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2-10-19 06:31:59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森林培育学”是林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于提高林学专业毕业生的质量以适应林业科技和生产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北京农学院为例,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以及考核体系等4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与实践,以期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林业人才。

关键词:“森林培育学”;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129-02

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它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基础环节。“森林培育学”是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是高等农林院校“林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包括从林木种子生产及育苗、森林营造、森林抚育以及森林主伐更新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森林培育相关内容的理论与技术,为解决森林培育生产问题和从事森林培育工作及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随着林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生物工程、农业工程以及设施栽培等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林业生产中。在新形势下,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对林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中依然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教学不足以及考核体系不健全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森林培育学”的教学质量,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该课程的精髓,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适应未来林业和社会需要的创新型林业科技人才,“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模式亟需进行改革。因此,笔者结合北京农学院“林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模式上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以及考核体系等4个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以下探索性的改革与实践。

一、重组、充实教学内容

目前,我校采用的教材为沈国舫、翟明普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森林培育学》(第2版),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分两部分,一是基础理论部分,主要包括森林的生长发育及其调控、森林立地、造林树种选择、林分的结构及其培育等,为本学科的基本原理;二是技术体系部分,主要包括林木种苗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与主伐更新、区域森林培育与林业生态工程等。这种课程内容编排方式具有通用性强、地域性突出的明显特点,但在实践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将课程教学内容的原理和技术体系分割开来给课程讲授和学习带来不便,也不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如林木个体的生长发育原理是林木种苗培育的理论基础;林木群体的生长发育原理是森林抚育采伐的理论基础;森林的生产功能及其调控原理是森林主伐更新的理论基础;森林立地、造林树种选择、林分的结构及其培育等原理是森林营造的理论基础。因此在《森林培育学》授课时,将原理和技术体系两部分结合起来讲授,如将“林木个体的生长发育原理”与“林木种苗培育”结合讲授;将“森林立地、造林树种选择、林分结构及其培育等”原理与“造林技术、幼林抚育、造林规划设计等”技术体系结合起来讲授;将“林木群体的生长发育原理”与“森林抚育采伐技术和林分改造技术体系”结合讲授;将“森林的生产功能及其调控原理”与“森林收获与更新技术体系”结合讲授。

2.部分教学内容弱化、地域特色不明显。本教材弱化了“林木种子生产”部分的内容,如林木结实规律、影响因素以及种子成熟等;再者,我国各地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差别很大,树种繁多;此外,我校林学专业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各地的主要造林树种及各地人工造林和森林经营方式不尽相同,再加上各地林业的发展程度以及对林业的认识层次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有针对性的选择我国南北方、东中西部主要的造林树种,结合各自的结实特点,补充相关林木种子生产方面的内容,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基本知识。

二、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给学生增加了较多的选修课程,“森林培育学”课程的教学课时不断缩减,因此现行教学方式大多仍采用单一的“讲授型”教学方法,长时间枯燥的理论教学使学生产生视觉和听觉的疲劳,学习积极性不高,弱化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1.课堂问答。提问与回答贯穿在每节课的教学中,根据授课内容随时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注意力紧跟老师的授课思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如在讲授“造林树种选择的基础”时,先提问“什么是生态学特性、生物学特性?”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应的补充引入课堂教学;再如讲授“密度对林木生长的作用规律”时,穿插提问《测树学》中讲过的高、径连年生长量、树冠指数、干形指数、尖削度等相关概念。

2.课堂与课后作业相结合。针对每次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在授课时特意安排出5-10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堂作业练习,以加强学生对当堂课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如“森林营造”部分中,森林立地的基本概念、构成因子,密度的作用规律等原理的内容,相对枯燥且不容易理解掌握,因此采用了此教学方法。另外,还采用了课后作业的方法,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并系统掌握森林培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如森林立地分类部分,给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是:“查阅相关资料,按照詹昭宁等的森林立地分类系统,分析自己所在家乡(细化到地市级或县级)属于哪个森林立地类型?”

3.结合时事热点,活跃课堂氛围。根据授课内容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与课程知识点相关的现象,活跃课堂氛围,如讲授造林密度的作用规律时,可以联系我们现在的人口密度激增的社会现象,播放1-2张有关节假日期间火车站购票、各大景区旅游的人山人海的场景照片,通过感知过大的人口密度对人的心情的影响,使学生深入理解密度过大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三、加强实践教学

“森林培育学”是一门应用性很的课程,教学实践是该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之前的必要准备阶段。然而目前由于“森林培育学”课程的教学时数的缩减,使得该课程教学实习的时间仅有不到一周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很难使学生充分实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为解决这一矛盾,在教学实践中,首先是结合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尽量安排该课程最最精华的内容(如苗圃规划、育苗课程设计、造林规划设计调查与造林整地、人工林/天然次生林抚育调查设计等)进行教学实习;其次是结合“专业实践课”开展苗木繁育(播种、扦插、嫁接等)、苗木移植、苗木修剪以及苗木生长规律调查等实践内容。

四、完善考核体系

目前,森林培育学考核通常采用单纯的闭卷考试,这种考核方式仅注重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却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创新的探索过程,阻碍了学生创造力和个性特长的发展。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推行由笔试、实验实习、课堂讨论、课程论文等几部分组成的综合考核,以考促学,引导该课程的教学更加注重人才的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五、小结

课程教学研究是一个长期过程,而且应与时俱进。“森林培育学”作为林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我国未来林业发展的水平。为了满足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对林业人才的需求,笔者认为“森林培育学”教学改革应该结合当地的地域特点,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精选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模式,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先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沈国舫,翟明普.森林培育学(第2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2]曹兵,赖生渭,宋丽华.“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5,(3):55-56.

[3]李荣,宋宇洋,唐城.森林培育学课程的创新改革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4,(9):66.

[4]孙时轩.造林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上一篇:天津大学《工程光学》“慕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下一篇:有效提问激发学生顿悟能力