训、还原、狂欢三种类型,具体分析这几种不同类型的身体修辞在小说中的表现形式,并由此认为当代小说中身体由压抑急速过渡到狂欢,造成了文学身体叙事内部力量的失衡,而身体修辞理论的建构也应该从文本内部出发,由内而外,追溯文学性的身体美学,以示于同其它不同身体视域的区别。这篇硕士论文对身体修辞的快速转换而带来的文学负面效应给予了深刻的揭示,可谓是一针见血,同时给出的建设性意见也有助于维护文学身体叙事的精神维度。

博士论文:

二零零六年,中山大学的李俏梅所做的博士论文《中国当代文学的身体叙事(1949-2006)》,试图从文化政治学和美学的角度考察一九五零年代至新世纪五十年间当代文学与身体关系的嬗变问题、嬗变的内在动力。从中揭示出几种不同的身体范型并分析成因,最后指出不足,挖掘比较深刻,是深层次理解当代文学中身体叙事的一篇力作。

三.专著

《视觉文化下的女性身体叙事》:由马藜著,二零零九年九月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该著作由视觉文化下女性身体被改造、被窥视、被消费的命运出发,对女权主义让中国女性身体陷入被消费、窥视、改造的尴尬处境进行反思,并对改变这一处境给出建设性意见,即将视觉文化中的女性身体与生态女权主义联系起来,以此来维护视觉文化下女性身体的精神意涵,这对于促进视觉文化下女性身体叙事的健康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身体、创伤与性别:中国新时期小说的身体书写》:由柯倩婷著,二零零九年六月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该著作通过解读铁凝等作家的一些作品,从社会文化与性别的角度,考察这些小说的身体想象与各个时代文化之间的关系,探讨这些作品如何透过铭刻在身体上的暴力、伤痛来书写人物的精神创伤,进而书写并颠覆历史。该著作材料丰富,解读细致,视角独特,挖掘出这些作家作品的新意,对于解读这些作品内涵具有极大的启发性意义。

注释:

①王又平:《新女性小说:后之后的人文精神建构-澄清关于新女性小说的几种误解》[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41.

②杨新刚:《新都市小说的身体叙事浅探》[J].齐鲁学刊,2006,(1):155.

冯万红,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上一篇:从文体学视角看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下一篇:比喻与其它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

文档上传者
热门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